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族源渊流 二、生活习俗 贵州的满族大多生活在海拔1000米—1500米平缓的山地或山间空地,土地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爱聚族而居,十几家或几十家聚居为一寨,或与其他民族杂居。房屋多选择在迎风向阳的山脚或山腰,便于采光保温,依山而建。房前房后绿树成荫,葱茏蔽日。满族居住方面,入黔之初正房多为两间,开南窗和西窗,里屋有三铺炕,形如匚状。以西炕 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现在许多人家的生活环境和居住习俗多受到周围的苗、彝等民族的影响。房屋为土木结构,屋上盖茅草或瓦,房屋形式以及地势也与当地民族相同。饮食方面,满族入黔之初,多吃小米和黄米饽饽。逢年过节和款待宾客喜吃饺子。移居黔西北以后,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多以玉米为主食。其次是马铃薯、甘薯、小米和高梁等,肉类以猪肉为主,兼有牛、羊、鸡、鸭、鱼等。喜吃豆腐。以八块鸡待客最为尊贵。既以煮熟的鸡,切成八块,伴以佐料,进餐时主人先把鸡头献客或长者之后才能举筷进食。每当客人到,必以酒为款待,客离,主人提酒陪同上路,敬酒送客。工艺方面,有刺绣、挑花和纺织。挑刺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所绣的蝴蝶、花卉、云头等纹,构图得当,颜色鲜艳,神态生动,皆为众所赞赏。纺织的羊毛布、羊毛毡和羊毛帕,其线细匀,织工精致,美观实用。石雕主要盛行于黔西、大方、金沙三县交界的安洛河一带。刻于古墓的石砖、石碑上,技艺精湛,典雅壮观,堪称瑰宝。
毕节地区的黔西,金沙,大方三县满族的姓氏很有特点,宋家村宋氏先祖刻在墓碑上的名字是“霸正.点茶止”和“茶盘.点茶止”,黄氏先祖叫“奶哥止”,付氏先祖叫“兆裔.杯助智”,杨氏叫“奔外止”,高氏先祖叫“阿儒.窝坎止”,有的墓碑上刻着其先祖配偶的名字,比如宋氏“茶盘.点茶止”之妻叫“大本木”,付氏“兆裔.杯助智”之妻叫“大卜义”,杨氏“奔外止”之妻叫“大非木”,安氏先祖“阿东.怎仔上”之妻叫“免歪”。如今这里的满族多使用汉姓,计有:宋,潘,崔,赵,高,杨,李,罗,倪,余,马,谢,付,孟,黄,何,安,关,刘,王,熊,陈,周,姜,胡,游,邬等20多个姓。贵州毕节地区的满族原先说满语,以后逐渐改说汉语。在金沙县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高氏墓碑上曾经发现一种文字,被贵州民族研究所侯哲安教授鉴定为满文。在60年代尚有少数满族的老人,还能以满语说些简单的日常用语或在“叫魂”念的部分“嘎经”。以下是保留在金沙县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一些满族老人口语里的满语词: 姐姐:zi 路:ho
贵州满族因为受到周边山地民族的影响,也爱唱山歌。歌舞方面以山歌为最普遍,大多数是在劳动时吟唱。满族的山歌分为:酒歌,情歌,生活歌。其中在结婚时唱的酒歌又称送亲歌,均用汉语唱,仅个别的用满语唱,但满族的山歌音调上与周围其他民族不同。著名的满族歌师倪方伯,有80高龄,是金沙县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大贤村人。她长期生活在农村,受到较浓的贵州风土人情的熏陶,又继承本民族的风俗礼仪,创造了大量本民族的许多民歌,她曾在歌场上历尽了一百多场次的较量,观众无不拍手称赞,呐喊喝彩。老人歌喉圆润,歌风爽朗清晰。她曾到黔西,重新,金坡,大方县黄泥,嘎木,沙厂等满族村寨演唱过,在当地满族同胞中享有较高的声誉,人称“歌仙”。
天上有雨又不落,妹子有话又不说,
|
|
来自: 贵理工涛声涛影 > 《贵州-08人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