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权游》烂尾的所有愤怒,看完这个就烟消云散

 野田高梧 2019-08-11

在《权力的游戏》终结后,HBO立马推出了关于最后一季拍摄的纪录片《权力的游戏:最后的守夜人》,有意思的是,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第八季的风评并不太好,但是看待这部纪录片的态度还是格外温柔。

《权力的游戏:最后的守夜人》

这可能恰恰是因为正传让人不够满意,所造成的一种情怀效应吧。

正传故事已经结束了,尽管还有多部外传美剧在开发中,老马丁的小说也在继续中,最终成品如何,又能掀起怎样的讨论度,都是未来的后话,而这部纪录片,是当仁不让这部传奇美剧的最后尾音。

结局的网络征讨我想大家都已经看腻了,但《权力的游戏:最后的守夜人》并没有成为一个挽尊、找补之作,反倒更像是一次珍重的道别。纪录片里揭露了第八季几场重头戏的排演情况,包括几个重要角色的生死悬念,在排演现场有更多直接的真情流露。

像是大家为艾莉娅刺杀夜王一幕而欢呼,而念到瓦里斯死去时,饰演这个角色的康勒斯·席尔一度沉默,面有不甘,似乎不认同自己就这样结束。

整个第八季引发最大讨论的情节,莫过于雪诺刺杀龙妈。饰演雪诺的基特·哈灵顿读到这段时,当场表示震惊。在全剧本读完后,他也忍不住流下泪来。近日传出消息,基特·哈灵顿因为结局深受打击,住入了心理健康疗养机构接受治疗。

纪录片中没有直接解析剧情具有争议的部分,十来分钟的剧本会也只是展露主演们第一次知道剧情时的反应,并没有作出任何分析。

它聚焦更多的,是揭露最后一季的幕后拍摄细节,包括布景、道具、群演的心态变化。

剧中最为重要但又最容易被忽视的角色自然是夜王,他作为整个维斯特洛大陆的凛冬,造成的恐惧从第一季蔓延到最后一季。但是剧中的他以特效化妆面貌示人,连台词都没有。

而这次,在纪录片中,我们终于看到了他的庐山真面目,也第一次听到了他的声音带有浓厚的东欧口音。不过,可能也因为过重的特效化妆,很少人知道夜王中途换过演员,在第四季、第五季时由理查德·布拉克主演,到了第六季就换成了弗拉基米尔·弗迪克出演。

夜王可以说是《权力的游戏》结束后,最圈粉的一个角色。弗拉基米尔·弗迪克成为夜王前就已经在《权力的游戏》里打过不少酱油,饰演过普通异鬼,以及士兵甲乙丙丁等等,他还是第六季的动作指导之一,帮助完成了很多危险特技。可以说,他就是这部剧在各个层面上的一个「隐藏英雄」了。

纪录片中他谈起了自己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在革命后经历了特殊的时代,当时捷克男孩都爱留长发,要么加入黑帮,要么做演员,他选择做了演员。他说很多自己家乡的朋友早就已经死了,所以觉得自己格外幸运。

当他接到角色通知电话时,根本没听清电话说的什么,只听到「King」这个单词就立马答应了,因为只要是演国王,那就什么国王都可以。

在拍摄的时候,他看到众多粉丝围在摄影棚外,还调皮地对摄影师说「我要走过去看看他们认识我吗?」他走近粉丝问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不少人都答出了「夜王」,并祝福他最终获得胜利。

不少工作人员在要告别这部辛苦了十年的剧集时,都难免真情流露。这种感情,我们在很多剧集、系列电影终结时都看到过,但这种伤感的情绪,更多的焦点也都聚集在主演、主创身上。

无论是《老友记》、《生活大爆炸》、漫威宇宙还是《指环王》,大家感动的是演员们戏里戏外的友谊,我们很多时候的确忽略了真正建起巨厦的人,往往都默默躲在背后。

所以,《权力的游戏:最后的守夜人》片名中的「守夜人」,说的并不是雪诺的结局,而是这些工作人员,他们,才是「权力的游戏」里真正的、孤独的、要独自面临危险的守夜人。

透过这部片子,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视剧工业的运作模式有极其专业的分工,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正式拍摄前会进行演练,而演练的过程里也不吝啬道具的使用,在排练时就做到正式拍摄时应该有的效果。尽管不少人吐槽最后一季的超长六集并没有他们想象的宏大,但在纪录片里我们就可以看到,要达到现在所呈现的场面,已经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

这也不免让人想到,剧中饰演珊莎的苏菲·特纳曾对数百万人重拍的请愿作出回应,她称这样的请愿是对主创的不尊重。像《权力的游戏》这样投资体量的剧集,背后的工业成本必然也是庞大的,纪录片中所揭示的仅仅是最后一季拍摄时部分幕后人员的工作生态,将这不足两个小时的内容,放大到十年的剧集拍摄,可想而知这是由多少血肉筑起的长城。

观众的非议主要是针对剧情,编剧作为影视创作工作里的核心工种之一,对最终作品的完成度有一定的领航作用,这是从受众角度出发的不满。作为剧集的粉丝,被吸引的首要原因便是剧情的曲折、惊险,在剧情内容无法满足受众的情况下,自然也会导致整体观感的断崖式下降。

而苏菲·特纳的回应是站在更多、更庞大、更工业化的工作人员的角度,这不是仅仅靠编剧、导演和演员几个职务就能完成的巨制,幕后人员类型繁杂且人数极多,光道具这一部分,不同种类的道具都有不同的人负责。将对剧情的不满夸张为对整季工作人员成果的贬低,苏菲·特纳作为主创之一自然是愤慨的。

在现代影视工业中,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作品的分裂性,很难去界定它的工业性和艺术性的比重。像《权力的游戏》这样的剧集,它的艺术性首要来自于文学性,再其次有布景、道具的美术,以及摄影或其他硬件部分。

但制作一出这样体量的剧集,显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工业成本,真正将它推上神坛的并不是其中的文学性,那是原著本身的基因,真正缔造这个传奇的,从本质上而言,是影视工业体系这头巨兽。

大部分观众只会盯着高塔的尖端,忽略了下层的砖瓦。作品本身与观众之间就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关系,一部作品在完成、上映之后,也许仍然是未竟的状态,只有经过观众的解读和评析才能真正的完整。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可以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但这也是一个彼此博弈的过程,主创们看待自己作品的角度和观众必然不同,例如道具师自然看的是道具是否逼真,剪辑师看的是镜头的切换。

《权力的游戏:最后的守夜人》为观众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不要沉醉于叙事的快感,那是一部影视作品极其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站在幕后去看待这部剧集,也许一部分观众会放弃对于剧情的追究,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理解它。

无论有多少对《权力的游戏》结局不满,它已经成为过去。纪录片称幕后人员们为最后的守夜人,我们这些念念不舍的观众,其实何尝不也是最后的守夜人呢?

愤慨的背后,更像是渴望传奇永不落幕的不甘之心,但正如结局一幕,雪诺带着众人走进荒野,他们是故事里最后的守夜人,未来如白雪茫茫尚未开启。

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如同站在长城之上,看着他们远去,接过这守夜人的身份,守护着这一段故事,等待着下一个传奇的开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