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件识图

 一人一心一念 2019-08-12

(一)台基 
       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桶木制成的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有时是铜器) 为底的台上。多根木头圆柱,用于支撑屋面檩条,形成梁架。 

(三)开间 
       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 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 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而且开间越 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开间为十一间。 

(四)大梁,即横梁 
       架于木头圆柱上的一根最主要的木头,以形成屋脊。常用松 木、榆木或杉木制成。是中国传统木
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五)斗拱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访(又称阑头,俗称看 访,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 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 

(六)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 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1,和玺彩画 
       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 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 

2,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 》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3,苏式彩画 
等级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 》或( )框起。“( )”被建筑家们称作“包 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七)屋顶(古称屋盖) 

       中国传统屋顶有以下七种,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 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 顶。 

2,歇山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九脊顶。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 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八)山墙 
即房子两侧上部成山尖形的墙面。常见的山墙还有风火山墙, 其特点是两侧山墙高出屋面,随屋顶的斜坡面而呈阶梯形。

(九)藻井 
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名为“藻井”,含有五行 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 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 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2,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一、屋顶

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向的屋脊,称为正脊.

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端有鸱吻(鸱尾、龙吻).

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着一系列脊饰,最外面是若干个小动物称为蹲兽,最后面龙头状的,称为垂兽。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殿式顶、歇山式顶、悬山式顶、硬山式顶、攒尖式顶和录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棚式屋顶。此外,歇山式还分出一种极少见的十字歇山顶。

1、庑殿顶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庑殿顶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太和殿和曲阜孔庙大成殿。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最高等级,只有皇帝和孔子的殿堂可以使用。

▲图为重檐庑殿顶宫殿建筑

2、歇山顶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歇山顶主要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与庑殿顶的第二檐基本相同。在等级上仅次于重檐庑殿顶。目前的古建筑中如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形式。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顶(单檐)。

▲图为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3、悬山顶

悬山顶 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屋顶左右屋檐出山墙),又称挑山。

▲图为悬山顶 (趵突泉公园西北围墙边)

4、硬山顶

硬山顶 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同之处在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屋檐不出山墙)。硬山顶出现最晚,是随着明清时期房屋墙壁广泛使用砖砌以后才大量采用的。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

▲图为硬山(广智院的一座建筑)硬山防风火,悬山防雨,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多硬山

5、攒尖顶

攒尖顶 用于正多边形或圆形建筑,顶部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角式攒尖顶有与其角数相同的垂脊,圆攒尖顶则由竹节瓦逐渐收小,故无垂脊。故宫中和殿、天坛祈年殿属攒尖顶。

▲图为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角攒尖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

6、录顶

录顶屋顶(四边或正多边形)上部做成平顶,下部做成四面坡四向(或多面坡多向)。垂脊上端有横脊,横脊排水的数目与角数相同。各条横脊首尾相连,故亦称圈脊。

▲上面是平顶,往下有斜坡和屋檐

7、卷棚顶

卷棚顶屋面双坡,屋顶最上方没有突出的正脊。从梁架结构看,梁架最上方没有正中的脊檩,而是在上方两侧并列两个脊檩,上加弧形罗锅椽,使两坡相接处呈圆弧形。硬山式、悬山式和歇山式都可以做成卷棚顶。此种建筑,园林中居多;宫殿建筑群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

▲图为前面为卷棚式硬山

▲图为卷棚式歇山

▲图为悬山式卷棚顶

8、十字歇山式屋顶

▲图为歇山式的变种——十字歇山式(临汾东岳庙元代戏台)

9、三川脊式屋顶

硬山式变种——三川脊式硬山

正脊中间高起来,并在高起来的两侧增加垂脊

▲图为三川脊式歇山

二、结构框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承重部分为框架结构,主要包括梁、柱、檩、椽、枋等。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各承重部分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一般来说,如果以横向的屋脊作为x轴,以房屋进深方向为y轴,以垂直的立柱方向为z轴的话,z轴方向的圆木为柱;y轴方向的圆木或方木为梁,梁由下至上层层重叠,逐渐缩短,最下方的长梁落在柱头上或通过斗拱落在柱头上,上下的每层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形成梁架;x轴方向的圆木为檩,最上方为脊檩;沿屋顶向下,在相邻两个梁架之间的每根梁端架檩;在檩架形成的斜面上,在檩上排列椽,形成屋顶的两个坡面的骨架。在骨架上加置望板,覆以瓦,就形成了屋顶。

图为结构框架示意图:

三、斗栱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层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立大下小的托座。明清时期,斗拱的结构作用已逐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1、斗栱营造流程:

(1)、

(2)、

(3)、

(4)、

2、斗栱名词解释:

踩: 1、说斗栱几踩,这个“几”是奇数的。 2、斗栱向内、外挑出,清代叫“出踩”,以正心栱为中心向内或向外每加出一排栱,就叫一踩.

斗拱共有三种不同的位置,1、在柱头上2、在屋间额枋之上3、在屋角柱头之上,这三种各有专名叫:柱头科、平身科和角科。斗栱在结构上有四种重要的分件,略似弓形,位置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叫做栱。形式与拱相同,而方向与拱成直角的叫做翘。翘之向外一端特别加长,斜向下垂的叫做昂。

四、墙与柱

墙与柱 构成房屋建筑立面的组成部分,房屋建筑一般三面围墙,正面为木质楹柱与门窗,左右墙面称为山墙。四根木头圆柱围成的空间称为“间”。建筑的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每两根立柱之间为一间;而且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迎面为十二根立柱,开间为十一间,曲阜孔庙大成殿,迎面为十根石质龙柱,为九开间。

五、台基

台基一称基座。系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大致有四种。

1. 普通台基

用素上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 较高级台基

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 更高级台基

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4. 最高级台基

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六、装饰及色彩特征

古建的各部分装饰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不是离开建筑构件独立存在的,它们只是构件的外部形式,它是一种起到装饰作用的建筑构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装饰也慢慢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而成了纯粹的装饰作用。

▲宫殿建筑采用黄色屋顶和红色屋身。

▲园林建筑多采用白色的粉墙,褐色的梁架,黑色的望砖。

佛教寺庙建筑多以黄墙黑瓦为主,暗红门窗,整个建筑多处在绿色建筑之中。

▲皖南乡土建筑多采用白色的粉墙,黑色的瓦,灰色的砖。

精美绝伦!中国古建筑构件 

01

中国古建筑 | 门

要说,中国建筑最少不了什么,毋庸置疑,就是那一扇中国门。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

俗话说,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

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

世界再大、修身齐家,是永远不变的起点。

门头的精巧、门槛的高低,

在无声陈述着这个民族曾经,

对家庭关系是如此之重视。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顾名思义,应该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所以又称广梁大门,古代汉族建筑宅门的一种,

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为了显眼,大门的这一间要比两边的房屋大一些,

有自己的山墙,屋顶加高,墀头墙突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有较高的台基,大门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三五寸,

从四合院出来,有居高临下之势,而进入四合院,有步步登高之感。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就是将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

金柱大门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蛮子门

蛮子门最大特点是门扉比金柱大门更往外推了一些,它的门框和门扇装在檐柱的位置上。

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移居到北京的满族人为安全起见,特意将门扉安装在最外檐,以避免给贼人提供隐身作案条件,并因此而得名为蛮子门。

如意门

如意门的门指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

如意门的数量最多,因为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于数量大,所以如意门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简。

随墙门

随墙门也称墙垣式门,是在住宅院墙上开门,并在门上方或左右的墙上略作装饰处理。

随墙门在古时候是无官的有钱人用的,讲究低调不漏财

但也有较为豪华的小门楼。

垂花门

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因此垂花门内有很大的空间。

在南方建筑的门中,园林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满月门

满月门即为园林中最为常见圆形门。

圆形门模仿圆月而筑,是月亮崇拜的物化。给人以饱满、活泼和平衡感。

中国人喜欢满月,满月在整个循环周期中代表完整或完美,因此人们总是把满月与团圆联系在一起。

佛教中的满月也是美好和安详的象征。

月华如水,更符合中国人的诗意情结。

八角门

中式设计园林内八角门中的八角为圆形与方形组合演变而成。

中式设计园林中,

“八方式,斯亦可为门空”,“在分隔主要景区的院墙上,常用简洁而直径较大的圆洞门和八角洞门,以利通行”,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中国文化崇尚“八”,四象生八卦。“八”与“发”谐音,有发财之意。

“八”的数字模式蕴涵着极大、无限之意。

植物符号门

在园林中还有不少门是以植物符号作为设计灵感建造出来的门,

植物形状的洞门,用灰青色方砖镶砌,与白色墙面、灰色瓦顶、建筑物上栗褐色门窗共同形成素净柔和、娴静淡雅的苏州园林色调风格。

▲贝叶形门

▲梅花形门

▲葫芦形门

门外沧桑,门内过往。

如今,饱含历史韵味的中国门,

渐渐少了。

这些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经典,

以其自身之永恒性、疏世独立性,

俨然已经成为人们闹市隐遁的精神家园。

02

中国古建筑 | 门墩

《说文》:"鼓,击鼓也。"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同样,因为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庙宇前面摆放抱鼓石也是顺理成章的。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型关系。门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

“狮”和“世”谐音,雕九只狮子的图案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桃为长寿的象征,传说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门墩上雕“白猿偷桃”,其来历是这样的: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寿长万年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雕鲤鱼跃于两山之间的流水之中,表示鲤鱼跳龙门,象征着仕途高升。

03

中国古建筑 | 门环

一个家,一扇门,一对环,总让人觉得门的对面似是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镌刻着一个个内容丰富的历史故事。

清晨,阳光洒落在青砖绿瓦朱红的门上,门上的门环威严的扣于门面之上,它是最先宣告客人的到来的使者。

青砖绿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而老门门环给人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的感受。

门环,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多年,它是民居大门门扇上环状金属环扣,也有的地方称作“铺首”。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供人开拉门和敲门,但由于它是大门上的焦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门环的装饰意义得到了强化。

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将人们对美好、平安的生活期待巧妙的化为各种样式的门环,展示在门面之上。在铺首上,花卉图案、吉祥动物,几何纹样、兽头龙面等都是经常采用的装饰方法。比如装饰“蝙蝠”寓意“多福”;“葵花”寓意“多子”;装饰“狮虎”寓意“镇宅”;装饰“蠡”(蠡为龙生九子之一,性情顽固,又习水性)寓意“防火”;装饰“六边形”寓意“六合”即“鹿鹤延年”等等。

一副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图案奇特的门环,可以给宅院增色,给人以美的愉悦。但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传承两千多年的门环已渐渐销声匿迹。

很喜欢游走于古村落里感受古老的文化气息,对这些村落里的古门楼、古门墩、古门环、古砖雕石雕都特别的喜爱,它们是一个时代特征的写照,一直觉得可以从它们身上解读到很多的故事,它们是那么丰富又富有内涵。

现今,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事物一直在减少着,总觉得有些可惜。怀念这庄重威严的门环,怀念那青砖绿瓦朱红的门,怀念青砖铺地的院子,怀念青砖夹墙的悠长的小巷,邻里相应,呼儿唤女,那里返璞归真,有人的气息!

04

中国古建筑 | 门钉

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zhuō yì),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之规: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

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个钉。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因为帝王庙是供奉历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门钉。通常皇家竖九路、横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亲王七路乘九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05

中国古建筑 | 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几种不同时代的斗拱

06

中国古建筑 | 飞檐

飞檐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的屋顶转角处。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

屋檐上翘,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建筑上。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 秦牧 《社稷坛抒情》:“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

07

中国古建筑 | 屋顶

在中国,坡屋顶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重檐

重檐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一般来说,重檐大多是指在一层建筑上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比如,单层重檐歇山顶、单层重檐庑殿顶。但有的时候,人们也将一座多层建筑,只要是每层上都有一层檐,或是这座多层建筑的全部檐数加起来为“二”或超过“二”,就叫做“重檐”。重檐屋顶的“重檐”,可以是上下屋檐平面相同的,也可以是上下屋檐平面不同的。

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

“庑殿”是清式说法,在此之前它又有“五脊殿”等名称。因为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 吴殿顶也是“庑殿顶”,是宋式叫法。 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

唐代的庑殿顶

庑殿顶

五脊殿

吴殿顶

四阿殿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故宫午门

泰安岱庙天贶殿

曲阜孔庙大成殿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天坛祈年门

皇乾殿

斋宫

华严寺大熊宝殿

歇山顶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九脊顶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故宫保和殿

太和门

天安门

钟楼

鼓楼

单檐歇山顶

智化寺大殿

雍和宫天王殿

攒尖顶

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攒尖式屋顶

攒尖式屋顶亭子

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八角攒尖顶

郭如亭

天坛祈年殿

丽江黑龙潭公园

单檐攒尖顶

交泰殿

故宫中和殿

悬山顶

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不过中国古代的重要建筑基本没有使用悬山式屋顶的,特别是唐代以前尤为少见。

平遥双林寺

硬山顶

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沈阳故宫崇政殿

济南广智院一角

卷棚顶

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从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衍生出卷棚顶。

杭州楼外楼(卷棚歇山顶)

卷棚悬山式屋顶

颐和园文昌院(卷棚悬山式)

卷棚式硬山顶

盝顶

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宝顶

在建筑物的顶部中心位置,尤其是攒尖式屋顶的顶尖处,往往立有一个圆形或近似圆形之类的装饰,它被称为“宝顶”。在一些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或者确切地说,在皇家建筑中,宝顶大多为铜质鎏金材料制成,光彩夺目。

攒尖顶(宝顶)式

交泰殿

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攒尖顶的内部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其他特殊形式:

扇面顶

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卷棚形式。一般用于形体较小的建筑中,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

万字顶

“万”即为“卍”,代表万事如意、万寿如疆。因其吉祥意义,常被应用于建筑平面或屋顶。

圆明园万方安和

盔顶

顾名思义,就是屋顶像头盔一样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顶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岳阳楼使用的就是盔顶。

岳阳楼

勾连搭顶

两个或两个以上屋顶相连成为一个屋顶,每个屋顶之间是连在一起的。这样的屋顶形式,可以在建筑下部形象不变的情况下,使上部屋顶更富有变化,更为生动多姿。另外,也在不提高屋面整体高度的情况下,扩大室内空间。

十字脊背顶

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故宫的角楼。

故宫角楼

穹窿顶

又称圆顶,一般从外观来看屋顶为球形或多边形。如伊斯兰教清真寺中的天房。室内顶部呈半圆形,就可以叫做“穹窿顶”。此外,蒙古族的蒙古包等圆顶的民居,也可以归为穹窿顶建筑一类。

圆劵顶

称“拱顶”。是一种用砖或土坯砌筑的半圆形的拱顶房屋,或是两间,或是三间,或是数间相连,在我国山西一带出现。外形圆润优美而又给人完整与统一之感。

平顶

建筑的顶部是平的。这种“平”包括顶部中间略有突出,或是屋顶拥有较小坡度的一面坡,这是与单坡顶最大的区别(单坡顶屋顶坡度较大)。多出现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和华北等地区。

单坡顶

就是只有一面坡的屋顶。单坡屋顶就像是两面坡屋顶被从中间一切两半了。单坡屋顶一般都用在不太重要的建筑或是附属性的建筑上。在已发掘的商代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到在商代即有单坡顶的廊子了。而现在的陕西、陕西等地的农村,许多居民仍然使用单坡式的屋顶,称为现今较富有特色的一种居民形式。

灰背顶

屋顶表面不用瓦覆盖,仅凭灰背密实的面层防雨防漏。大多用于平顶或囤顶建筑,但也可以用在起脊建筑上。不过,在起脊建筑上使用灰顶,大多只是局部使用。灰背顶属于一种民间建筑形式。

棋盘心屋顶

屋面上没有被片瓦完全覆盖,在每间屋的上面有一部分铺的是灰面或石望板(石头薄板,就是薄石片儿),这一部分所占屋面面积相对比铺瓦面积大,并且位置略为偏下。因为这样的屋面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个的棋盘,所以得名“棋盘心”。

配殿的屋顶是棋盘心屋面

清水脊

小式瓦作的屋脊大多用于硬山或者悬山建筑,这类房屋的屋面只有两坡,较为简单,相应的屋顶的正脊做法也较简单、朴素,没有复杂的饰件,大多只是在两端雕刻花草盘子和翘起的鼻子作为装饰,这种装饰简单的脊就叫”清水脊“。

清水脊中,脊端向上翘起的部分,叫”鼻子“,也俗称”蝎子尾“。

北京四合院的清水脊

08

中国古建筑 | 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也是一个界域,一个封闭。界域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历史的注解,这就是千年马头墙在中国的缩影。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看图认识硬山建筑构件

一个硬山建筑,它的骨架由柱、梁、枋、垫板、檩木以及椽子、望板等基本构件组合起来的。了解古建筑,第一步要了解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1.硬山建筑: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的建筑,称为硬山建筑。

2.檩三件:檩、垫板、枋子三件叠在一起的做法称为“檩三件”。

3.五架梁:其上承托五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4:三架梁:其上承托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5.六架梁:其上承托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部架之梁。

6.四架梁:其上承托四根檩,长度为二步架加一顶部架之梁。

7.顶梁:其上承托二根檩,长度为一顶步架之梁。顶梁又叫月梁。

8.双步梁:长度为二步架,后尾于中柱或山柱之梁。

9.斜双步梁:用于建筑物转角位置,与山面檐面各成45度的双步梁。

看图认识悬山建筑构件

1.悬山建筑:屋面有前后两坡,屋面两端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

2.悬山建筑是与硬山建筑并无多少区别,所不同的是稍间檩木的变化。硬山房稍间檩木完全包砌在山墙内,悬山建筑稍间檩木则挑出于山墙之外。

3.悬山建筑的构件基本同硬山建筑构件。

看图认识歇山建筑构件

1.歇山建筑具有悬山建筑和庑殿建筑的某些特征。如果以建筑物的下金檩为界将屋面上下分为两段,上段具有悬山建筑的形象和特征,如屋面分为前后两坡,梢间檩子向山面挑出,檩木外端安装博缝板等,下段则有庑殿建筑的形象和特征。

2.踩步金;歇山建筑山面的特有构件。其正身似梁,两端似檩,位于距山面正心桁(或檐檩)一步架处,具有梁、檩等多种功能。

看图认识庑殿建筑构件

1.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坡并有正脊的建筑称为庑殿建筑,又称四阿殿、五脊殿,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型制。

2..五架梁:其上承托五i根檩,长度为四步架之梁。

3:三架梁:其上承托三根檩,长度为二步架之梁。

4..六架梁:其上承托六根檩,长度为四步架加一顶部架之梁。

5.. 扶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 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看图认识亭子构件

亭子属于攒尖建筑,建筑物的若干坡屋面在顶部交汇成一点形成尖顶,称为攒尖建筑。攒尖建筑平面为正多变形。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圆形等。

1.角梁:用于建筑物转角部位,沿角平分线方向斜下方挑出的用以承接翼角部分荷载之梁,角梁一般有上下两根重叠使用,下面的为老角梁,上面的一根为仔角梁。

2.由戗:角梁的后续构件,依位置不同又分为下花架由戗、上花架由戗、脊由戗等。

3.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如获至宝纵中线上有中柱,在梁之内端都 安在中柱上。

4.翘飞椽:飞椽在檐口转角部分的特殊形态,其排列形式随翼角椽且一一对应,有冲出和翘起,是翼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5.翼角椽:建筑檐口转角部位呈散射状排列的椽子,是檐椽在转角部分的特殊形态,有向外冲出和向上翘起,如鸟翼展开的形状,翼角是中国古建筑独有特征之一。

看图认识牌楼构件

我们之前介绍过牌楼,今天小编带带大家了解牌楼的基本构件.

1.夹杆石:牌楼特有构件,起整体稳定的作用。

2.灯笼榫:牌楼特有构件,就是在牌楼柱子顶端做出一根长榫高高地伸出柱头之外,这个榫与柱子乃一根木做成,断面呈正方形,宽厚等于或略大于斗拱的坐斗,它占据角科坐斗位置,下端代替坐斗,向上一直延伸至正心桁下皮,并在顶端做出桁椀。

3.戗杆:凡木牌楼,皆用戗杆支撑。在现代,有些牌楼经过重修后,将骨干构架改为钢筋混凝土构件,已无需使用戗杆。

4.大挺钩:牌楼的下架有戗杆支撑,上架的明、次、边、夹诸楼有挺钩支撑,正,次楼挺钩每面四根,每座用8根。边夹楼每面2根。

看图认识垂花门构件

1.角背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如获至宝纵中线上有中柱,在梁之内端都 安在中柱上。

2.檐椽:在檐下使用的,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

3.飞椽: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

4.罗锅椽:在双桁卷棚屋面顶步架侧面成弧形的椽子,长按顶步架,再加桁金盘一份,高厚同檐椽,下垫木条为机枋条。

5.垂花门的基本构件有:前檐柱、后檐柱、檩、月梁、麻叶抱头梁、垫板、麻叶穿插枋、角背、檐枋、帘笼枋、垂帘柱、骑马雀替、花板、折柱、门枕等

古建筑作为我国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反映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特点。作为爱好传统建筑文化的朋友,要承担古建筑传统技术的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