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 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 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 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在,都给人启迪。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都是不够的。 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 《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 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 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名字被别人当做笑料,或者被人起了不好听的绰号,在公众场合被当众喊出,心里肯定是会不舒服的。 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又怎么会认为别人能接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