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筑的生命、死亡与身体隐喻

 卡夫卡的寒鸦 2019-08-12

早在古罗马时代维特鲁威就发现黄金分割来自人类身体的美感,建筑的刚劲挺拔或娇柔妩媚都来源于人的形象。梅洛庞蒂提出了“涉身”embodiment:身体没有哪一块是纯粹的事物,也没有哪一块是纯粹的观念。

总的来说,房屋是身体的延伸。在蒙昧时代,古人赤身裸体抵御自然界的寒风、雨水、疾病、日晒、野兽。衣服和居所把我们带进了文明时代,人类褪去了体毛,衣服和居所是我们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皮肤”。在世界绝大多数语言中,房屋构件的词汇总是会用到身体词汇,比如汉语中的“门脸”、“墙头”、“墙脚”,身体器官里也会有建筑测绘,例如“心室”、“脊梁”、“肛门”。

建筑也有性别。嘉绒碉楼分公碉(pho mkhar)和母碉(mo mkhar)。古希腊石柱按照外形分男女,据说爱奥尼克式立柱源自少女的裙褶,多利克式立柱源自男性的身材。建筑本无性别,社会定义了它们的性别。女权主义从建筑的身体隐喻中获得启发,发现不仅建筑的性别是社会定义的,甚至人类的性别亦是被社会所定义的。玛丽道格拉斯在《洁净与危险》第七章“外部边界”中讨论说:社会意向的投射塑造了人的身体,社会区隔以及意象在身体和建筑形式中保留下来——“台阶、横梁、门柱构成了一个框架,这是每天进入房屋的必要条件……越是从人类经验的平常积累中汲取的象征,就越容易被广泛而坚定地接纳”。(《洁净-p142》)

正如人类婴儿出生时有命名礼、死亡时有葬礼,房屋的“生命”也被赋予了过渡礼仪。新房建成时,要隆重地搞个庆典,噼里啪啦放一通鞭炮。许多城市人搬家时,也要郑重地和老房子告个别。房屋不过是一堆石材、木材、金属的组合,它怎么会有生命呢?但在人类的情感中,房屋常常被赋予人格。活着的房子令人喜爱,死亡的房屋令人恐惧,无人居住的空房子总会成为各种恐怖故事的源头。

对于长寿老人,人们会期待他们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开人世。让长寿老人经历病床的折磨,或者看到老人死后遗体狰狞,活着的人会遭受良心的谴责。人们把对长寿老人的情感投射到建筑上,我们期待那些见证历史的老房子永远伫立,或者谨慎地更换核心构件,或者体面地被拆除。这种情感和对待长寿老人的情感是相似的。北京城墙被拆除时,市民自发地把城砖捡回家安顿。去年浙江省泰顺县几座清代廊桥遭受暴雨冲毁,河流沿线居民自发捡回木构件。巴黎圣母院遭遇火灾,围观的人纷纷跪着祈祷。

这次“巴黎圣母院大火”事件发生后,我见到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态度:(1)哀悼、缅怀、震惊、遗憾;(2)狂喜,为圆明园复仇;(3)不幸中的万幸,幸好有关巴黎圣母院的研究十分充分,各种建筑数据得到了妥善的记录,期待重建复原。我大概属于第三类,身边的古建筑行业的老师同学们也大致表现得比较情绪稳定:valar morgulis,凡人皆有一死,建筑也有生命终结的一天。这三种态度和我们对待人类同胞的态度相似。第一类人就像那些在车祸现场哀悼的路人,死于事故是所有死亡中最不愿见到的。第二类人把建筑拟人化,让建筑承担人类的罪责。第三类人就像在葬礼上安慰家属的:“节哀顺变……还好老人家临终前有儿女陪着享了几年福……”

海德格尔在《筑居思》(building,dwelling,thinking)中探讨了居所和人类心智的关系。在他看来,筑造行为的本质是“通过结合位置的诸空间把位置建立起来”,居住就是存在,死人不会“居住”。居住的终极目标是统一四大要素:天、地、人、神(sky,earth,mortals,divinities)。四要素中只有人不是永恒的,随着人的消亡四要素的统一性也随之瓦解,居住的意义不复存在。布迪厄是海德格尔的粉丝,他进一步探讨了房屋的身体隐喻:房子是儿童接受文化训练的场所,房子作为中介,在人和实践中建立了分化和等级。

人们对于体现“手工”质感的建筑表现出更强的好感,比如纯天然石材总是被水泥更受欢迎。因为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身体是认知世界的第一把尺子。易经讲“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我们就像寄居蟹一样,捡一个贝壳钻进去,把贝壳变成身体的一部分。

建筑学研究房子,建筑人类学研究房子里的人。比起巴黎圣母院建筑主体结构受损的情况,我更关注人们如何看待此事。就像旁观一场葬礼,就像观察某个人的离去。房子本无生命,它从未真的“活”过,所以它也不会真的“死亡”,只是换一种存在的形式。

对于我这个千里之外的草民,巴黎圣母院活着的时候是一张图片和一个名字,它死后依旧是一张图片和一个名字。它不会比我头顶叮叮咣咣正在装修的宿舍楼更真实。但对于其他一些人,那场大火如同真的灼烧在他们的肌肤上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