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伟天英 2019-08-11

这是一篇抒情小赋。自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发出以后,历代诗文中抒发类似情绪的,便不乏其人。名篇佳作是不少的。但能把秋声的浩大声势状写得酣畅淋漓,撼人心灵的,当推这篇《秋声赋》了。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欧阳修

本篇开头一句,由四个分句组成。叙述初闻声时的情况。欧阳子正夜读时,听到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自西南来”已透露了“秋”的消息。接着,“悚然”“异哉”使读者已有“不寻常”之感了。

接着便是对“声”的具体描绘。开始是轻轻的,徐徐的,忽然狂急起来,为了把这“声”的气势状写得更如酣畅,更能震撼人心,又用了一连串的贴切新颖的比喻。如夜惊的波涛,骤至的风雨,衔枚疾走的千军万马,难怪使人“悚然”并发出“异哉”的感叹!但,究竟“此何声也”?至此,作者还不急于点明,还要命童子“出视之”。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欧阳修

上面的描写都是诉诸听觉的,这里,要使读者用视觉了。“星月绞洁,明河在天”,好一幅平静明媚的秋夜图景!“四无人声”,声是从“树间”产生的。童子只是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告了他。然后,根据童子的答复,才作出“此秋声也”的判断。文笔曲折有致,是很耐人寻味的!

第二段在“此秋声也”的判断之后,紧接着笔锋便转到描写“秋之为状”了。“秋状”与“秋声”是相依相存的。写“状”正是为了更好地写“点”。“秋之为状”作者精细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描写;即:秋的颜色是阴晦的;秋的容貌是高朗的;秋的气温是寒冷的;秋的意味是萧索的。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欧阳修

这样一幅“秋状”,“其为声也”因而是“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它横扫千军,威猛异常。丰草绿立即萎黄衰败;佳木葱茏立即枝沾叶落。这“摧败零落”杀气腾腾的秋声,正是秋气的余威!至此,文意似已穷尽了。但“夫秋”一转,又从感性升华到理性,从对秋状秋声的具体描绘,转入理论上的阐发。他引喻取臂,把古人对“秋”的理解引为制度或其方面的安排,来说明“秋”的特性,概括起来就是“伤”和“杀”。如把刑官称秋官,审定处决死囚也在秋天,又如把秋比作“兵象”,是用兵出征的季节。作者又以音乐与律吕作比,说明秋声是西方的音乐,属商声,“商,伤也”;“律”中的“夷则”属于“七月”,“夷”就是杀的意思。世间万物,老了自然悲伤;过盛了,应该杀戮。这就是大自然的规律。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欧阳修

从大自然的这一规律,再联系到人类,实际上就是联系作者自己。

草木是无情的,秋声来了,随即枯萎凋零。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与草木不同,他是有感情的,是有所作为的。因此,他一生当中,会有多种多样的忧伤触动他的心,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事情损伤他的形体。内心忧伤必定使精神受到影响,况且想达到自己力所不及的愿望,担优自己智慧不能办到的事情,都会使自己的情绪低沉,忧心忡忡。这样必然会弄得自己红润的脸色变成搞木一般,黑色的头发变成白色。人的体质不比金石,何必与草木争繁荣呢!这样看来,实际上是;己我贼了自己,何必去怨恨秋声呢!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欧阳修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似有“志大才疏”之慨;但根据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看,他多方面都已有很大的成就了,仕途上虽遭受过一些挫折,如因与“小人册党”斗,或因勇敢直谏,屡遭贬谪;但他仍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地位十分显赫。文学上,诗、词、散文早已是一代名家。那么,还有什么感到“力”不及,“智”不能的呢?显然不是为了个人名利成就,而是为了更崇高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才发出如此感慨的。这难道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忧国忧民”的意味么?悲忧先已存在心中,秋声一起,触发了久存于心的郁抑之情。所谓“秋声”,实际就是作者的“心声”。

欧阳修《秋声赋》:把秋声的浩大声势描写得最撼人心灵的一篇佳作

欧阳修

这也是一篇散文赋。语言上的特色与《醉翁亭记》是相同的,就是骈散结合。它辞藻华美,声调和谐。在内容结构上一层一层地由情入理,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入。文中添一童子,一是为了增加情趣;一是为了以童子的无愁,反衬作者的深愁。但这篇文赋的情调低沉,这是应当注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