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年至1721年间存在的瑞典帝国,曾是欧洲列强之一,算得上是称雄一方的北方大国。为什么曾经辉煌的瑞典到了18世纪迅速没落? ▲现代瑞典地图,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瑞典帝国区域变化图,图片来源 Wikimedia Commons。 可以说,瑞典衰落的过程就是俄罗斯崛起的过程。任何一本彼得大帝传记里彼得大帝和土耳其、瑞典的战争都是重头戏。瑞典本土地理位置重要性下降,稀少的人口始终是硬伤,在当时欧洲局势下,瑞典如果没有一千万人口,很难崛起。西欧的王族和国家政权大致锁定都要到十九世纪了,在这之前,小国君主一扩张出去,往往直接夺得当地王位,然后就算新王朝建立,不再光是原来的国家了。再加上大北方战争中瑞典军队深入乌克兰导致战局全盘崩溃,自然维持不住波罗的海帝国。比起它的衰落,不如说它的崛起才更偶然。瑞典的强国名气可以说是几个国王能征善战打出来的。 1656华沙之战的时候勃兰登堡还是瑞典的附庸国,瑞典放弃北德是大北方战争结束后的事情了,得知卡尔十二世战败后,瑞典控制的萨克森地区立刻叛乱,虽然卡尔十二世算是很杰出的君主,1707年就已经超过了12万的职业化常备军队,把周围轮着打了一圈,波尔塔瓦的一个败仗就终结了一切。瑞典人少还不是关键问题,那个时代还是雇佣军时代,本国人少可以招募雇佣军,关键是卡尔十二世离家太远,大北方战争中在乌克兰失败跑都没地方跑,最后只能跑到奥斯曼,假设如果是在波罗的海附近作战,那么即使败了也能迅速返回控制区重新召集力量。卡尔十二世在波兰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结果让彼得在纳尔瓦之后得以夺取涅瓦河口和一部分芬兰。如果瑞典对波兰的介入力度小一些,主力放在波罗的海东岸和芬兰湾,也许彼得打起来要吃力得多。如果卡尔十二世推行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说不定丹麦-挪威,萨克森-波兰还真能并入瑞典。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被誉为现代战争之父,在三十年战争中阵亡。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瑞典在大北方战争时期的国王卡尔十二世(又译查理十二世),在远征挪威时阵亡,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赢得大北方战争的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大北方战争,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以俄罗斯称霸波罗的海告终,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俄瑞列斯纳亚战役,以俄军大胜告终,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另外,瑞典在波罗的海经济圈中的地位衰落也是重要原因,支柱性的铜矿业资源逐渐匮乏,西出的道路又被连续崛起的海上强国挡住。瑞典帝国忽视了英、法、荷等国家的作用,如果强化与英法荷的合作关系,吐出部分在波罗的海的权益,换取某个北海方向的重要港口,与法荷分享在丹麦的利益,做到大家的利益切实捆绑在一起,可能更有利。 ▲瑞典法伦铜矿遗址,曾经是瑞典最大的经济来源。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瑞典最大港口哥德堡,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 ▲8-11世纪维京海盗的侵扰路线,图片来源网络。 注:本文由看世界、天之蓝海之蓝、永兴军路、日月重开、默示录、阿尔法道丁、复兴粉、莫辛纳甘、卡尔采夫等北朝网友的精彩发言总结而成。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