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水蓝天古韵情 ![]() 草塘古邑区古城楼 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位于贵州黔北四大古集镇之一的瓮安县猴场镇,距瓮安县城14公里。草塘古邑环境优美,自然人文景观优势突出。这里汇聚了土司文化、商贾文化、龙狮文化和红色文化,有着川湘滇黔民风民俗的深厚文化底蕴,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展示古邑风貌,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产业配套服务的风景名胜区。 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是贵州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00个旅游景区,也是贵州省首批推出的15个“升级版”景区 。景区配套要素完善、接待能力显著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已成为贵州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亮点。 ![]() 双面大戏楼 ![]() 春日,一束阳光徐来,浮现出一座莲花式的“仙楼”。飞檐翘角的“仙楼”,叫古邑大戏楼。大戏楼,运用了古建“模数”结构法,在465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上,用399棵两人合抱的大木,托起27个飞檐翘角和一棵刻有上千个古代戏曲人物和亭台楼阁的红木木雕横梁。“斧夺天工”地将戏楼,一分为二,为 “双面戏楼”, 又称“晴雨戏楼”。文武戏曲同楼分台演出。如飞的岁月,在这舞台上演出的傩戏、川剧、京戏、电影、电视剧,从历史穿越到现实。古邑双面戏楼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建古戏楼。戏楼的另一特色,用了大量的木雕、砖雕等工艺品,组合在屋脊和门窗上,显示出一幅幅热闹的市井风貌。有人作过计算,将楼内的花板一块一块连起,可从猴场延伸到遵义。古邑大戏楼,见证的正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台大戏。 ![]() 猴场会议会址 ![]() 瓮安傩戏-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戏楼演出的最古老戏剧是瓮安傩戏。由于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瓮安灯夹戏-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一种花灯夹戏曲表演的民间彩调戏剧。其特点为演出中花灯歌舞与戏曲表演穿插演出,是傩戏之后的一次创新,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瓮安龙狮舞-中国龙狮文化之乡 龙狮文化可上溯至唐代。有大弯龙、彩龙、母猪龙、板凳龙、火龙、水龙等,其中“火龙”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5年,草塘镇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龙狮文化艺术之乡”。 从古邑戏楼走出古今两位剧作家:清代贵州戏剧创始人傅玉书,当代红军剧作家陈靖。不能不说是这座舞台上演的传奇。 贵州戏剧创始人·傅玉书 傅玉书(1746—1812),瓮安草塘人。清乾隆三十一年举人。创作了贵州第一个剧本《鸳鸯镜》;编撰的《桑梓述闻》为我国第一部私家县志;第一个搜集、整理编撰了贵州明清两代诗歌总集,又是“清代贵州诗文兼善第一人”和“贵州最早的桐城派散文家”。民国《瓮安县志》云:“数百年来,邑中第一人也”。 红军将军剧作家·陈靖 陈靖,出生于瓮安草塘。童年深受古邑戏楼民间戏剧熏染。1935年参加红军,建国后仍坚持文艺创作。是中国唯一一位苗族红军将军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电影《金沙江畔》、长篇小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等数百万字作品。 ![]() 古邑区鸟瞰图 ![]() 美丽的荷花(雷光彬 摄) 据瓮安县猴场镇党委书记宋鹏同志介绍:该镇将遵循县委、县政府的“一城两带三组团”主体功能区战略部署,以旅游为龙头,围绕建设“一区一引擎”(即:“千年古邑·红色瓮安”的核心区,文农旅产业经济带的强力引擎)的发展定位,大力推进猴场镇“十二塘”(即:古草塘、龙见塘、马露塘、叶家塘、普安塘、龙马塘、金竹塘、珍珠塘、天心塘、赎珠塘、莲花塘和牛王塘)建设,实施“脱贫攻坚、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六大提升工程,打造“千年古邑▪记忆草塘”,建成黔中文化旅游胜地。 交通路线 去草塘千年古邑旅游区可从瓮安县城坐公交车前往,票价两元;也可自驾车前往,从瓮安县城经经济开发区大道往东北方向行驶约14公里即达到。 饭店住宿 旅游者可在猴场当地客栈住宿,也可前往瓮安县城住宿,瓮安县城现有四星级酒店三家,三星级酒店及旅店价格均较为合理。 本地小吃 瓮安饮食以酸辣为特色,当地特色菜有肠旺粉、大排粉、辣鸡粉、豌豆凉粉、腊肉炒折耳根、泡辣炒牛肉、乌江酸汤鱼、酸大肠等。 特色产品 青山茶(都匀毛尖茶系列)为中国唯一天然保肝茶。 天麻“全国天麻产贵州、贵州天麻产瓮安”之说。 杜仲《药物生产辨》称:“杜仲产贵州瓮安者最佳”。 竹荪素有“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等美称。属真菌类,质地细腻,味道鲜美。 黄粑 以本地富含天然锌、硒的糯米、优质黄豆、绿茶、冰糖等原料制成。已有1000多年历史,瓮安被称为“中国黄粑之乡”。 松花皮蛋是用新鲜鸭蛋加工腌制而成的一种生吃食品,质地透明,光洁莹亮,其味清香淡雅,让您垂涎欲滴。 泡酸辣冬秀娘泡椒源于瓮安“百年老坛子”传统泡菜工艺。与“老干妈”齐名,一油一素驰名中外。 民俗节日 瓮安的民俗节日很多,布依族的“四月八”、苗族的“六月六”、仡佬族的牛王节,最隆重的是春节龙狮节。(雷光彬 石仁均 陈晓艳 摄影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