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腹诽这个词,最近的一些新闻,让这个非常生僻的词又热了起来。那到底什么是腹诽呢? 所谓的“腹诽”之罪,由酷吏张汤提出、汉武帝实施的。 记得岳飞被秦桧构陷的时候还被罗织了一条莫须有之罪名,尚且被后人认为是千古奇冤,但是,好歹秦桧也给罗织了一个罪名,因直谏获罪,或者因为文墨事丢了性命的事情,在历史上多不胜数,但无论哪种原因,怎么也是说了些什么,或者写了些什么,掌权者才好按个罪名,然后或贬或杀。但是,有些人,却是连罪名都不定,他都能猜测出你心里是否满意,就能给你定罪,尤其是在古代,没有任何人、任何制度可以约束皇帝的时候,这些罗织罪名的步骤都可以省略,也就是不需要你说什么或写什么,只要你嘴唇微微一动,脸上表情令人不爽,那就直接可以杀了你。既为腹诽之罪。 这样的所谓的“腹诽”之罪的第一个受害者,便是颜异。而且产生了一条法律,既“腹诽之法”。颜异成为了第一个受害者。从此之后,想定一个人的罪,不需要再看他有没有说了什么,只要看他的表情,甚至是连表情都不用看,就可以指定为“诽谤”。 事情的前因是,汉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搞得是国库空虚、百姓贫困,以至于民间私铸钱币之风盛行,最后币制紊乱、通货膨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汉朝廷决定实行币制改革,发行了两种新货币,一种是白金,另一种是用皇家上林苑白鹿皮做成的正方形皮币。规定一张皮币法定面值为40万钱,这应该是最早的通货膨胀,用通货膨胀收割韭菜的手法了吧。 皮币发行后,汉武帝就像大农令颜异征询意见,颜异认为王侯宗室朝贺所献苍璧才值钱数千,而垫在下面的皮币却值40万,这是本末倒置、殊不相称。意义其实就是反对这种脱离价值规则的空头货币。汉武帝问颜异,本来是想得到他的支持,这样的回答显然逆了心意,不免怀恨在心。 而另一方面,这种皮币,是由汉武帝宠臣张汤设计出来的,被这样反对自然心情也好不到哪去。恰巧这时候有人因为别的事情控告颜异(当然是否真的是恰巧也不一定)。汉武帝怎么也不会错过如此好的机会,便命张汤审理此案。毫无疑问,张汤是很乐意的。 在审理的时候,明白汉武帝心思的张汤,一心要置颜异于死地,于是便有了历史恶名昭著的“腹诽”。张汤的调查是这样的: 颜异曾与客人交谈,客人说起朝廷政令多有不便,而颜异的反应是“微反唇”,也就是嘴唇微微动了下。 张汤据此上奏,说颜异身为九卿,见政令不便不向朝廷奏告,而私下“腹诽”。汉武帝心知肚明,便判了颜异死刑。 <汉书>上说,“有腹诽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谄谀取容矣”。从此之后, 风气就坏了, 动动嘴唇就处死。 这种残酷, 实在是前无古人。而不幸它还从此被历代沿承,以致清代的戴震也沉痛地说:“以法杀人, 犹有怜之者; 以理杀人, 其谁怜之?” 所谓的 “以理杀人',就是惩治思想犯罪, 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 是不会发出这样沉痛之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