缘于对一张照片中连衣裙的一见钟情,于是找线找解,原版是半身裙,翻译解,取名花灯裙,照片中美女将它改版成了背心裙,用了白色的真丝亚麻线~美、仙、凉快...... 一、选材 找到解找到线材,赶紧选色,不可避免地又犯了选色困难症,白色虽然好看,但实在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穿成一个圆桶,还是往深色上靠,幸亏好多颜色都没有了,最后决定用50g100m的真丝亚麻线红檀色(10#)。 由于花灯半身裙的翻译解是收费解,不能公开,各位见谅,部份花型见下图。整条裙子是用另线起针法织下半身的花灯裙的,然后拆掉另线织上半身。此文主要是为了留下上半身的编织记录,以备查。 二、定款 上半身的款式需要配合下半身裙子的款式,此款裙子裙摆很大,那么上半身不论是织背心款、吊带款还是短袖款都不适合宽松的,贴身的上半身和大摆的长裙很有公举型哦,以此定下了款式。 三、整体设想 以往我喜欢用螺纹针来织贴身款,其实织的是紧身款,螺纹织法弹性大,对针数多少的准确性要求低,简单地说就是织物的大小比人体尺寸小,依靠织物的弹性达到紧身的效果,这样基本不会出现穿不进去或者太大的情况,是一种紧身款的简单偷懒织法,缺点就是每一处螺纹的撑开程度不一样,而且织物会比较厚,不适应夏天的气候。因此这次想换一种织法。 之前曾经了解过服装裁剪的立体裁剪,因为人体是立体的,立体裁剪可以做出更加服贴的服装,那么在编织过程中通过调整针数应该也可以实现立体编织,也可以使织物更加符合体型,达到定做的效果。 有了整体的规划,就要考虑细节问题了:哪些位置需要改变针数?改变多少?怎样改变?怎样衔接?最关键的是立体裁剪的服装可以通过装拉链或钮扣把自己装进去之后才拉上拉链或扣上钮扣,这个立体编织可以把自己塞进去吗?带着疑问找百度,再次体会到了百度的万能与强大! 效果越好风险越大,越要合身,针数就越要准确,那么一点偏差就会导致穿不进去的后果,幸好编织成品是稍有弹性的,比布料裁剪的误差还是可以大很多的。这种织法的几个关键点:尺寸量得准、计算算得准、编织手法均匀,还有就是在编织开始到完成的这段时间里不要长胖哦。 我一向偷懒不喜欢织小样,这次同样也没有织小样,另线拆掉后挑起140针,量了一下尺寸算作密度吧。 四、编织细节 我用3.75mm的环针挑起的140针,尺寸刚好和我的腰围差不多,所以腰部就没有加减针来调节大小了,这里用A表示针数,B表示腰围,那么每一针的宽度就是B/A。往上织五行后量一下五行的高度,用C表示高度,那么每一行的高度是C/5。 参照下图,量一下图中BUST(胸围)的尺寸(用D表示)和BUST(胸围)与WAIST(腰围)之间的高度(用E表示)。 那么: 1、腰部到胸部的加针数及加针频率 1)D-B就是胸围比腰围增加的尺寸,换成针数就是(D-B)*A/B。因为是在前片胸部下方两处加针,每处一次加两针,所以一次一共是加四针。因此需要把算出来的针数调整成4的倍数(用F表示)。然后把调整后的针数除以4就是需要加针的次数(用G表示) 2)E*5/C就是从腰至胸需要织的行数。 3)用2)算出来的行数除以G,就是每几行加了一次针(每次在胸部下方两处各加两针) 2、腰部到胸部的加针位置 1)量出两胸间距离H,换成针数是H*A/B,这个针数就是两胸间的针数,相当于在腰部两处加针处之间的针数和从腰往上加的针数之和(是全部加针数F的一半)。 2)腰部两加针处之间的针数就是H*A/B-F/2。从中间算起,一分为二,就可以定出加针的两个位置。 3、前片比后片加长法 用上述1和2的方法计算出加针位置和加针方法及频率后,一直往上织到胸部的位置。由于人是立体的,前片需要比后片稍长穿起来才不会显得前面短后面长,下面的裙腰也不会变成斜的。前片的加长就从刚才织到的胸部的位置开始,用引返织法,引返针数和次数通过计算确定。 1)确定引返针数和次数 前片目前的针数减去两胸之间的针数H*A/B,然后除以2,得出的数就是一边需要引返的针数。 用前片需要比后片长的尺寸除以每一行的高度C/5,就是需要引返的行数,由于是来回引返一次,所以还要除以2才是需要引返的次数。 2)确定每次引返的针数并完成引返 用需要引返的针数除以需要引返的次数,就是每次引返的针数。用喜欢的引返方式完成引返编织。 织到这里,立体编织部分就完成了,继续往上织到腋下开始分袖,由于前后片的针数不一样,收针的时候要考虑前片收得快一些,腋下留针的针数前后还是应该一样的。附上效果图: 五、效果 下水清洗前后对比见下图,下半身裙长明显变长,所以编织时不要太纠结会太短了。 成品效果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