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强榜”佳作共赏 | 尹敏

 百了无恨 2019-08-11

尹敏

第六届《书法》杂志“百强榜”入选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江苏省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百强榜”获奖作品


(点击图片可放大欣赏)


获奖作品

佳作欣赏

(点击图片可放大欣赏)

《颜氏家训》

《画禅室随笔》节录

《菜根谭数则》

《茶经》节录

《文心雕龙·原道》节录

王维诗

王维诗

《卧石亭记》

学书碎语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随着诸多文物的出土,甲骨残片、敦煌写经、古代墓志等越来越多的书法资料为我们所掌握。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能够足不出户观看高清书法资料图片,通过即时通讯软件、手机APP等多种途径向名师学习。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比古人幸福太多。然而,困扰也随之而来——浩如烟海的资料往往令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

前段时间,“射书”“盲书”等所谓的“大师”创作视频几度刷屏朋友圈,引发轩然大波。这种动辄以“创新”“自成一家”来哗众取宠、掩盖其浅薄,是非常危险的,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遗忘。摆在书法学习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审美水平。一幅作品是江湖俗流,还是传承经典;作品气质是端雅平和,还是空灵散逸;是秀雅流美,还是雄强峻拔;是庙堂之气、还是山野之气,我们都要有准确的判断。

《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即便穷尽一生,也很难做到篆隶楷草行五体精通。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尤为重要。初学者在选择某一书体的某一碑帖时,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喜好,优先选择气韵畅达、用笔清晰、有代表性的经典法帖,目的就是先通共性,后求个性。

书法传递的是中国的文化,需要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看似与创作无关的心性修为,其实是贯彻到字里行间的。卫夫人《笔阵图》中有“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的描述,是从自然界汲取的营养,所谓“师造化”。张旭“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是在日常生活中悟出书法的穿插避让之理。只要沉下心学习,一件不起眼小事,都可能引发我们对书法的思考。当今社会,艺术形式非常多元。绘画、音乐,舞蹈、话剧、朗诵等艺术形式均由张弛、聚散、快慢、强弱等基本元素构成,都是在对比中寻求整体的平衡与统一的美感,都可以成为我们借鉴、学习的对象。

理论学习也好,读帖也好,临帖也好,作为书家而言,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在纸上将书法作品呈现出来,否则就只是空谈。书法没有捷径可走,王羲之池水尽墨,智永退笔成冢。只有花时间,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下硬功夫,靠大量的书写,才能将古人的用笔方法、结字特点、章法布局化为己用,真正取得进步,创作出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