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李长胜,通化县果松镇东明村的干部群众有口皆碑,不止一位受访对象表示应该好好宣传一下他的事迹,走在村间路上,也常有过往群众热情地和他打招呼。作为一名“外来户”的驻村第一书记,能够赢得群众这种认可是不容易的,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带领这里的穷乡亲一步一步向致富之路迈进。 重返乡村,带领乡亲们脱贫 已经年逾不惑的李长胜从小在农村长大。来到东明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前,他是通化市人民防空办公室的一名普通干部。当他获悉上级正在酝酿第一书记人选的时候,就主动报了名。“我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自己应该去做点什么,毕竟咱也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农民的苦。”说起自己的选择,李长胜如是说。 东明村原本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有贫困户27户。2016年3月初,李长胜来到东明村后经过多次调研、反复论证,决定以发展黑木耳产业为突破口,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这一想法得到了县、镇两级党委、政府以及对口帮扶单位通化市政协、市科协、市人防办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资金问题,他们订购了一批机械设备,在村里建起了一个木耳加工厂。一年下来,春秋两季木耳产量达到上万斤,实现了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在这个木耳加工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通化县吉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集体产业建设开始走上正轨。 在这个公司,村民们干劲十足,三年来企业的发展已经让大家看到了前景。“闲着也是闲着,挣点儿钱不更好么?”一位村民算了这么一笔帐:“搁这块儿一天能挣80块钱,要说多倒不算多,可要进城打工呢,得吃得住,要不就来回跑,一天挣100块钱也没有账算,在家门口干活儿还能照顾家。”说白了,能在家门口挣钱,谁乐意跑外边打工去?村民的劳动热情自然高涨。 放眼长远,集体生产大发展 在2016年木耳产业发展顺利的基础上,2017年,李长胜又和村干部一道,争取资金100万元,翻修老厂房,并扩建新厂房1040平方米,硬化地面3000平方米,还完成了500立方米冷库建设,进一步夯实了东明村的集体经济基础。这年,李长胜又和东明村的干部们探索种植灵芝和羊肚蘑,他们请来技术员指导生产。当年秋天,灵芝喜获丰收,羊肚蘑种植试验于2018年获得成功。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和药用菌,羊肚蘑经济价值很高,但它多数在野生环境下生长,人工种植成功的先例很少。如今,东明村已经建成21座灵芝大棚、4座桑黄大棚、8座木耳大棚,和2016年企业初创时相比,集体经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两年,东明村发生了不少村民们看到见的变化:路灯亮起来了,自来水装上了,路况改善了,村里新种了几百棵树,几万株草,还新修和维修了围墙,环境卫生也和原来不一样了。村容村貌得到改善的同时,村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提升。3户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子,另外几家住房条件差的贫困户也通过置换和维修改善了居住条件。2018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已经达到45万元,比2017年增加近一倍,是2016年的5倍多,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620元。如今,贫困户28户47人中已脱贫25户43人。不光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还成了通化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兵村,在李长胜和村班子的带领下,东明村的乡亲们正在向小康之路大步迈进。 产品代言,小妙招开启新销路 果松镇东明村自然环境优越,特色资源丰富,素有“灵芝之乡”“木耳之乡”的美誉,这里出产的灵芝、木耳全部采用山泉水灌溉,没有任何农药和化肥污染,是真正的有机绿色食品,但由于道路不通,消息闭塞,东明村的灵芝和木耳长期“待字闺中”,根本卖不上好价钱。李长胜发现这一情况后,如何打开产品销量,增加村集体和贫困户的收入成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正当李长胜苦思冥想之际,省里要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的消息传到了小山村,这也给李长胜的发展思路带来了一道灵光。今年1月份在省里举办的第一书记代言展销会,李长胜带去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灵芝孢子粉和木耳等产品大卖特卖。从去年开展第一书记代言活动以来,仅今年前5个月,东明村已经销售菌类产品10.91万元。另外,这个村还向外销售木耳菌8万棒,灵芝菌1.5万棒,桑黄1.1万段,菌种除在本县销售外,还卖到了敦化、抚顺等地,销售金额合计43.6万元。用李长胜的话说,他们第一书记代言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是贫困村村民的自尊自强和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