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越文字砖上的书法

 一言之美 2019-08-11

一、文字砖的起源

文字砖是指砖上带有文字,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砖,也称古字砖。文字砖起源于中华文明的建筑文化,建筑所用的材料,在古代,主要是砖、木、石、土。

中国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字砖文化的载体——砖块,它的烧造是中国建筑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字砖文化的基本条件。据现有资料,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古砖是陕西扶风县云塘出土的西周残砖,这是不完整的四角带乳钉的薄砖。曾有媒体报道,陕西宝鸡仝家崖遗址发现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的文物,其中有砖,此砖如果经科学鉴定确实可靠,则烧砖技术可追溯到六七千年前。那么,在二三千年前出现带有文字的字砖文化,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文字砖的起源还与古人的丧葬风俗有关,文字砖是画像砖的一种,而画像砖则源于战国,盛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画像、文字和花纹三类。越地古砖始于何时,难以明考,东汉时期,中原汉民南下,给此地带来了中原文明。越汉两族的文化融通,影响了越地的丧葬风俗,由原来的土坑墓葬或石室墓葬变为砖墓。文字砖墓逐渐在古越之地兴起,绍兴所出有永元三年的文字砖,形制规整,制作精美,已形成产业,这些古墓多位于曹娥、姚江两岸(今上虞余姚一带)。文字砖的内容以纪年、吉文、名号居多,如“富”“贵”“光武”等(图1)。

古越文字砖上的书法

图1 “永和九年七月廿”字砖

从字砖存在的时间看,上自战国,下及汉唐,乃至于宋代,在纸张虽已发明、但尚未普及的时代,从字体到数量两个方面,都不亚于简帛书。周代后期流行在蔡、楚、吴越一带的鸟虫篆是中国古文字的一朵奇葩,在秦汉简牍中很难见到,但在字砖文字中却可见其芳踪,并成为明清“鸟虫篆”印章的取法资源。可以说,一块块字砖就是中国的书法史、篆刻史、印刷术、社会民俗、度量衡等门类的综合体。

二、汉晋文字砖的书体特点

清朱德瑞对《凤凰砖》和《泰始砖》的评语“吴之凤凰,卓莹为杰;宋之泰始,瘦硬通神”,可以说是对汉晋砖文升华性的评价。

根据古代砖铭大体可以判断墓葬的年代、确定葬者的身份地位、反映时代丧葬制度等,其在书法领域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1.砖铭书体与同期盛行书体的比较

由于古代砖铭的使用时间从战国跨越至民国,所以中国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都在砖铭书法中有所体现。现就五体来分析砖铭书体与同期盛行书体的比较。

(1)篆书

绍兴出土的三国吴凤凰三年篆书砖铭,在篆书砖铭中具有特殊的价值。此套砖铭内分为凤凰三年太岁甲午造作、凤凰三年六月儿氏造增、会稽山阴儿建立葬三种。其书法风格与立于南京江宁天禧寺的《天发神谶碑》极为相似。《天发神谶碑》刻于三国吴天玺元年(276 年),凤凰三年砖铭刻于275年,两者相距仅仅1年。两地相距三百多公里,而书法风格似出自一人之手(图2)。

古越文字砖上的书法

图2 篆书砖铭

出于浙江的东汉时期的周氏丧考砖,属于篆书掺杂隶书的类型。砖铭中的“宪”“造”“丧”等字与同期缪篆相类。

(2)隶书

汉晋砖铭以隶书居多,隶书是这一时期砖铭的主流书体。与通常所见汉隶不同,砖铭隶书有的是篆书掺杂隶书的类型,有的则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类型。相对于正式场合使用的碑刻书法,砖铭更能表现书体演变的细节。譬如绍兴上虞的同坑永初三年七月砖,同属于隶书体,砖种有八种。此套砖铭与《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中所收出土于陕西绥德的《杨孟元画像墓石题记》极为相似。两者的时间相距13年,地域距离在2000公里以上,但两文同时出现的“长”“年”“作”3字非常相似,从整体气息看,两种铭文的章法都一致(图3、图4)。

古越文字砖上的书法

图3 隶书砖铭

古越文字砖上的书法

图4 隶书砖铭

汉晋砖铭中有一种与简书相似,纵向取势,具有大开大合的艺术效果。如晋“元康八年八月十日邵氏专(砖)”中的“康”“年”“十”的竖画十分夸张。四川延平元年砖铭中的“年”字更夸张,与汉简和《张景碑》中的“府”字有同工之处。

另汉代砖铭隶书还有一种非篆非隶的现象,类似现在的美术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在汉代也属特殊书体。如出土于江西的“大吉羊砖”“金钱砖”等的砖铭。

(3)草书

《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在两汉时期运用颇广,章草、今草在这一时期的砖铭中也已出现。20世纪70年代,安徽亳州挖掘了7座汉代曹操宗族墓葬,出土大量刻画文字砖铭。其中元宝坑村1号墓出土阴刻砖铭140种,董园1号墓出土刻画砖铭77种,有约100种未发表。东汉晚期砖铭,书体涵盖隶书、草隶、章草、行书及今草,收于胡海帆、汤燕编著《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中,第0391、0473、0477、0500号为章草体势,第0496号为草书。《淳化阁帖》收崔瑗《贤女帖》及张芝《冠军帖》等今草作品,都被认为是伪托之作,不能真实反映当时草书的发展状况。出土于安徽亳州元宝坑村曹氏宗族墓的草书《日沮茪茪》砖铭,则证实了至少在汉代晚期就出现了今草书体,这种砖铭的出土改变人们对于今草演变的认识。

(4)楷书

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隶非楷、似隶似楷的书体,而这种形式的书体在晋砖中占有很大比例。此类砖铭的特征是结体逐渐变方,捺笔的波磔逐渐减弱。如元康八年八月五日造砖、元康五年六月庚申严洪小、三国吴甘露二年丹阳徐使君砖等,砖铭结体方正,捺角处的波磔已减弱,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书体,即早期的楷书形式。三国时期,楷书已成规范,如三国吴甘露二年丹阳徐使君砖砖铭,已然是结体方正、相当规范的楷书了。楷书体势只在汉代一些手写的墨迹中偶有发现,在同时期的砖铭中十分少见,说明隶书在当时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在三国及晋代出土了较多楷书砖铭,说明楷书正在成熟。

(5)行书

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行书是出土于西安的东汉永寿二年“永寿二年瓶”。1977年发掘的曹氏宗族墓葬中也出现了汉代晚期的行书刻画砖铭。这一时期的行书砖铭十分少见,大多是在砖侧写的数字编号。这种编号的书写大多比较自由,又有可识性。如出土于江西的大吉羊砖的一侧以行书标出“六十”的字样,南朝莲花砖上“第一三”等字样,都是当时为方便拼嵌大型画像砖的编号,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们却比模印的砖铭更加活泼且具有书写意义(图5)。

古越文字砖上的书法

图5 行书砖铭

2.古越砖铭的书法风格

相较于碑版、摩崖等铭石书法,砖铭的书法艺术效果又别具一格。砖的材料是土,各地的土壤不同、制作工艺不同,砖铭的书法风格也不同。如四川的土中含有大量砂质,其汉代文字砖、画像砖中就含有大量粗砂,这种质地恰恰是四川砖铭的特有风格,四川砖铭在原本宽博开张的基础上又平添了苍茫之感。

在浙江,绍兴、宁波、湖州出土的砖铭较多,这几地的土质不同,砖铭书法的表现也不同。其中宁波、绍兴土质细腻,两地所出砖铭大多精细,呈现浓重的文人气息。湖州山多,土中沙砾较多,砖铭烧制十分坚硬,书法较之绍兴、宁波就更粗犷大气。

无论是四川的砖铭,还是江西、浙江的砖铭,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蕴含着那个时代书者对书法的理解和创造,对了解汉晋时期的书法特点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对于程序化的官方书体,这些民间的砖铭书法更有活力。

三、汉晋砖铭对篆刻的影响

篆刻自元代赵孟頫后便成了文人雅事,发展至明代更成为文人必备的修养,至清代更为盛行,文人书家甚至以诗书画印作为人生的追求。清人赵之谦提出了“印外求印”的口号,诏版、镜铭、钱币、砖文等都成了他入印的营养,使得他的篆刻风格丰富多样。

1.章法

汉晋砖铭的章法多样,或分格单字排列,或借用边框,有的文字是合文,有的文字恣意夸张。如浙江汉代大吉宜子孙砖,砖铭为反书,而其中的“大”字借用了砖顶的边框,非但没有造成误读,反而更加生动活泼,其章法在篆刻中较为普遍。如浙江汉代富贵砖,由于砖的形式为长条形,“富贵”二字被拉得极为修长,占据了整个砖面,为篆刻提供借鉴手法。

2.字法

文字的字法因时不同,因势而变,但古代书者可能会为了章法布局而改变常规书写样式,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整体。如宜仙寿贵砖铭中的“寿”字,布局夸张,从中可看到后世九叠篆的萌芽。这或许是古人出于对长寿的向往,但今天看来确是为整体章法带来一种新的尝试。

3.刀法

砖铭中刻画一类非常丰富,多为单刀直刻,呈现一种率意。其中的湿刻砖铭可为现当代陶瓷印创作提供范本。不论是陶瓷印章还是石质篆刻,都能在砖铭中找到可吸收的营养,这也成为砖铭书法在现当代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

(文/张大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