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蓬莱举行的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及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有与会者问当地教师:“你们做传统文化,得到了什么?”这位教师的回答令人深思:“得到了‘我们’呀。”的确,从“我”到“我们”,从单打独斗到众志成城,蓬莱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给人以启迪。 凝聚众智,做好课程开发 国学文化要想达到有效浸润的目的,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肤浅的,也是无根的。经典诵读是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对一线教师来说,无论是选编还是购买适合小学生的经典诵读读本,都并非易事。蓬莱市整合全市力量,组织骨干教师编写、开发《中华经典诵读读本》,解决了选文难的问题。读本定位于小学生经典的启蒙,心智的培养,美德的传承,从中华典籍中凝萃精华,按照年级进行梯度划分,并对选文进行注音、释义,链接相关德育故事,还根据学生的诵读程度,将每学期诵读内容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部分,以晋级活动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 集思广益,科学指导诵读 解决了“读什么”,还面临“怎么读”的问题,老师们的选择是先干起来再说。摸索实践一年后,蓬莱市汇集一线教师的好做法,融合传统教育经验和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儿童阅读理论,形成了《蓬莱市小学经典诵读工作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将“积淀、传承、浸润、滋养”视作经典诵读的核心内涵,让学生在诵读中汲取智慧,为未来人生蓄积力量。蓬莱市制定的“经典诵读七步法”内容如下:“定时诵读分小块,注音注释解疑难。教师范读为先导,熟读成诵是关键。故事串讲提兴趣,巩固记忆靠复现。评价激励要及时,分层要求减负担”,从诵读时间、篇幅、方式方法等方面,对经典诵读的流程做出指导。根据《指导意见》,蓬莱市利用课堂教学开放周,组织全市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观摩,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有助于教师快速地进入状态。 共建共享,开发配套资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实现对诵读资源的有效整合,达到优化集成的目的,是开展经典诵读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蓬莱市从两个方面整合配套资源,形成课程内容的互补与拓展。一是开发经典诵读教学资源,蓬莱市曾组织骨干教师创建和完善经典诵读资源库,目前已经完成涵盖24部中华经典的60余份配套资料。二是整合教师诵读资源,重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诵读能力、诵读指导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如建立包含“读、写、诵”多项内容的音频、视频的资源库,为经典诵读课程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志同道合,组建研究共同体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师是活水,教师队伍建设是源泉。长期以来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教师和学生几乎同时站到了“起跑线”上,提升传统文化教师专业素质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针对传统文化教师基础薄弱问题,蓬莱市多次邀请国学名家进校园,以“不提理论提兴趣”“不给模式给启示”的指导思想点燃教师研究热情。同时,针对学校传统文化课教师特长不同,不利于开展教研的问题,蓬莱市以“学国学悟经典,提升自身素养”为愿景,建立了“吟诵教学研究”“经典素读研究”“软笔书法书友会”等教师自研自助共同体,把志趣相投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自主组织学习论坛,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相知相识的人越多,便越能从中感受到志同道合的吸引力。 多元评价,促进家校共育 知名学者刘梦溪先生将中华传统文化概括为“大传统”(社会主流思想形态)和“小传统”(主要指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蓬莱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持“大传统”“小传统”并举,这就导致了各学校传统文化课程设置五花八门,难以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对此,蓬莱市主要采取了三种评价方式。针对经典诵读内容,采取纳入期末测试进行考察的方式;对无法进行纸笔测试的内容,由学校组织专项测试;对教师自主开设的特色课程,采用以展示代替测试的方式,年终邀请家长进校园,向家长展示教育成果,请家长参与评价。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发了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性,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家校和合共育的良好氛围。 “和合”理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标识,是变化之源,发展之本,生长之根。传统文化教育任重道远,树立“和合”理念,激发团结的力量,汲取众人的智慧,从“我”走向“我们”,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永不倦怠,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烟台市蓬莱教学研究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