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一名《艳歌罗敷行》,是一首民间叙事诗,最早见于《宋书·乐志》,属汉乐府相和歌古辞。全篇分三解。解是乐歌的段落,即章。 罗敷
罗敷 “日出东南隅”至“但坐观罗敷”为第一解,极写罗敷的美貌。作者写罗敷,则从“日”写起,日出照楼,从楼至女。然后写其妆饰,青丝、桂枝、倭堕譬、明月珠、细绮等皆华贵时尚物,用以衬托其外表美。罗敷的容貌究竟如何?作者不作正面描写,而是别开生面地以全副笔墨刻画观者见罗敷时的种种反应:行路人看见罗敷,放担捋须而视;少年脱帽整由以卖弄自己俊俏;耕者忘了犁,锄者停了锄。虽无一句直接描写罗敷容貌,但其倾城之美通过观者的举止神态表现得如在目前。作者笔下那一个个被怔住的人物形象栩潮如生,十分传神。 “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为第二解,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的调戏,揭示她的心灵美。“五马立踟蹰”,表面写马,实则写人,“五马”暗示其权势,“立胸蹰”暗示其见罗敷而邪念顿生。 罗敷 “宁可共载不?”暴露了使君卑鄙的用心。在权贵面前,罗敷毫无惧色,有理有节地严肃陈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断然拒绝了使君的无理要挟。在这婉而严的回答中,有一种凛然难犯的威严。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也是拒辱的最重要的内容,表现了罗敷的反抗精神和坚贞不渝的品质。 “东方千余骑”至末尾为第三解,写罗敷夸夫婿而傲使君,刻画她机智、聪明的性格。这段全由罗敷自叙。罗敷先夸夫婿的声威,继夸夫婿的佩饰之贵,接着又夸夫婿官职之高,最后夸耀夫婿的仪表、风度。从而表明丈夫声威显赫,富贵无比,官运享通,风度不凡。相形之下,使君则显得十分鄙陋。 罗敷 全诗以“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的众人赞夫作结,虽未明言结局,但人们不难想见,使君必定狼狈不堪,败兴而去,而罗敷则扬眉吐气,得胜而归。如此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此诗塑造了一个美丽、坚贞、机智、勇敢的劳动妇女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蔑视权贵的斗争精神和贫贱不移的高贵品质,鞭挞了倚仗权势为非作歹的豪强,暴露了他们荒淫无耻的本性。汉代太守照例要在春天巡视所属各县,名为“观览民俗”,“劝人农桑”,实则“重为烦扰”,祸害百姓。本诗正是立足现实,“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同时又结合诗人的想象,运用夸张、虚拟等手法,于现实主义中融入了浪漫主义因素。全诗虽然只写了罗敷个人,实则代表了当时广大劳动人民。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 罗敷 诗歌情节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这首诗情节完整,矛盾展开跌宕多姿,风格诙谐轻快。如众人见罗敷时的举止神态及“相怨怒”的矛盾都写得读谐有趣;“立踟蹰”实写人,却偏说马,很有意味;夸夫婿、傲使君更令人产生快感,生动活泼的笔调使通篇充满喜剧气氛。 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此诗运用了铺陈、夸张、衬托、虚写等手法。作者为衬托罗敷容貌之美而铺陈夸张其妆饰之盛;为衬托罗敷心灵之美而铺陈夸张夫婿之贤。诗中始终没有对罗敷容貌作直接的描绘,而从虚处落笔,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这种写法比直接描写有着更强的艺术效果。首先是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读者尽可根据各自的审美观塑造一个能满足自己审美要求的罗敷形象;其次是给全诗平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罗敷 此诗基本上口语化,但质而不俗。全诗或作者转叙,或问答,或人物直叙。人物语言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宁可共载不”、“使君一何愚”等都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