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一刀,赏石之争

 闲情偶的 2019-08-11

丁文父新作《千年之石,只欠一刀》甫一面世便争论如潮,现将部分评论整理如下,汇集正反意见,以资各位读者参佐。


 01 
夜得一梦。案上怪石忽能言,振振有词至吾前。
曰:世人爱我耶?贱我耶?
瀑恩:此何言也!万里觅得,千金论值,几座因形以裁,檀架量身以制。呵护有加,推崇备至,焉有不爱?
石曰:然世人咏我为诗、塑我为像、绘我为画、摹我为拓,皆称游艺。甚而今日有丁氏刀斩锯刖,致我为残,亦得享盛名于当时。唯我以真身示人,则为顽物,此何理也?!
骇然觉坐,不复得眠……
——网友 瀑恩

 02 

石是万年、亿年石,何以言“千年”?所谓“千年之石”,指的是“中国传统千年以来的赏石文化和美学”。
因此,这“一刀”,丁兄是要给中国传统赏石观念、美学来一刀。给石头一刀,是为了给传统文化一刀。切石,不是以毁石为目的,切石的成果美不美也不是第一位的,推动一种新观念、新思路才是丁兄的初衷。
人的存在,是思想地存在。思想的方式,决定存在的方式。敢于对既有的思想提出反思,宽容新的思想方式的探索,人才是自觉的人、主体的人,人才是人。
讨论丁兄的作法,要在这个前提上进行。

——网友 金国中

 03 
丁文父,这几天可倒霉喽,一篇《千年之石,只欠一刀》,搅乱了石界乾坤,整个石界口诛笔伐。没有阅读过老丁的原文,不知道具体内容,可能声讨者也只是臆测,所以是否误解了老丁的意思,亦未可知。
老丁认为欠一刀的石头到底本来是什么样的石头,如果是将要变成建筑石子儿的石头,那真的欠刀,那是贡献。如果天然就是“明青花”,偏偏“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也真的该骂!如果错了,骂就骂吧,但骂也有骂的方式,口出恶言,面目狰狞,一蹦三尺高,变成了泼妇骂街,倒是人格上的问题了,势必比想象的老丁更丑陋!
文艺界向来乱象纷纭,真理也不一定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存在也不一定合理,真相还是交给历史去澄清吧!
——网友 嫁石阁
 
 04 
真理往前一步,不好走。
千年只欠一刀?不好切。
——网友 柘园雅道
 
 05 

开刀创新这个……不敢苟同。审美是一种沉淀,是一种经过岁月推敲而成的精髓。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们国人对的美女的评判标准一向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而今被西方审美强奸后却硬生生出了什么大嘴美女性感……言归正传,若是简单的以为自己的审美可以超越古人,未免有些自大了。或者用“哗众取宠”这个词更为准确。送一句良言与大家共勉“往事越千年,审美莫迁……”

——网友 戚鑫

 06 
 一刀激起万众浪,有西方艺术思路,但是引用到中国赏石里好与否?还看万众能否接受,成败还得时间检验!
——网友 蝉歌
 
 07 
传统赏石与当代平行空间工业艺术是两个概念,往大了说,丁先生是业界老前辈,一文出,世间又有多少人效仿,而普通人又没有这个审美,所以,大部分新石头要遭殃。往小了说,一退休老头,自己买的石头,他就算拿去磕石子了,也是他的个人财产。不过这底座配的太粗劣,焊工不处理焊接点,确实是不咋地。
——网友 南柯太守
 
 08 
丁大师这一刀将中国千年经典赏石文化切的支离破碎,奇石就奇在自然天成,大自然鬼斧神功之作!这不可创新,奇石如出自人工雕刻就不能称为奇石,应称为工艺石!建议丁大师慎重而为之!否则将在赏石界丢失光辉形象!
——网友 石缘
 
 09 
别的艺术类专业都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学习,如油画雕塑等,实话实说,赏石要是有其他专业知识的加持真是如虎添翼,但没有就不好评价了。关键问题来了,艺术和大众的鸿沟有多深?
最后哪怕就是欣赏力的高低,也是由格局决定的,起码的尊重和包容都没有的人,就不要在玩业余的同时去乱喷一气了,好吗?玩好你喜欢的即可。
——网友 刚子@大卫¤杜夫
 
 10 
中国缺少的就是开创精神!尤其在赏石上,更是固步自封。丁先生这一刀挥舞,给赏石界开拓了新路!
——网友 友石堂陈以河
 

 11 
我是一石农,看到丁老的这篇文章后很有感慨!认为很实用!因为很多石头在挖出来之后只有其中的一个观赏点,或者只有一部分观赏点,自然总是最好的,但是我不忍心把他们抛弃,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拒绝浪费!现在我们这里的市场上也很常见这样的石头,大家也都可以接受!所谓的“切后没有灵魂”,可能只是你们没达到那种审美的境界吧!
——网友 住在雨中
 

 12 

不太符合传统审美之石,创新地玩也无碍。但若觉得所有石应动刀的话,建议自己脸上削块肉先。《千年之石,只千一刀》,噱头太大,就当是种形为艺术创作吧。人类不应只是固步自封,但亦须尊重传统,敬畏自然。
——网友 『不语』郑登
 
 13 
杜尚的《泉》都经历过来了,难道还经受不了丁公的这一刀吗?!真是小菜!!!
——网友 南极渔人(王永奎)
 
 14 
虽然不懂石头,却懂得欣赏美,石玩不是印章需要刀工雕琢,这一刀下去仿佛石头的生命被两断了,灵气散尽,俨然废石。并不觉得这一刀是新境意,灵已丧,美已断,欣赏不来。
——网友 倚篱花下
 
 15 
丁老谈不上玩天然艺术,只配玩人工艺术。奇石贵在天然,贵在自然,贵在独一,贵在不可复制,贵在稀有。他的这一刀,破坏原有的自然美,如果动刀能使任何一个普通石头都成为精品艺术,那还算奇石吗?丁老头这一做法那是对天然作品的遭踏。
——网友 华宁玛瑙奇石馆
 

 16 

丁老师只说一刀,咋没明确说让俺在哪里下刀啊!这个问题太难了,这个刀我也不能老拎着啊。好好的传统文化非要切,国家都在弘扬传统文化,老外也羡慕俺们中国传统文化,俺们可不能犯傻啊!!

——网友 觀樂堂


 17 
丁,对于石可谓痴极,一旦走偏便会入魔啦!这就如中国书坛一样,很多当年得到认可的书法大家,正统书法无法突破也无力去突破,于是乎,则要创造什么新书体,乱书成篇,不知所云。从此,一去不复返……
——网友 一凡
 
 18 
切不可怕,同比杜尚,有点可怕,还有真心疼石头……感觉现在还疼,不懂惜物,不懂石,除非它能服务于人,用自己的切换来人的幸福,这些我们都没有看到,切之后的延续在哪?当代艺术,在骨不再皮,任重道远。
——网友 苗惟.淮舍
 
 19 
这一刀是艺术形为,想打破传统赏石,可恰恰毀了赏石心境!这一刀是有意为之,打破现有自大的赏石人的皇帝新衣,赞一个。可这一刀下手失败!我没有看出这一刀给这方石增加了什么美的东西?只看到这一刀使传统赏石,向西方思想的走近!!!
——网友 兰州石头
 
 20 
看了这么多负面的评价,个人倒以为还是有值得肯定之处,首先古人治石也有斧凿刀斫的例子,盖以更臻意趣。丁先生的方式无非是用更为现代的方式去做尝试,这其中也应有其深度的考量。这批作品中的几块还是非常有意趣的,从适当角度落刀,刀痕边缘不规则的轮廓与原石肌理构成光滑与皱褶,粗犷与精致的对比,也不失为一种新审美!其次,这种类似的创新方式在其他的传统领域也早有涉及,明式家具经典,现代也有不少新明式家具的优秀作品,化繁为简,细节上更简练的处理,比比皆是。当然不少作品批评声也是时有耳闻,盖艺术本身就是非常个人化的一种行为,画坛世界大师作品受人批评也是个例不鲜。
——网友 抱禅
 
 21 
他找这些石头应该是破损原石再改造,不可能用完整的石头下刀。个人不看好,像个大伤疤,无任何美感,奇石就是欣赏他的自然肌理和形态。九龙壁的切底山形石还不错,比这些要强一点。
——网友 远山
 
 22 
向亿年古石开刀,也许是老师以此呼唤赏石理念向前发展的一个手断,但绝不是理性的办法。其实赏石理念的发展,在于“宽度”和“维度”,宽度维度一变,理念自然发展。
比如“水石”、“戈壁石”、“风凌石”⋯⋯新石种的出现,显得视而不见,好像美与它们无关⋯⋯再如现代科学的普及,美石的生成过程,人们也了如指掌,但对其生成过程蕴涵的美、理、道、德,丝毫不关心。我们只拿古人的一副眼睛看现实,很难说不是固步自封!陈慧老师所言“孤独”,就是探索者的感觉、状态。向陈老师学习!
——网友 乔桂(天物道场)
 

 23 

人,吃饱了总要找事做,活着各做个、各玩各的。爱折腾的老丁同志,是个极有思想个性,说干就干的人。同志们,千万不要追风更不要追星,因为石头是有生命的,要尊重大自然!作为艺术,可以尝试,可万万多不得。

——网友 《峻山堂》上海老陆

 24 

也就是一种玩法,没什么大不了的,难道传统里,不可以变化一下吗?每个人都有个性化需求,请问有多少创新个性呢?看到了,你就是在变,不信就把自己的创新空间展示一下。

——网友 石头趣味


 25 

无需激动,何必攻击,玩石的容纳之心呢。老丁的尝试不是面向一个石界,各位是期望看到行业的发展,还是消亡。改变是痛苦的,学会发展,石头才能走出石界。未来若有更多的流派出来,形成百家争鸣,反哺石界,不是一派繁荣,各位所期待的复苏吗?

——网友 石侠


 26 
终于让人看到了石头里面是啥东西了、支持丁先生的大胆创新思路,想到切这一刀实为不易,千百年来第一人。其实这个没什么对与错,当年吴冠中也被骂过!
——网友 吴文新
 

 27 

此人在,奇石亡!幸只此一人,否则,美石何以世代相传?不能留给后人一堆工艺品啊!此人真是太残忍了!石也有灵性的。愿此君好自为之吧!

——网友 桑椹子

 28 
博山文石之山形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老一代赏石者就用錾子把山形底部凿平。到八、九十年代用钢锯锯平,现在用大型电锯锯平,才有后来“大山之美,取其精华”。
——网友 冬居藏石

 29 
一美天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是最美妙的天工!你这一刀下去,开了个口子,真难看!所谓的艺术与自然的结合,你这所谓的艺术咱还真没看出“艺术”在哪来!完全是你自己一厢情愿和哗众取宠的炒作,如此,真不敢苟同!这大师真有艺术细菌!
——网友 空梦
 
 30 
用“虽为人作,宛若天成”的标准来评价古典中国艺术的高下是最简易的法门。而丁先生的那一刀属于“不破不立”的手法,这个语境是西方的?还是更接近于禅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网友 轶园轶士


 31 
一刀可以切。从艺术和审美的角度,对有缺陷和瑕疵的美石,可以一刀使其更具艺术性和审美要求,不失为创意。
——网友 秘境阿拉善

 32 
灵石自有性,何需一刀裁。
——网友 朱曦
 33 
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玩石要创新固然没错,但绝对不能因我们一时的快感去破坏千万年才形成的大自然的结晶!退一步而言,我们不该将原本完整的美石残缺后留给后辈!不能让后辈有更多的遗憾!这是我一个80后的愚见。
——网友 英风醉
 
 34 
前两天看到石建邦兄的推文,即使只看到书的装帧设计与书名,就看出书名拖泥带水,设计造作,即告之自己不会看好内容。现在果然应验。我知道至少有两位国内的艺术家早就以此手法完成艺术作品,而且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花园中刨石山水令人印象深刻,意味隽永,有感染力,体现了原创的味道,而且贝先生这组石山的处理的灵感显然来自美国雕塑家野口勇Isama Naguchi,并且进行了有效的转化。
——网友 Zhang Zhaohui
 
 35 
这里有个姓丁的老头破坏自然和文物,这老头在小岛上呆腻了,回国杀石头了。貌似罗丹说过,所谓石雕的精华就是从山顶上自由滚落剩下的部分,老丁自谓别开生面,不知罗丹这一滚比他这一割如何。有人割成双眼皮,有人割成破伤风。刀者,凶器也,挥刀者不可不慎重。
——网友 石者平川
 

 36 

有点意思。总比新石酸咬做旧、刻字造假来的好。此一刀,依然在人法自然范围内。适合当代空间陈设,现无几人能轩堂阔宅,故此石可赏。

——网友 张峰桥


 37 
这一刀,也就使天然奇石成为了人工工艺品,这是毫无疑义的!丁文父写了一辈子好文章,但也难以不出昏招!奇石本天成,其品牌其卖点本在天成,此是奇石赖以立足之本!动一刀,做实验可以,出书也可以,但终究是一家之言耳!千万千万不要以丁先生所说,误导了玩石大众,否则奇石生命将就此终结!
——网友 唐政一
 

 38 

这一刀对传统赏石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多年来的寻寻觅觅,却总是停留在旧模式中,这无助也不符合现代审美的发展和追求。我看到的不是刀,而是一种创新的追求精神。

——网友 远山野马


 39 

丁文父先生的思考是十分有价值的,但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我们其实至今也无法给出赏石以公认的价值内核,而且以丁先生的学养背景,其所谓创新也存在同现代艺术边界模糊的情况。这便使得所谓的创作流于表面和盲目。

——网友 松隣館

 

 40 

艺术需要思想的创新,但很多时候是失败的创新。艺术无对错,但有高低之分,甚至有艺术与非艺术之分。很多时候追求艺术形式的乖张反而虚无了艺术。这也是艺术创新本身的风险吧。

——网友 拙人



 41 

跳出传统石的赏石概念,将现代雕塑和传统赏石进行大胆碰撞和融合!有新意,可以融入现代家居摆设!让一般人通过这类半艺术半天然的作品进入传统赏石的意境,从而培养更多的玩石人!

——网友 柯炜


 42 

60-70岁的想法,6-7岁的做法。

——网友 顾建华


 43 

石是大自然的创造,由天地元气发生,一气氤氲游荡而为形,绝无斧凿之痕,臻于自然全美。明米万钟有石铭说:“匪雕匪琢,乃合昊林。为氤为氲,与道合真。是分是循,抑亦观物理而图新者欤。”这段著名的铭文强调顽石之未雕的天性,石是拙朴的,没有人工的痕迹。古人玩石,多注意其不琢不磨的特性。所谓“浑论无凿、凝结昊天”、“是禀混元,非因琢磨”,所表达的都是石之浑然天成的特性。中国人对石之“浑朴未雕”的这一审美追求,也正体现了华夏哲学的一贯思想。
——网友 龢拙探生Hezts

 44 

我把石头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宠爱有加,从没想到拿刀劈和切它。有人做了,惊得我拿起斧子,也想劈一下。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气的。吃的人多了,螃蟹也就贵了。
——网友 天语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