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年——刘秀荣在香港!

 cxag 2019-08-12

提起刘秀荣,评剧迷几乎人尽皆知。这个新派评剧表演艺术家,颇受各地观众尤其是河北观众的喜爱......刘秀荣14岁步入剧坛,17岁挑梁主演。1982年,她拜新凤霞为师,深得新派真传,她那口纯正的新派唱腔,往往先声夺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唱腔高亢、委婉,富有浓烈的真情感;在表演方面,刘秀荣能够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来丰富表演内容......

1991年9月,刘秀荣领衔主演赴香港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取得圆满成功。她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技艺,博得了香港各界观众、专家的盛赞。

在港首场演出《杨三姐告状》一炮打响,剧场效果热烈,满场观众情绪激动,掌声、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精彩的演出征服了香港观众。第二天,香港《文汇报》刊登特稿,大字标题:“《杨三姐告状》确实好戏。”报界称誉刘秀荣为“小新凤霞”。香港冀鲁同乡会副理事长樊敏光看了首场演出后,心情异常激动,第二天提前来到戏院,泼墨挥毫,写下四尺条幅,赞誉刘秀荣为“国宝再现”。

刘奎中先生画作

在港第二场演出《花为媒》,《文汇报》以“《花为媒》戏好演员佳”的大字标题描述刘秀荣的高超演技,并与她师傅新凤霞主演的《花为媒》影片比较,结论是青年评剧团演的“不弱”。

在香港演出完毕,香港联谊娱乐公司、新华戏院献上花篮,冀鲁同乡会祝贺刘秀荣演出成功,献上红缎锦旗一面,上书“蜚声香江”。

刘秀荣在香港演出第三天,每次散戏后,她都要长时间的谢幕,观众久久不肯离去,有的献花,有的题词,有的上台和她一起合影留念。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在接见刘秀荣时说:“河北又出了一个艺术人才!”

刘奎中先生画作

9月30日《香港新晚报》对刘秀荣在港演出做出总结性评论。文章称:“刘秀荣领衔主演的青年评剧团亮相,新光戏院竟然人头涌涌,为已演出之四剧种中平均上座率最高的演出团。”并说:“非始料所及也!”不想此番(戏曲展)的高潮竟落在青年评剧团身上。”刘秀荣为何如此受欢迎?文章评论更为贴切:“她胜在功夫扎实,技艺超群,青年的朝气,精神奕奕,浑身充满了劲。”《香港新晚报》最后向观众透露:刘秀荣首本戏中还有一出《马寡妇开店》,示意刘秀荣还有好戏未演。为此,不少观众向“戏曲展”的组织者提出加演几场的要求,有的观众说:“这样的好戏我没看够!,看着过瘾,可惜只演三场。”香港乐升平音乐行有限公司李桂林主任及活跃在港台影视界的著名演员田丰说:“刘秀荣的戏很好,只是演的太少了,希望明年再来。”

两位“国宝”级艺术家——刘秀荣.裴艳玲

刘秀荣在香港仅仅演了三天,香港的《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天天日报》《快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二十多篇对刘秀荣的评论文章,赞誉她的精彩演出。

名师出高徒。当时刘秀荣刚逾而立之年,就成为第五届戏剧梅花奖的得主,就得到行家们“三美”的赞誉,即扮相美、嗓音美、身段美。除她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演员条件外,无不得益于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在教学时对她的“苛刻”。

那时的她——刘秀荣

1982年的一天,连做梦都在唱新派唱腔的刘秀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拎着一包红枣、一包绿豆到了北京,她当时是河北省阜城县评剧团的一个演员。这位小小的农村姑娘,要拜自己崇拜的新凤霞为师。新凤霞在收徒之前,也曾对她进行过细心的考察,打心眼的喜欢这个事业心强,业务条件好的青年演员。就这样,新凤霞一杯清茶做招待,刘秀荣恭恭敬敬的给师傅鞠了一个躬,就算拜了师。收徒仪式虽简单,但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却很严格,才教唱《花为媒》一剧时,让刘秀荣手里握一把绿豆,唱一遍,往碗里放一粒,什么时候练完,什么时候结束。在这个期间,刘秀荣不仅纠正了地方口音,也在板,字、气、腔的功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刘秀荣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无不渗透着新凤霞老师的心血。

注:本文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刘奎中.敬蓁著《新凤霞和她的弟子们》一书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形式:照片、文字、录像均可。

投稿要求:原创,注明姓名、地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