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山坡小说书评三则

 江北浪周 2019-08-11

关注我们

朱山坡小说

书评三则

2018.09.30

刘丽霞,南楼丹霞文学社2017级社员

读朱山坡小说有感

刘丽霞

朱山坡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一个作家,一开始因为是内陆小说而并未有多大兴趣,细读之后却发现了一种少有的倔强风骨。

对于《风暴预警期》,一段朱山坡的访谈让我颇有感触:“世界藏污纳垢,人心也并非纯洁无暇。顽固的一切无法自己消融,撕裂的人心无法自己痊愈,唯有等待台风和洪水。如期而至的台风是蛋镇的‘宿命’,台风洪水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与生俱来,人心或许被摧残,受破损,被扭曲,以麻木,已颓败;然而,也有可能相反,风暴唤醒了良知,重塑人心,整合支离碎。”2018年3月4日,一场我从未见过的台风袭来。也许是太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安逸生活中,当一切来临时因为猝不及防,总会惊慌失措。我确实心有恐慌,我不知它的来意是好是坏,担忧如果真的出了事我们该怎么办。透过窗可以看到一阵阵无理的雨滴在空中肆意飞扬。不知为何,那雨滴大多泛黄,是黄沙想保留什么,还是雨水对它的挑衅?因为这场雨,我活成了最世俗的样子,这个世界此时发生什么都与我无关,因为我的世界里全是它。

还有《牛骨汤》。这篇小说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死亡”二字,因为饥饿对于对一切的恐惧,也包含着人性的孤独感。很多人说看了朱山坡的小说,觉得他“写死了”很多人,朱山坡对此回应:“我也‘写活了’很多人”。不禁想到那场人人都在乎着的风暴,但他们却从不追问“风暴”到底是什么东西?《牛骨汤》中人人追寻着食物的脚步,一次次失望,哪怕是在绝望中寻找那份牛骨汤,也不曾停下来,于是在寻找中身体已经腐烂终于迎来了死亡都不曾感知。其实牛骨汤是假的,但每个人都愿意相信它是真的,无论隔着天涯海角都能闻到那股浓香味。作者笔下的偏执,让人对着一切唏嘘。

可悲可泣的故事情节总为人所记,咬牙切齿的总念念不忘。朱山坡用文字揭示了社会最真实的面孔,无情的撕扯着每个人的心,让人不自觉的为此抓狂,那些疯狂来自哪里?正如他发现了蛋镇的居民们的特殊心理——人们期待着暴风雨改变蛋镇,都为此感到兴奋不已,同时又惧怕一切的到来会毁掉所有。一切总看似矛盾,但暴风雨的如期而至,总一次次的带走了蛋镇的污浊,也洗净了每个人的心。某种层面而言,内心总为朱山坡笔下的偏执感到激动,感到快活。人最怕的不是看到一件事情的发生场面,而是最后的结果,但朱山坡总在发掘,不停思索。

朱山坡的小说都围绕着孤独、饥饿、绝望、恐惧和死亡,当然也不乏对快乐、爱情、美好和甜蜜的心心向往。无论于虚空,还是于现实,他总有着无限的探索。我或许并不很明白他的深层情怀,但还是沉浸在他的小说世界中不可自拔。他也写诗,他认为诗是一种酣畅淋漓、天马行空、富有弹性和节奏感的表现,也想将更具意蕴的诗意用到小说之中。面对如此爱恋着小说世界的人,一份诗意的提起已让人对朱山坡未来的作品充满了无尽的期待。

(完)

2018.09.30

莫泽武,南楼丹霞文学社2017级社员

《大宋的风花雪月》读后感

莫泽武

诗人的爱情如同现在的明星一般,多遭人关注。朱山坡先生的这篇小说便是描写天下第一女词人李易安和《金石录》的主要编辑者赵德甫的爱情故事。其中引用了易安在不同时期的诗词,恰当地插入故事当中去,这篇小说还将诗词意境中的易安灵活灵现地描述了出来。

此篇开头,便是营造了浪漫的初识场景:易安在大明湖上沉醉不知归路之时,偶遇潜伏大明湖三日的赵德甫,二人在发生矛盾后的相互碰撞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毕竟眼前的女子便是他苦寻三日的李易安呀!然易安果真不愧为才女,一首“清波绿水,明月可照”悄然离去,只留下德甫幡然醒悟的神情。这不仅让我联想起志摩的诗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同样的浪漫,同样的回味,诗人之间的爱情有着惊人的共同点。

紧接着是两人相约上元节的情节:德甫的精心准备,一道精致的灯笼加之灯笼上的易安诗词,易安对此颇为感动,接下来的关扑等节目,德甫稳重的性子越发明显,易安已深陷其中,两人度过了甜蜜的五日活动。这段描写不仅是叙述了他们之间已情系彼此的感情,还从侧面描述了北宋上元节的节日风俗,让这篇小说更具内涵。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爱情故事,当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事件,就如下文的苏轼被贬,宋朝党派纷争,南宋建立以及各种文学流派的林立,使得这一段爱情增添了时代色彩。

一口气读到易安与德甫因家中在官场失利而被迁怒,别了汴京,住诸城,庭院一草一花一木一鱼,皆有诗意,常携手畅游山水,终日与风月为伍,与山鸟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垂钓与江河,可临清流赋诗,直教人只羡鸳鸯不羡仙。可惜好景不长,圣命催急,德甫出守莱州,竟无暇携上易安同去,只留得一人孤独,然易安并非凡女,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这首字字凝情、饱含愁泪之词,欲教德甫立马打道回府接回易安。是呀,正如德甫所言:“以易安为妇,乃前世修来之福”,易安对言:“自古女为悦己者容,盖天下唯德甫可容易安”。这不得不联想起卓文君的那首数字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直教得司马相如回心转意,诗人间的情谊就是这么有趣。话转当下,情话泛滥成河,前言甜言蜜语,后言便分手离去的情况比比皆是,负心汉常常一去不复返,女孩也调头不相会,是彼此间的情感不够深厚吗?怕是这样的,现在出现了许多诸如:闪恋闪婚等的交往方式,生活节奏日益增快,连带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速度也日渐增快,这样便容易出现许多问题,情感不够深厚,一旦出现分歧便容易离去。当然并不是说古时的爱情都是如此深厚,难舍难分;陋习自然也是有的,娃娃亲便是其中之一。即便如此,我们亦可辩证地去看待,汲取其中的长处,如:彼此间的感情需要一些时间的积累,切不可偷吃热馒头;热恋期间可与双方家长互相交流来往,减少婆媳间的纠纷;身为晚辈,便要发扬尊老的传统,对一些矛盾冲突可隐忍,或是与爱人相互扶持等。

正值靖康之乱,德甫悄然离世,“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易安寄情于词中,含悲枯坐,黯然泪下,直至天明。然易安果真奇女子也,她拾起悲伤,重整《金石录》,对其校正、修补完善,完成《金石录后序》。

文章最后以“一行孤雁往北而去,留下几声悲鸣”。诗人间的爱情本就是一道可歌可泣的赞歌。读完此篇后,有感两人曲曲折折的爱情历程,从大明湖上诗画般的偶然相遇,再到上元节的芳心暗许,两人对家人的说服之语,德甫的做梦之语,真可谓神来之笔,他深知父亲喜欢解梦,便“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父亲解得为“词女之夫”,可谓是给父亲接受易安的事情埋下伏笔。

纵观古今诗人间的爱情故事,从相如文君起,再到易安德甫,或是志摩的情史,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慢慢长情。诗人间的爱情总是这样的轰轰烈烈,我等亦渴望着,亦追寻着,这便是我要寻找的理想中的爱情!

(完)

2018.09.30

庞春燕,南楼丹霞文学社2017级社员

为弱小的灵魂筑基

庞春燕

成为一个有情怀的作家,写出有灵魂的作品,这是朱山坡一生的目标。

他的作品,无一不体现出对底层人物的关怀,对生命的悲悯情怀。在人世的苍凉与丑恶中注入怜悯、宽恕和温暖的力量,这是一个作家最基本的宗旨,是作家应有的责任感和追求。人活着,不一定是为了名誉、财富和利益,而是要拥有一个强大的灵魂,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能谨记最虔诚的目标,不为烦事所扰,不为失败所侵,不为懦弱所困,为自己的灵魂筑基,强基而固本,就比如一栋高楼大厦,关键在于打好地基,倘若地基不够稳固,会经不起风雨的摧残,昔日的成果也会毁于一旦。

万物皆有灵,人也有灵,天地为万物之母,人则为万物之灵,思想,感情,意识,精神,心理活动都包含在灵魂里面。也许有人看到朱山坡的小说《陪夜的女人》的题目时,就觉得这是一部没有道德,没有品质的作品,不是的,这是一部撕心裂肺的作品和精神性写作的范例。行将就木的老人方正德,面对即将来临的死神,每天每夜都要忍受孤独与恐惧的欺凌。陪夜的女人用温暖的陪伴,让老人平静、安宁的离开这人世,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和温暖,陪夜的女人让方正德摆脱这漫漫长夜的寂寞与恐慌,这与道德品质无关。人在濒临死亡之际,灵魂也会慢慢陨落,变得弱小,变得像一粒尘埃一样微不足道,老人方正德为自己辩护:“我没有病,我跟我的祖辈一样,都是老死,自然死亡,像一棵老树,朽木,风不吹,自己也要倒――我的大限到了,我自己知道。”人这一生,尤其短暂,又有谁是长命百岁?人这一辈子,经历酸甜苦辣,又有谁是一帆风顺?人的灵魂,尤为弱小,又有谁生来就有一个强大的灵魂?

灵魂是一种思想,不是想当然尔,其实所谓“筑基”,就为筑入思想之本,灵魂为精神,情感和思想的统一体。古人有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重其一而忘其二,实属灵魂的缺失,读朱山坡先生的《灵魂课》,这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对你的慰籍和鼓舞,不是对你的成功与失败而妄加评论,不是对你心灵上的安慰,而是你对灵魂的深入了解,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评估,对人性的考验,朱山坡先生说:“对于灵魂,我如何思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怎么思考的。”为自己的弱小找借口,这是一种退缩,一种无耐,一种讽刺,一种别出心裁的伤害,人的生命如此短暂,那么在这期间,你要如何面对这些经常出现在你身边的孤独,寂寞,绝望,恐惧和死亡,这就是灵魂给我们提出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去解答。

灵魂是一种精神,说到精神一词,“高州”和“米乡”是朱山坡先生的精神原乡。“人的一生不一定很长,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长,直到死后,我才知道我的一生,只有一根竹竿那么长――那是一根町以随意削短的竹竿。”这句话出自于朱山坡的小说《空中的眼睛》,它是通过一个已经离开人世的残疾小孩的眼睛来引领读者走进米庄的,采用灰暗的色调,讽刺的语言,在这篇小说里,我们看到了卑微的人物猥琐的面孔,社会丑陋的现象,于是引发我们对人性的揣摩,对精神的慰籍。朱山坡把我们带进了他的精神原乡“米庄”,透过这双眼睛,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一个弱小灵魂的申诉和控告,是底层人士要筑基灵魂的共鸣和心声。

人活在世上,留在世上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我们要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守护自己的灵魂,为弱小的灵魂筑基。

(完)

南楼丹霞——广西河池学院南楼丹霞文学社,始建于1994年冬,文学宗旨是:营造一个对抗俗媚倾向和实用主义的纯文学氛围,探索和组建富有个性意义和抵近现实精神的话语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