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高照,笙歌悠扬,盖巾下的她,明眸如水,温柔婀娜。 她叫郭圣通,父族是郡中大姓,父亲郭昌,侠肝义胆,曾经将数百万田宅财产出让给异母弟弟,因此受到郡国人的赞誉,自己却不幸早亡。母族是真定王室,母亲是真定恭王刘普之女,因嫁于郭氏而称为郭主,生郭圣通和儿子郭况。郭昌去世得早,郭主虽然是王家女子,却好礼节俭,有母仪之德。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郭圣通骨子里透着一种高贵,再加上母亲的言传身教,她更是知书达礼,文采斐然。 即将走进她生命的良人名叫刘秀,听说他很有学问,听说他知人善任,听说他很会打仗……,太多太多的听说,对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听说他是为了舅舅刘杨的十万兵马才答应了亲事。这是一场政治婚姻,前途未卜,盖巾下的郭圣通心情很是复杂。 掀开盖巾的那一刻,她是欣喜的。眼前这位良人:身长七尺三寸,须眉摩登,高鼻梁、大嘴巴、宽额头,标准的美男子。此刻,刘秀眼前的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让他不由自主心生爱意。 婚后的日子是甜蜜的,甜蜜得超出了郭圣通的预期。艰苦的军旅生涯,因为他们的互相欣赏而变得不再枯燥。偶然的闲暇时光,他会为她采一朵小花,轻轻插入鬓角;她也会为他亲自烹一盏香茶,细品相濡以沫的温馨。在这样幸福的时光里,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刘疆幸福地出生了。 形势对刘秀越来越有利,在公元25年终于登基称帝。他对她说,自己的元配叫阴丽华,他要把她接进宫。郭圣通知道刘秀重情重义,她也对阴丽华有所耳闻,有才有貌有德,是一个美好的女子。那一日,风和日丽,是难得的好天气。她和他一起迎接阴丽华进宫。款款走来,阴丽华叫了她一声姐姐,眼前的阴丽华,比想象中更加温柔美丽,庄重自持,郭圣通也不由得心生怜惜,此刻,她不由得看了刘秀一眼,谁知,只是这一眼,就让她从头到脚生出了一丝凉意,她不明白为什么,明明红日当头,自己却冷得直打哆嗦。此刻的刘秀,望向阴丽华的眼睛里,恰是郭圣通从未见过的温暖与温柔。 那一晚,郭圣通失眠了,皇宫的月光,一遍遍地照在她身上,漫向整个皇宫的月光,比寂寞还要长。“为什么我和她都被封为贵人,为什么皇后的位置一直空缺……”太多的为什么,答案都在刘秀望向阴丽华的眼神里。 更让郭圣通心烦的是公元26年,舅舅刘杨因有谋反之意,被杀。她不知道刘秀会怎样处理她的家族。还好,光武帝恩怨分明,不计谋逆大罪,并封刘杨之子刘得为真定王,刘让之子为临邑侯。于建武二年六月,真定王谋反后不久,光武帝正式册封贵人郭圣通为皇后。长子刘强以'子以母贵'的春秋之义被立为太子,并大赦天下,普天同庆。一切似乎都很完美。然而,她的心里,总是莫名其妙地感到不安。即使刘秀握着她的手,也总有一股凉意透过胸膛。听说,他认为阴丽华“雅性宽”、有'母仪美”,本想立其为后,听说是阴丽华坚决辞让,自己才成为后宫之主……越听说,越难过,这个皇后,竟然是别人让出来的…… 此后的日子里,郭圣通逐渐表现出了幽怨、哀伤与愤怒,她越来越像一个怨妇,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有时会把情绪发泄到宫人身上,有时会对刘秀冷语相向。而对于她的这些情绪变化,刘秀不是不懂,而是不想去懂。 暖男的爱永远是自私的,一颗真心无法与人分享。刘秀就是这样的暖男。全部的爱都给了阴丽华,心里就再也容不下郭圣通。 “皇后怀执怨怼,数违教令,不能抚循它子,训长异室。宫闱之内,若见鹰鹯。既无《关雎》之德,而有吕、霍之风,岂可托以幼孤,恭承明祀。今遣大司徒涉、宗正吉持节,其上皇后玺绶。阴贵人乡里良家,归自微贱。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宜奉宗庙,为天下母。主者详案旧典,时上尊号。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不得上寿称庆。” 光武帝以废后“异常之事,非国休福”为由,不得为立新后“上寿称庆”。 至此,满朝无声。私宠和政治缘由不必深说。 刘秀到底还是有情有义的,废后诏书一下,他对郭圣通深怀愧疚,“给不了你爱情,就让我用亲情来守护你”,作为一代明君,刘秀深深懂得没有了他的照拂,作为庶支藩国母族的郭氏,终将前途堪虞,所以,他不断的亲身示法,率领百官亲戚,多番亲近郭氏。也因为如此,郭圣通从一国之母降为妾中极位,她安享藩王太后之尊十一年,郭氏更因此而跻身东汉初期四大外戚家族之一。 几年后,她又想起了花烛高照的那个夜晚,相对一笑,彼此眼神里满是初生的情意,温暖直达心底。“来生,请让我成为你唇齿间最温柔的名字”她含泪笑了笑。 附:历史评价
|
|
来自: 花小鼠 > 《娶妻求淑-光武帝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