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遂——当年我的那场自荐书

 旧时斜阳 2019-08-11

时间往前推个两千年,既公元前257年。

这一年,邯郸的天气还不错,晴空万里,对于这样的天气最适合的除了打猎,就是打仗。

因为这两样都是男人该做的事。

任何成功的男人都喜欢,就和足球一样。

秦昭王就是这样的男人。靠着个人魅力,他做秦国的大王期间袭承父祖之基业,开疆拓土,蚕食山东六国,形成天下俱弱而秦独强的格局。

昔日的赵国七雄,他已经找不到对手了。

齐国安于现状,魏国已经被自己打趴了,长平一战赵国已经没了还手之力,楚国到是有这个本事,只可惜君王太没远见,韩国、燕国就不用说了,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一家独大的感觉,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任意的欺负自己的对手。

所以这天,他决定玩一场大的打仗游戏。

他派了大量的强兵攻打赵国,这是自己的头号敌人,经管战力不如从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能轻视,所以他派出的兵马不少。

打仗秦国没怕过谁,赳赳老秦可不是说说的,几十万大军一鼓作气就把赵国的邯郸给围住了。

据说围得和铁通一样,连蚊子都飞不出来。

一看敌人这么多,赵国上下坐不住了,当家人赵孝成王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单凭自己一人之力根本抵抗不了秦国的几十万大军。

得寻几个帮手。

他第一个想到的是楚国。

楚国地盘大,人口多,实力也不错,而且还是多年的老朋友,应该问题不大。

最主要的是楚国与秦国有仇,当年楚国被秦国欺负的那点事可是传遍了各国,被人笑话了很多年。

新仇旧恨最让人冲动。

所以楚国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为了体现自己的诚意,他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

十九个数不好听,必须再凑一个人。

但这个人并好凑,谁都知道这一去意味着什么。

风险无限大,能活着回来的机会几乎是没有。

没人肯站出来。

真的勇士,需要的不光光是不怕死的勇气,还需要站出来决然。

这一刻,一个叫毛遂的小人物堪称勇士。

他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自荐的未必能入眼,至少没有入平原君的眼。

这个人他还是有些印象的,是经虞卿介绍到他的门下做了一名食客。3000多名食客分工各不同,有文武策士、守门人、屠夫、卖酒汉等。虞卿为文策士,毛遂是武策士,练就一套十步穿吼剑法,人送外号"剑侠",又有"南虞北毛"之美称。

但光听名声,没见本事。

所以三年没看这人做什么事。

这样的人在他看来,光有名声未必有真本事,自己去办救国的大事,不能因为充数而充数。

所以他进行了一番面试。

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

毛遂答:"三年"。

平原君又问:“先生若为圣贤之辈,三年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

毛遂答:“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面试就此通过。

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

事情若就此打住,毛遂也只是留下毛遂自荐的成语而已,算不得什么。

勇士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做的非常事。

哪怕明知是死,那也死得坦荡。

一行人到了楚国后,平原君与楚考烈王在大殿商议合纵之事,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

这天,楚国的天很热,热得让人只想吃冰激凌,吹空调。

毛遂和其他门客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却始终不见平原君从里面走出来。

眼见日上中天,约纵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对毛遂说:“先生你看这事儿该怎么办,不会是楚国不答应帮忙吧?那我们的国家就完了!”

毛遂没说话。

这时一个人说:“这事儿还得先生上!”

毛遂也不说话,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冲着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平原君有些不适应,尚未来得及说话。

一旁的楚考烈王一脸怒容地对平原君问:“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

楚考烈王一听好家伙,一个舍人都这么猛,还有没有把我楚国放在眼里,当即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东西?"

面对楚王的咄咄逼人气势,毛遂面无惧色,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敢骂我,不就是因为楚国人多。咱们的人少么,打仗需要人多,杀人人少越少越好,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大王斥责我是为什么?

“你……”

“你什么,我话还没说完呢?合纵之事,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赵亡,楚亦不会长久。这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楚国难道不懂么,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今秦虽围邯郸年余,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未能损邯郸毫厘。且魏素交好与赵,必遣救兵,若楚赵合纵成功,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乘势西进,则楚可报先仇,收复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无一害之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何故?”

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完全容不得别人反驳。

最重要的切中要害。

赵国亡了对楚国没好处,楚国若是与赵国联合了,自身的实力提高了不说,还能吸引魏、韩的加盟,趁机打击一下秦国那也是极好的事。

你楚国被秦国打压了这么多年,难道不想报仇,难道不想收回昔日的失地,难道不想中重振楚威么?

你若不想,除非你不是楚国人。

楚王虽算不上明君,但做买卖的最拿手。

救赵国不亏钱,而且还能趁机赚一笔。

一番盘算后,楚国终于动心了,他连连点头说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

至此,这场救人的买卖就此落到了实处,双方各自歃血定盟,合纵事成。

这事儿给平原君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一路上他都在回想着毛遂的那一番话,想当初自己还看不起人家。

差点没带他来,若没有他今天这事儿能成么?

依楚王的态度,这事儿只怕未必能成。

如今竟成了。

想到此处,他感叹道:"我一向自以为能够识得天下贤士豪杰,不会看错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门下三年,竟未能识得其才。毛先生于楚朝堂之上,唇枪舌剑,豪气冲天,不独促成约纵,且不失赵之尊严,大长赵之威风,使赵重于九鼎之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强于百万之师。我赵胜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

从此,将毛遂当做座上宾来看。

我们的英雄毛遂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此后再无记载。他是哪里人,从哪来,结局如何,是死是退了,史籍上都无记载,但后人对他的行踪太过关注。

所以脑补了各种版本,市面上流传的各种传说着实不少,

尽管这个历史毫无记载。

但经不住人们想象,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无非是他完成毛遂自荐后的人生轨迹。

应该说,这是值得关注的。

一个通过自荐走上了人生的巅峰勇士,他还会继续走下去么?

走下去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呢?

历史虽然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但种种迹象还是表明了一切。

我们继续往下看。

(公元前256年),一直虎视眈眈的燕国趁机搞事情,他想要趁着赵国不备的情况下,派遣自己国家最能打的将领栗腹,伺机攻打赵国的领土。

派谁挂帅御敌最合适呢?

这无疑是赵国上下的难题。

鉴于毛遂上次出使楚国时的突出表现,赵王第一个想到了毛遂,欲封他为帅,统兵御燕。

但和上一次的毛遂自荐不同,勇士毛遂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赶忙跑到赵王那里去推辞,说:“我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只是我这人有些口才不假,但打仗不是我的专长,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自己实在不堪此任。”

应该说,这个道理很明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骐骥一天可以行一千里,但他没有捕捉老鼠的实力。

我毛遂会说话,未必会杀人。

只可惜,这个道理赵王并不明白。

就如同当年的赵王不明白赵括纸上谈兵的道理一样。

所以他只能硬上。

毛遂只能挂帅出征。

和毛遂预料的一样,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谈判是他的强项,领兵打仗就未必了。

尽管毛遂身先士卒,但最终也没能摆脱失败的结局,最后的结局,只能挥剑自刎。

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毛遂自荐的辉煌事迹的勇士,就此匆匆结束了。

至此,我们的勇士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