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小无花果 2019-08-12

因为被爱,所以有恃无恐

新发现杂志

2019-08-12

在今年暑期档最受关注的动画电影《哪吒·魔童降世》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就是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

影视剧中从来不缺乏这种逆天改命的题材,而这个长相另类的哪吒却在这炎热的夏季吸引了人们大多数的目光和巨额的票房,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个改编的神话故事里突出了一种令人动容的感情——爱。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叛逆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爱和成长的故事。

从无条件的爱到有条件的爱

上个世纪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The art of loving)这本书里曾经详细描述过父母和孩子之间爱的演化。

他认为,当我们初降人世时,我们从照料自己的父母那里体验到了父母之爱,这时候的爱的体验是消极和被动的——我们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父母的爱,因为父母之爱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父母的孩子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努力去争取,这种爱是一种单方面的祝福,我们没有任何能力去影响这种爱。

随着孩子的成长,当孩子的情绪能力逐渐提升之后,儿童被爱的体验会发生变化,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

弗洛姆认为这个年龄段大致在八岁半到十岁,但是现在的儿童由于社会化程度或家庭教育观念的进步,很可能更早的改变这种被爱的观念。儿童开始意识到爱并不是无条件的,他们需要(或者被鼓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无论是听话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称赞,还是父母早早安排的各种早教班,以及父母让孩子在人前唱歌跳舞或者孩子画画做手工送给父母作为礼物,孩子们逐渐认识到父母不再是单纯实现自己愿望的工具,自己也需要去了解和满足父母的愿望,从而持续获得这种爱。

弗洛姆的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哪吒的成长。殷夫人对哪吒的无私付出保护了弗洛姆称之为“天真的、孩童式的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而李靖对哪吒声称是灵珠转世的善意谎言则代表了他期望的“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爱,需要说出口

很显然,被爱的感受从无条件转向有条件是充满了痛苦的,也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能够顺利完成这种世界观的转变。弗洛姆曾经用理想型的母爱和父爱来代表这两种爱护孩子的方式。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孩子不需要满足母亲的任何想象和愿望,十月怀胎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纽带。

但是和自然性的母爱不同,如果父亲在母亲怀孕和养育孩子的最初阶段没有主动和积极的参与,那么父爱体现的更多的则是一种社会性,即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有条件的父爱会为孩子灌输这样的思想:“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当然,现当代社会中男女职业和家庭分工的界限早就消除,弗洛姆所描述的这种母爱和父爱的对立也不复存在,再强调母爱的无私和父爱的自私并没有太大意义。但是当我们把无条件的爱当作理所当然时,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就会使我们生疑。

就像电影中的哪吒,当他得知自己被父亲欺骗去当一个“英雄”时,他的满腔愤懑和失望——“归根结底我并不是被人爱,我只是个没有人想要的麻烦而已”。

如果李靖不是因为上天庭求元始天尊解除对哪吒的诅咒而错失了哪吒生命中最初的那一年,他可能还是有时间去在儿子心中建立起无条件的父爱的。对于所有孩子来说,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同样重要。

无条件的爱给予我们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当我们的内心足够安全时,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有条件的爱——因为我们终将走入社会,终将面对成长中的种种困难,父母的羽翼终将不能够为我们遮挡天空,我们需要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风霜雨雪,用我们的努力和付出去换回他人的爱。

哪吒对于父亲的疑虑和猜忌正是源于生命早期父爱缺失带来的不安全感,而李靖显然也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父爱的深沉男子,但是幸好,当哪吒看到了父亲打算以命换命的决心后,他终于感受到了无私的父爱,这也让他最终接受了父亲的期望,成为了一个能够去爱别人的英雄。

爱自己的人才有能力去爱别人

和哪吒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从来都没有体验过无条件的爱的龙王三太子敖丙。他作为龙族向天庭复仇的工具,他所享受的被爱的体验从一开始就被附加了太多的条件。无条件的爱所创造的安全感是无法替代的,它让我们相信自己,接纳自己,爱着自己。

弗洛姆在另一本书《自我的追寻》(Man for himself)中提到:

“爱人与爱己并非互不相容”,所有以爱待人的人,皆能以爱待己。”

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意味着“关切、尊重、责任感和智慧”。爱别人绝不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作秀,而是积极了解被爱的对象,促使被爱的人成长和获得幸福——这些都源于个人对自身的爱的能力,也就是对自己生命、幸福、成长和自由的肯定。

敖丙的悲剧就源于在种族命运面前退居二线的自我。美国医学博士阿明·扎德(Armin Zadeh)在他致敬弗洛姆的《爱的重建》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自爱需要成熟的自我认知,不要为了满足父母或社会的期望而焦虑”。

这句话用来总结敖丙的命运似乎恰到好处。如果我们确信自己的价值源于以外界标准定义的成功,我们就是在自寻冲突,自找烦恼,这些期望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让我们拒绝认识真实的自己,拒绝自我接纳。

灵珠转世的敖丙本性自然是善良的,但有条件的爱让他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我,拒绝接受真正的自己,直到遇到哪吒。敖丙为哪吒挡下致命一击并手牵手面对命运的情节有着强烈的心理寓意,因为哪吒和敖丙本是一体,这也代表着他们最终都接纳了真实的自己。

被爱,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然后以同样的方式爱着别人,这就是成长。

撰文:李世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