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最后一个男人》(The last man in Europe)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美自灰烬出》(Beauty from ashes)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第一印象》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天残地缺》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终成眷属》(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年轻太太》\《两段婚姻》\《两队夫妻》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暮光之城》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家》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阿蒂克斯》 ![]() ![]()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不改书名 这些书还会成为长销经典吗? 看了这么多书名后,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问题:如果不改书名,这些书还会成为长销经典吗?诚然,一本书是否能畅销,是否会成为长销经典,最大的取决因素还是书的内容。但是书名是读者感知、了解图书信息的第一个窗口,也因此太容易成为图书不能畅销的第一只替罪羊了:一本书畅销了、“出圈”了,经过了市场的检验肯定是好书名;但如果书卖不起来,书名第一个成为罪魁祸首,毕竟被书名耽误的好书也数不胜数。 但是,“好书名”的“好”不是绝对的。现在为书起书名似乎有了一套理论,书名也越来越成为图书畅销与否的标准,究竟什么样的书名是好书名还需要市场的检验。在《畅销书潜规则》中,作者李鲆总结了好书名的三个标准:让人眼前一亮,能引人关注它;说服读者,能有拿起来看的欲望;易于传播性。(后一个标准,“需要契合某种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各位出版人、编辑、发行、营销当然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十几年前,中国出版人隔岸观火,看日本越来越长的书名觉得甚是热闹,如今,我们的书名也越来越长。而1719年4月25日《鲁滨孙漂流记》首次出版的时候,它的名字叫做: The l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rusoe, of York,Mariner:Who lived eight and twenty years,all alone in an un-inhabited island on the coast of America. Near the mouth of Great river of Oroonoque;having been cast on shore by shipwreck,where in all the men perished but himself. With an account how he was at last as strangely deliver'd by pyrates written by himself.(大概意思是——约克选手鲁滨逊·克鲁索的奇异冒险,讲述她如何在海滩中幸存下来,孤身一人漂流到美洲海岸,在靠近奥卢诺克河口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最后不可思议地被海盗拯救。作者自述。)这真的不是小说故事梗概,确实是书名。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读者受众,也有不同的起书名的习惯。按照经典营销理论,读者分为初级读者,用眼球来评断一本书的好坏(书名、封面、包装、腰封);中级读者,用口碑来判断好坏(作者、出版社、其他读者的评价);高级读者,跨过眼球和口碑的诱惑、直接面对正文,用头脑判断书的好坏。 现在的图书市场,初级读者越来越少。真的是改了9次书名才成就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吗?显然是改9次书名背后、作者与编辑的“较真”与“执着”才造就的经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