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温多雨季节,警惕番茄青枯病【蔬菜卫士报 1480】

 深海之星ccpsl0 2019-08-12

1、引言

近期,我国南方地区高温多雨,许多番茄产地爆发了严重的青枯病,给当地的农民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番茄青枯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并可通过土壤进行快速传播,一旦没有及时防治,便会造成大面积的流行,因此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1

2、田间症状

该病害属于系统性病害,主要发生在成株期。发病初期,先是顶端叶片晴天中午萎蔫下垂,然后中部和下部叶片逐渐萎蔫、下垂,傍晚恢复正常,持续数天后,不再恢复。有时一侧叶片先萎蔫或整株叶片同时萎蔫下垂。剖开茎部可见髓部中空,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用力挤压切面,会有大量白色液体溢出。

植株上部叶片萎蔫

植株一侧叶片萎蔫

植株整株萎蔫

髓部坏死、维管束变褐

白色液体溢出

1

3、病原菌

番茄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寄主范围十分广泛的病原细菌,可以侵染包括番茄、茄子、马铃薯、辣椒等茄科作物在内的54个科的450多种植物。国际上依据茄科雷尔氏菌在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将该病原菌分为4个生理小种:小种1、2、3、4;按照对6种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情况,将其分为5个生化型,即生化型Ⅰ、Ⅱ、Ⅲ、Ⅳ和Ⅴ。我国南方等地的番茄青枯菌生化型都是以Ⅲ为主,其次是Ⅳ型,生理小种大多为小种1,少数为小种3。


茄科雷尔氏菌

1

4、引起番茄青枯病大流行的原因

1

植物材料的远距离运输

研究表明,种苗可以长时间的携带青枯病菌而进行远距离传播;番茄种子也可以携带病原菌,但是种子感染率与最终植株的发病率没有必然的关系。

2

病原菌寄生场所多样

在种植易感品种的连作地块内,青枯菌的寄生场所十分广泛,包括植物残体、较深层的土壤、以及杂草寄主的根际。研究发现,如果条件适宜且种植作物为易感品种,则青枯病菌可在土壤中至少存活4年;青枯病在偏酸性的地块发生在重,而我国土壤的pH由北向南呈渐低的趋势,这可能是我国南方地区番茄青枯病发生较为严重的原因之一。

3

温度和湿度因素

温度对于病原菌与植物互作和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是非常重要的。当环境温度达到30-35℃时,会增加病害的发生率。当环境温度升高时,一些在适温下表现为抗性的植株会变得更加感病。

由于地下水位高或强降雨而导致的土壤中水分的大量积累会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病原菌在潮湿但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存活率较高,而干燥的土壤和被冲刷的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率则很低。

1

5、综合防治措施

1

选育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控制植物病害较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策略。关于番茄对青枯病的抗性,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是由多基因控制的,但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是由单基因控制的,因此关于番茄抗病性的研究还需深入探讨。

2

嫁接

嫁接不仅可以抗病,还有其它方面的优点,由于砧木比接穗原株根系更发达,吸肥力强,从而使接穗生长更旺盛,可获增产。目前,对青枯病抗性较高的砧木有“宝砧 5 号 ”、“宝砧 6号”等,种植户应根据市场需求和栽培条件,选用生产适应性较强的主栽品种。但由于青枯病菌易变异,砧木很容易丧失抗病性,导致砧木的使用年限较短,因此需要及时关注嫁接苗的抗病情况。

3

土壤消

番茄定植前,可使用棉隆、石灰氮等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对土壤进行高温处理也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当土壤温度为43℃,并且连续处理4天以上,即可消除土壤中的病原菌。

4

轮作

轮作倒茬可以有效降低田间病原菌的数量,避免与茄科和瓜类作物轮作。可与水稻等水生作物实行水早轮作1-2年,可显著降低土壤中的病菌数量。

5

土壤改良与生物防治

作为一种土传病原菌,青枯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除受pH、水分的影响以外,还受土壤质地、钙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影响。有研究表明,随着土壤砂性的增加,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升高;随着土壤黏性的增加,发病率降低。土壤中钙元素的含量与青枯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适当提高土壤中钙元素的含量可以提高植株对青枯病的抗性。在连作地块内,由于多年种植番茄,会导致土壤中青枯病菌的大量积累,从而破坏土壤的微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微生物结构趋于单一,最终导致青枯病的严重爆发。而施用生态有机肥等有机改良剂可以改善微生物的营养,提高土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增加微生物多样性。沸石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离子交换能力,在青枯病发生严重的土壤中添加沸石后,可有效降低青枯病的发生率。

青枯病的生物防治防治主要是利用无致病力青枯菌、拮抗细菌以及抗生素(四环素、井冈霉素等)等方法进行防治。目前用于生物防治的拮抗细菌芽孢杆菌属中的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假单孢杆菌属中的荧光假单胞、铜绿假单胞、恶臭假单胞等,以及放线菌等。

6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77%氢氧化铜500倍液、3%中生菌素8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等药剂进行灌根处理,每7天灌一次,连续灌3-5次。应注意药剂轮换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
 

参考文献

[1] Wicker, E., Grassart, L., Coranson-Beaudu, R., Mian D., Guilbaud, C., Feqan, M., Prior, P. (2007). Ralstonia solanacearum strains from Martinique (French West Indies) Exhibiting a New Pathogenic Potential.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73: 6790-6801. 

[2] Graham, J., Jones, D. A., Lloyd, A. B. (1979). Survival of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race 3 in plant debris and in latently infected potato tubers. Phytopathology 69: 1100-1103. 

[3] Yuliar, Nion, Y. A., Toyota, K. (2015). Recent Trends in Control Methods for Bacterial Wilt Diseases Caused by Ralstonia solanacearum. Microbes and environments, 30: 1-11.

[4] Singh, R. (1994). Seed transmission studies with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in tomato and eggplant. Bacterial Wilt Newsletter, 11: 12-13.

[5] Buddenhagen, I. W., Kelman, A. (1964). Bi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aspets of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Annu. Rev. Phytopathol, 2:203-30.

[6] Hayward, A. C. (1991). 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bacterial wilt caused by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Annu. Rev. Phytopathol, 29: 65-87.

[7] McCarter, S. M. (1976). Persistence of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in artificially infested soils. Phytopathology, 66: 998-1000.  

[8] Opina, N. L. , Valdez, R. B . (1994). Effect of rice-tomato cropping patterns and flooding on the survival of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 Smith. Philippine Phytopathology, 30: 93-99.

[9] Yamazaki, H., Kikuchi, S., Hoshina, T., Kimura, T. (2000). Calcium uptake and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wilt of mutually grafted tomato seedlings. Soil Science and Plant Nutrition, 46: 529-534.

[10] Agrios, G.N. (2005). Plant Pathology 5th Edition.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

[11] 蔡燕飞,廖宗文,罗洁,李锋. 2003. 不同质地土壤抑病性和微生物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2553-556.

[12] 蔡燕飞,何成新,廖宗文,刘可星,王赛花.2003. 蛭石和沸石对番茄青枯病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12179-181.

1

作者:康华军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