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我们总是片面的喜欢看到某件事物所带来的的积极意义,比如给孩子报补习班,我们总是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某一方面的成绩,却会忽略有些孩子会在在繁重的学业下,产生厌学情绪;又或者,我们总认为我们交给孩子的是对的,但却会忽这些道理是否是适应这个时代的,人最大的错误在于只能片面对待人事,这些固有的思维方式,让许多父母正在一步步“诛杀”孩子的未来潜力。 1.凡事不是非黑即白的 很多父母的思想观念中,对事物的判断是非黑即白的,这一点体现在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大人们总想着纠正孩子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以孩子的角度观来作答。 如西游记中有几个主要人物这一问题,大人们的观点总是会做答师徒四人,而孩子的观念里却只有两个人,因为孙悟空和猪八戒不是“人”,这个答案或许在家长眼中是啼笑皆非的回答,但却不得不承认,儿童的视角与成人思维存在巨大的差异化。 在我印象中,对于教育问答最美好的回答是是《城南旧事》当中父亲对女儿的一番回答。女儿问为什么骆驼队的骆驼总带着铃铛,父亲的回答是为了驱狼,而女儿却认为是路途中的人们增加情趣的,这个时候父亲不是纠正女儿的想法,而是说了“或许这样更美”。这是让人记忆深刻的教育问答,如果世间都是这样的教育,或许孩子们的想象力会得到无限的发挥。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总在成人视角看的问题,有时候不妨换个方向看一看,也许有别样的风景。 2. 倾听大于说教 好为人师,这项行为在成人世界都是大忌,而许多家长们却习以为常地把它运用到孩子教育上去,我们总习惯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孩子们都没有去尝试,又哪里知道这些道理的意义。 我们往往都习惯以自己的成人经验去事先做了判定,韩寒有句话对这一现象是个极好的概括,“道理知道一大堆,生活却还是过得一塌糊涂”,在孩子的成长岁月,父母应该是作为倾听者这一角色定位的,过于主观化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太习惯先入为主了,根本不管这些东西是否是孩子需要的吗?必要的吗? 父母最大的睿智在于倾听孩子的想法,然后给予自己的建议去引导,而不是长官意志般的下命令,让他去做什么,不让他做什么。 3. 金钱对于他真正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社会资源快速流通交换,而资源的标准化衡量物,金钱货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导致了不同家庭,便有了不同的金钱教育观。 平民家庭一般都在加重孩子的金钱观,这样环境出来的孩子,往往都是用梦想给金钱服务,他们会想成为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来获取货币,而没有其他梦想所带来的的意义,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会对金钱观念淡化,如此环境下孩子会让金钱与梦想服务,作为个人角度来说,这是个极好的的发展态势,但过于淡化的金钱挂念,往往会让人在实现梦想时的花费成为一个天文数字,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两种金钱挂念对孩子的影响都是有偏差的,金钱是人生的外皮,他或许能让我们的人生过得看似美丽,但真正决定我们人生骨肉血液的是保持不偏不倚的金钱观,不做金钱的奴仆,也不做金钱的恶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