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罗马疆域的最大化——布匿战争简史(下)

 轻风无意 2019-08-12

坎尼之役

特拉西米诺湖吃了大亏后,骄狂的罗马人吓破了胆,龟缩在罗马在城再也不敢出头。

接着发生了一件令后世许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汉尼拔为何不进攻罗马?像以后的几次一样,兵临罗马城下的汉尼拔没有去博取占领罗马的殊荣,而是转而南下,沿着亚德里亚海岸逐个侵袭罗马诸城。这些城市都是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它们虽与罗马同盟,但一直以来受到罗马人的压迫,汉尼拔的到来倒为许多同盟者脱离同盟提供了好机会。许多意大利城邦脱离了罗马而投向了汉尼拔的怀抱,罗马岌岌可危。

到了死亡边缘的罗马找到了一个新救星——昆图·法比乌斯,或译作费边。他有个外号——拖延者。因为他与汉尼拔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压根儿不打。这可以说是他的经验,因为自从汉尼拔纵横驰骋意大利以来,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罗马人从来没有赢过,确实是从来没有!他就干脆不打,像中国古时晋人对付石勒那般,用坚壁清野的法子来拖垮汉尼拔。费边的战术很简单,可以用十六字游击战术来形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他死死跟着汉尼拔,但决不与他正面作战,由于他是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汉尼拔想抓住他打一仗也办不到。但只要汉尼拔部队有人掉了队,他就会饿虎般扑上去吃掉。他的这种战术在那时也许是唯一可用战术,但罗马人觉得脸都丢尽了,决定豁出性命来一搏。

公元前216年,罗马的两名新执政官卢乌·包路斯和盖约·瓦罗率大军在一个名叫坎尼的地方与汉尼拔军会战,爆发了坎尼战役——这也许是西方古代史中最著名的战例,至少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最著名的战例。是役,汉尼拔军有约4万步兵和1万骑兵,因在异国他乡长期奔波远袭,已属疲惫之师。而罗马足有8万步兵和6000骑兵,都是精锐之师,且养蓄已久,斗志旺盛。但这切都不足以成为汉尼拔取胜的障碍,他把自己的军队布置成向敌方凸出的半月形,把老弱之兵放在凸出的中间,精壮之士放在两边延后的部分,再将骑兵置于最外边的侧翼。

罗马人则仍按传统的方阵迎战,与汉尼拔军相反,将精锐置于中间,率先冲锋,想一鼓作气将敌人击败会战简单经过是这样的:罗马人率先发起冲锋,攻向汉尼拔中军,受到攻击的老弱之兵往后便退。这时,两边的精兵反而向前,与先前凸出去的新月形相反,汉尼拔军形成了凹进来的新月形,这新月形将冲过来的罗马军队团团包围,便出现了这种情形:被围住的罗马军队人数众多,但被挤成了一团,中间的军队没办法发挥力量,而边上的队形也被冲乱,穿盔戴甲的重装步兵失去了轻装步兵保护,这些罗马军的主力顿时成了任汉尼拔军砍杀的羔羊。

战役的结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8万罗马大军几乎被全歼,执政官包路斯战死,只有瓦罗等少数几个人逃掉。至于汉尼拔军,包括死者与伤者,仅仅6000。如此辉煌的胜利震惊了整个意大利,一些本来与罗马同盟的大城,如卡普亚和叙拉古,投向了汉尼拔一边,马其顿这个在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一度令东方与西方都发抖的国家也与汉尼拔结成了同盟,罗马已处于被毁灭的边缘。

奇迹般的转机

这时又发生了一些令人惊奇的事,这些事单纯从战争角度上看难说能起决定性作用,但最后构成了一个事实:战无不胜、古往今来最受西方人崇拜的统帅之一汉尼拔没有毁灭罗马,而是罗马毁灭了他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这些事实吧。

取得坎尼大捷,并且获得了卡普亚、叙拉古这些强大同盟的支持后,汉尼拔仍没有乘胜向罗马城发动总攻,而是停止了作战,将军队停驻于南意大利,想通过与其他城市组成反罗马同盟这样的外交手段来消灭罗马。他这个策略本来也是行得通的,但这时他又犯了堪称致命的错误——没有全力援助受到罗马人猛攻的盟军。

罗马这时已经认识到与汉尼拔硬拼只有送死的份儿,于是一方面将罗马所有17岁以上的男子征入军队,另一方面再也不与汉尼拔军正面作战,而是加紧瓦解汉尼拔的反

罗马同盟,方法是残酷报复那些与汉尼拔结盟的城市。卡普亚和叙拉古先后被毁灭,但汉尼拔却袖手旁观。这等于告诉意大利人,千万不要与汉尼拔结盟,这个人虽然厉害,但绝不会帮你。由于汉尼拔是在距自己非洲和西班牙的基地十分遥远的意大利作战,靠基地补给极其困难,加之这时罗马将军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率军切断了汉尼拔与西班牙之间的陆上通道,将汉尼拔最后一支援军全部歼灭,将这支援军的首领——汉尼拔弟弟的头颅抛进了汉尼拔的帐篷。这对汉尼拔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海上,由于罗马人牢牢控制着地中海,汉尼拔想从海上获得补给也是极其困难的,他的粮食吃一分少分,他的士兵死一个少一个。相反,罗马人由于本土作战,要粮有粮,要援兵有援兵。

古罗马疆域的最大化——布匿战争简史(下)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汉尼拔如果想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者乘胜前进,攻下罗马城,彻底毁灭罗马;或者在南意大利建立根据地,与他的同盟结合到一起,靠着他们的补给与罗马打持久战。这两条路在当时并不是不可行的,因为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在坎尼会战后都站到了他一边,这些地方物产丰富,足以进行一场持久战,如果他想攻打罗马,他们也乐意与他一起来打。但汉尼拔没有,坎尼会战后一段时期,他似乎休眠了,从而错失了最佳时机。而这时罗马正在制定新的战略,这战略将把汉尼拔置于死地。罗马人的战略除了避免与汉尼拔正面作战和摧毁他的反罗马同盟外,第三条战略,也许是最杰出的战略,就是直捣汉尼拔的母邦——迦太基!

最后的毁灭

这个战略的制定者就是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以后还会有另一个西庇阿,他是这个西庇阿收养的孙子,他也是一个战争英雄,将劳永逸地结束布匿战争。由于他们都叫西庇阿,历史上便称爷爷为大西庇阿,养孙为小西庇阿。

正当罗马人在汉尼拔面前没有自信,不知所措时,大西庇阿提出放弃“拖延者”费边的战术,勇敢地起来战斗,不是去和汉尼拔斗,而是去攻打他的母邦,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已有之的“围魏救赵”之计大西庇阿正是用“围魏救赵”之计,直捣迦太基。迦太基抵挡不住,只好急召汉尼拔归国,汉尼拔匆匆归国,慌忙上阵,但这时与坎尼会战相比形势已全然不同了,罗马人兵强马壮,还得到了努米底亚人的加盟。

古罗马疆域的最大化——布匿战争简史(下)

努米底亚人住在迦太基的后方,向来是迦太基的盟军,他们的骑兵特别英勇善战,一直是汉尼拔军队的主力。但这时努米底亚人反而与罗马人站到了一边,这对双方力量的对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由于迦太基除了汉尼拔外无一将才,迦太基本土的雇佣兵连基本训练都谈不上,作战时哪能领会汉尼拔的意图?这样罗马人在军力上取得了绝对优势。指挥上,现在的大西庇阿也不可与原来的包路斯或瓦罗之流同日而语,是真正的大将之才

如此,战争的结局实际上从开始就决定了。在这场“扎马战役”中,汉尼拔输掉了平生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这一仗后,他再也没有机会输了,因为迦太基的元老和执政官们立即投降了,与罗马人签订了和约。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只准保留十艘舰只以防海盗,其余一概交给罗马;向罗马赔款一万塔兰特白银;非经罗马批准不得对外开战,并交出一百名人质以保证履行条约。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迦太基从此不再是强国,而成为个被罗马征服的附邦。这是公元前202年间的事至于汉尼拔,罗马人的最后一个停战条件是迦太基必须把他交由罗马来处置。汉尼拔没有给国人这样的耻辱,他逃走了,逃到了亚洲, 然而极度冷酷的罗马人继续追索他,向敢于收留他的一切国家发出战争威胁。

最后,走投无路的汉尼拔宁死不肯做俘虏,在亚洲的一个山洞里服毒自杀。汉尼拔就将才来说,在当时的西方世界是枝独秀的,但由于他连续犯下了几个致命的错误,比如没有乘胜追击、直取罗马;也没有及时援助自己的盟友,建立牢固的根据地。汉尼拔的死丝毫无损于他的伟大,他的悲壮赢得了西方人千年的尊敬,而罗马人却因为赶尽杀绝的做法而显得更加渺小

罗马人胜利了,但胜利的罗马人并没有因征服敌人而满足,他们再一次显示了史无前例的冷血,这冷血在一个叫伽图的人身上最好的体现出来。

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在军事上已根本不足以与罗马为敌,但经济上却依靠贸易而又有了些繁荣的样子。这时,一个叫伽图的元老,到了迦太基,他看到迦太基商业红火,嫉妒之火焚烧着他的心。于是,回到元老院后,他每一次在元老院演说时,都要以这样一句话来结束演说:“一定要毁灭迦太基!”这句简单的话将罗马人极端的狭隘与冷酷描写得淋漓尽致,为什么“一定要毁灭迦太基?”只因为迦太基,一个可怜的战败者,现在竟然繁荣起来了,这繁荣就是它唯一的罪过。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后来,罗马人终于找到了借口向迦太基宣战,统帅就是小西庇阿。他沿着迦太基向海的一边筑了一道长城,将迦太基的海陆交通彻底断绝,使迦太基人得不到任何供应。这次,自知必死、饿得在地上爬的迦太基人奋勇抵抗,与终于攻进城池的罗马士兵逐街逐巷逐屋地进行战斗。到罗马人最后攻下迦太基时,战争开始时的50万迦太基人只剩下了5万。罗马人是这样处置迦太基的:将所有活人卖为奴隶,迦太基城被彻底摧毁,夷为平地,并且在上面用犁犁过,罗马人还诅咒说,凡敢再在这里建城的人必遭天谴。


古罗马疆域的最大化——布匿战争简史(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