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钢琴的地方,就有肖邦的音乐

 netcoolyu 2019-08-11

“在任何时代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真正能使人感动至深甚至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东西,并不是那些展示幸福、欢乐、舒适的东西,相反,而往往是那些充满着失意、孤寂、忧郁、愁怅、悲伤和痛苦的东西,直至在不可抑制的愤懑中爆发。而这一切正产生在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而又无可挽回时”。——纪念于润洋先生诞辰87周年(1932年7月17日-2015年9月23日)

有钢琴的地方,就有肖邦的音乐

听肖邦的曲子,常常会听得眼泪在眼眶中窒息,总觉得会有一种如泰山压顶般的压抑感,然后又在一个停顿的瞬间,或是一串颤音的时间里得到释放。就如同突然从深黑色的大海中窜起,一下就到了阳光明媚的晴空,然后又常常在瞬间跌落下来,没来由的失重感让胸腔中仿佛突然之间就充满了滚烫的血液。

我一直尝试着进入肖邦的音乐,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因为肖邦的作品极具悲剧性,仿佛他生出来就是为了悲剧谱曲的作曲家。也正是那些不同程度上蕴含着悲情的作品,才展现了肖邦音乐的最高价值,也确立了他的最高地位。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于润洋说:“在任何时代和种类的艺术作品中,真正能使人感动至深甚至心灵受到强烈震撼的东西,并不是那些展示幸福、欢乐、舒适的东西,相反,而往往是那些充满着失意、孤寂、忧郁、愁怅、悲伤和痛苦的东西,直至在不可抑制的愤懑中爆发。而这一切正产生在人生中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而又无可挽回时”。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

而肖邦的音乐,正蕴藏着把美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性,而这恰恰是他在黑白琴键上最大的遗憾。

那些在战争中谱写出的曲子,仿佛把悲哀的一个个音符都变成了一头头受了伤发了狂的小野兽,每一个音符都在穿着丧服在咆哮,在尖叫,一波又一波对铁笼发起撞击,扣击着聆听者的心扉。而后,又如奄奄一息,快要饿死了的小猫退缩回阴暗的墙角隐隐啜泣,这时的音符,却如世界上最细最小的绣花针,以最温柔的方式扎进聆听者的心脏,让人疼痛不已。

玩音乐的人其实都很单纯,简单得像孩子。

进入肖邦的音乐,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简单,如孩童般清澈的情感,就是他音乐的全部基调。

肖邦的悲情作品,大多是从波兰战乱以后开始的,身为一个波兰人,当他看着自己的故土被千军万马所践踏,他故乡的人民浴血奋战,而他所身处的法国巴黎却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那种不言而喻的痛苦无时无刻不萦绕着他。白天所演奏的曲子激昂愤慨,他在和英雄的波兰人民一道呐喊。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位天才的钢琴诗人却在和他的琴一起哭泣,把一段段哀伤的旋律送给灾难中的波兰。

有钢琴的地方,就有肖邦的音乐。肖邦的音乐,是永远活在88个黑白琴键上的,这正如同他的灵魂付在钢琴上一样。

肖邦必读书单与购买链接

※《肖邦传(附2CD)》: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创新的作曲家之一,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每一部分作品都与钢琴有关,他对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传记对肖邦复杂的性格进行了清晰的解读——肖邦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他的音乐中表露无遗。本书图书丰富,广泛吸纳了当代*的资料,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动人的肖邦肖像,也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学生眼中的肖邦》:本书收集并讨论的大量关于肖邦作品的技法、理解及诠释的内容,均来自肖邦学生以及大师本人的书信、日记和口述等第一手来源。全书正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技法与风格,是肖邦作品不可分割的两个重点;二部分肖邦作品的诠释,按照作品名称首字母排序,既方便查询,也可使读者对同一类型的作品有整体把握。注释与附录中记载了大量作者本人的评述,学生名录和简介,以及带有肖邦学生或亲近的朋友标注的乐谱(有些是原稿),亦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解析》:本书作者正是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作品全集》的系列的主编扬·艾凯尔教授和卡明斯基教授。《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作品全集解析》共包含两编,*编是“编辑问题”,本书是第二编:“演奏问题”。本书从声音空间、声音材料、时间、曲式问题、钢琴技术问题、肖邦音乐中的多个层面、钢琴与乐队作品的演奏以及一般性问题几个方面对肖邦钢琴作品的诠释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性建议,并说明了波兰国家版《肖邦钢琴作品全集》中在诸多乐谱文本考证上的理由和建议。本书不仅可让钢琴演奏者认识到版本对音乐文本诠释的重要性,更是一本关于肖邦作品正确演绎方式的百科全书。

※《肖邦钢琴作品全集第一辑(波兰国家版套装共13册)》:包括《肖邦钢琴全集1 叙事曲》、《肖邦钢琴全集2练习曲》、《肖邦钢琴全集3 即兴曲》、《肖邦钢琴全集4 玛祖卡舞曲A》、《肖邦钢琴全集5 夜曲》、《肖邦钢琴全集6波奈兹舞曲A》、《肖邦钢琴全集7 前奏曲》、《肖邦钢琴全集8 回旋曲》、《肖邦钢琴全集9 谐谑曲》、《肖邦钢琴全集10奏鸣曲》、《肖邦钢琴全集11 圆舞曲A》、《肖邦钢琴全集12 钢琴作品合集A》、《肖邦钢琴全集16 大波洛奈舞曲》。

肖邦的作品是所有钢琴文献中被演奏得更多,但也被篡改得严重的。六十年前,我们不懂什么是“原始版”(Urtext),那时也没有“原始版”,以为只要是肖邦,什么版本都是一样的。后来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各种版本之间差异很大,有的是编订者有意修改,以为可以“改进”肖邦的原作(如KarlKlindworth版[1830-1916]),大多数是以讹传讹,以为本应如此。上世纪中,波兰出版了帕德雷夫斯基(Ignacy JanPaderewski1860-1941)版,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以前的谬误,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肖邦演奏风格。这个版本在国际上流行了整整半个世纪以上,但是它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原始版”,它用所谓“标准化”的办法,把肖邦手稿中许多细微的变化“标准化”(简单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