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分钟弄懂微生物镜检

 时间变成水 2019-08-12

在污水运营调试相关工作中

经常需要做两个实验

一个是SV30实验

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讲过

《一分钟看懂SV30》

另一个是生物相显微镜观察实验

江湖中有学者将这两个实验并称为

现场运营调试的“两把刀”

可见这两个实验对于

污水运营调试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

这两个实验会交给实验室的人来做

之后交给运营人员的

仅仅是一个最后的数据

比如微生物的数量等

而实际上对系统调控更具有指导意义的

往往是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所以建议每个运营人员

都能自己掌握这两个实验

那么今天的主题就是

生物相显微镜观察实验

做显微镜观察实验时

我们的观察对象是

原生动物以及后生动物

原后生动物和细菌

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所以原后生动物的

种类、数量以及活性的变化

可以反映出系统中活性污泥的状态

作为活性污泥系统的指示生物

有学者将原后生物分为三类

1、非活性污泥类

顾名思义

非活性污泥类是指

不是正常活性污泥状态下

应该看到的原后生动物

这类原后生动物出现时

标志着活性污泥系统发生故障

在非活性污泥类中

只出现原生动物

常见种类如下


这类原生动物有以下5个特点
1、体型很小
2、一般不具有鞭毛
3、活动非常快速
4、以游离细菌为食
5、数量惊人

为什么非活性污泥类生物大量出现时
水质会变差?

这类原生动物以游离细菌为食
当进水负荷偏高时
会出现许多游离细菌
此时这类原生动物就会大量繁殖
并且还会靠着破坏菌胶团结构
来主动获取游离细菌
使得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变差


2、中间活性污泥类

这类原后生动物出现时
往往预示着活性污泥系统处于过渡期
这里的过渡期有3种
第一,活性污泥由正常向恶化转变
第二,活性污泥由恶化向正常转变
第三,活性污泥初期培菌阶段
这类原生动物出现的频率不会太高
因为你的水质不可能一直处在过渡期
在中间活性污泥类中
也是只会出现原生动物
常见种类如下


这类原生动物
不仅可以捕获游离细菌
也可以捕食菌胶团
还可以通过破坏菌胶团释放出游离细菌
通常有以下3个特点
1、体型柔软
2、大型鞭毛虫和慢速游动性纤毛虫并存
3、不具备刚毛


3、活性污泥类

这类原后生动物就是
在正常的活性污泥状态下应该出现的
也就是说,看到这类原后生动物
就表明活性污泥成熟
出水水质是好的
在活性污泥类中
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都会出现
常见游离型原生动物种类如下


常见附着型原生动物种类如下


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有以下4个特点
1、体型比前两种要大
2、具备刚毛或纤毛
可在菌胶团中穿梭
3、摄食游离的菌胶团
4、活动缓慢

为什么活性污泥类原生动物的存在
预示着活性污泥的成熟?

第一,这类原生动物行动缓慢
不会对菌胶团造成破坏
第二,为了避免被这类原生动物捕食
菌胶团们努力聚集在一起
加强了活性污泥的絮凝作用
第三,附着型的原生动物摄食游离菌胶团
净化类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细小絮团
增强了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

常见后生动物种类如下


后生动物以菌胶团为食
镜检出现后生动物时
说明活性污泥运行正常
但是当后生动物大量存在时
也不是件好事
它预示着污泥的老化

最后总结
当工艺参数变化时
原后生动物的表现如下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