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城大红袍花椒红了,带你看看椒农采摘的一天

 饮膳道人 2019-08-11

盛夏时节,走进我市芝川、芝阳、板桥、西庄、桑树坪等花椒种植区,浓郁的椒香扑鼻而来,操着不同方言的椒客,穿梭于花椒树中,欢声笑语溢满山坡。百里椒乡的椒农们,迎来了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漫山“红玛瑙” 开始采摘啦

本报记者 冯丽颖 冯翠红 王力

7月31日4时30分许,芝川镇桃李村椒农张茂盛和妻子早早起床,准备为13名来自洛南县的椒客做早饭,这是椒客到他家的第四天。不一会,饭菜的香味弥漫了整个院子,张茂盛笑着说:“闻到饭菜香,大家就起床了。”

1995年,在家务农的张茂盛在离家25公里处的卫星村承包了1座山。“村里地少,我就想着多弄点地,为家里创收。当时,大部分人种庄稼,种花椒的不多。”张茂盛说,“政府鼓励我们种植经济林,我就把山开垦了一部分,栽上核桃树。那几年种核桃的收入还不错。再后来,花椒价格慢慢好了,我就改种花椒树。”2005年,他家的花椒产量达到3000斤左右。

5时,椒客陆续起床洗漱,吃过早餐后,各自拿着工具到离家不远的花椒地,开始一天的采摘工作。

此时,张茂盛有条不紊地收拾完碗筷,查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后,对妻子说:“走,晒椒去。”他从窑洞提出花椒,小心翼翼在院子铺洒。“晒椒一定要轻拿轻放,不然花椒皮擦破了,晒出来的椒是黑色的,卖不上价。”他边干活边说,椒客中摘得最快的一天能摘70斤左右,所以张茂盛每天大概要晒800斤花椒,一天都不能耽误。“遇到天阴下雨,就得用烘干机,保证花椒色泽。”

细心筛拣

1小时后,花椒铺满院子。张茂盛和妻子没有休息,他要到地里给椒客送熬好的绿豆汤和西瓜;妻子得准备午饭。

颗颗“玛瑙”

此时,天气慢慢热起来,张茂盛来到花椒地,椒客们热闹起来,喝着绿豆水、吃着西瓜,唠一唠家常,补充补充体力,再接着摘椒。

卢娟娟是这13名椒客的队长,她帮张茂盛家摘花椒已经8年。每年7月初,她会和张茂盛通电话,确定摘椒时间和所需人数。今年她从村里找了12个人,“这些人大部分都给张茂盛家摘了几年花椒,都是老熟人。”她边喝水边说,她有个10岁的儿子,由公公照看,孩子收假前她会赶回家。她说摘椒虽然很累,站立一天腰酸腿疼,手还会被花椒刺扎破,但想到一斤3块钱的工钱,认为付出是值得的。

12时,竹笼盛满花椒,椒客们该回家了。午饭吃的是米饭、烩菜,有菜、有肉、有蛋。张茂盛说:“摘椒辛苦,要尽可能让大家吃好。过几天我再去镇上买些鸡和鱼,给大家换换口味。”

准时开饭

吃完饭,椒客们要休息一会,为下午摘椒蓄满体力。

14时30分左右,晾晒的花椒裂开了口,张茂盛和妻子把椒壳和椒籽分离出来。这几天,干花椒的收购价格是每斤40元,比往年略低,预计他们家今年能摘5000斤左右干花椒,他想先观望一阵,不打算卖刚晒好的花椒。

精确过秤

7月30日19时,天色接近昏暗,韩城火车站广场三三两两聚集的椒农显得有点焦急。芝川镇椒农王女士和老伴早早来到火车站,这是她和椒客约好过来摘椒的日子。她担心椒客认不出她,就让老伴将红色塑料袋顶在头顶,这样比较显眼,她告诉记者:“今年找的椒客少,都是从山阳县过来的。”

喜迎椒客

19时53分,火车准时到达韩城站。20时,出站口大门打开,背着大包小包的椒客有序走出,只见他们一出站,就与“老熟人”联系。桑树坪镇椒农郭先生家有20余亩花椒,预计产4000多斤干椒,今年找了13名椒客,和椒客商量好价钱后,他到附近商店买了一箱矿泉水,给椒客们解渴。郭先生说:“今年请的椒客来自洛川县,他们大老远过来不容易,咱一定要照顾好,让他们对韩城留下好印象。”待所有椒农与椒客对接完毕,奔赴各自摘椒“战场”后,火车站重归平静。

市花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花椒种植区目前已陆续开始采摘花椒,对于椒客短缺的现象,他们会积极对接,为椒农做好服务,确保花椒颗粒归仓。同时,通过即将召开的花椒大会进一步推介韩城花椒,让更多的人了解韩城花椒,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金秋八月,韩原大地,椒香四溢,夕阳西下,椒客们结束一天的劳作,成群结队挎着笼、唱着歌、踏着余晖回家。这是韩城人最繁忙的季节,也是收获幸福和希望的季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