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文化讲座》之第二:第二讲 品茶:溪边奇茗冠

 江山携手 2019-08-12

               茶文化:此物清高世莫知

  第二讲 品茶:溪边奇茗冠天下(中)
 
                            三、洞庭碧螺春(绿茶)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中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名称的由来,说法颇多。一是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上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已卯……抚臣宋荤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二是根据传说,明代宰相王鳌,系洞庭东山陆巷人,“碧螺春”之名为他所题。理由是《随见录》上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杀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是始于明朝,早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扬海内了。三是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其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以上三说,殊难定夺孰是孰非,然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之悠久,早为贡茶则是毫无疑义的。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畔的洞庭山。洞庭山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则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加上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数、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这正如明代《茶解》一文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之间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棵左右芽头的纪录,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精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合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的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茶叶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是上午5---9时采摘,9时---下午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的品质非常优异,据清末震钧所著《茶说》中说:“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曾为我国名茶之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的茶农对碧螺春这样描述道:“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无色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下茶。或用70---80度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这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真是名贵如珍宝,宛如高级工艺品,世间不可多得也。
 
                       四、太平猴魁(绿茶)
   “尖茶”是安徽省的特产,产于太平、泾县、宁国一带。除普通尖茶外,还有太平魁尖、泾县特尖。而“太平猴魁”为尖茶中的极品,久享盛名。
   太平县(现为黄山市黄山区)的产茶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以前。清末南京太平春、江南春、叶长春等茶庄,纷纷在太平产区设茶号收购加工尖茶,远销南京等地。江南春茶庄从尖茶中拣出幼嫩芽叶作为优质尖茶应市,一举成功。后来猴坑茶农王老二(王魁成)在凤凰尖茶园,选取肥壮幼嫩的芽叶,精工细制成“王老二魁尖”,现称“魁尖”。由于猴坑所产魁尖风格独特,质量超群,使得其他产地的魁尖难以“鱼目混珠”,故特冠以“猴坑”地名,名之曰“猴魁”。太平猴魁”于1912年在南京南洋劝业场和农商部展出时,荣获优等奖。1915年又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一等金质奖章和奖状。从此,太平猴魁蜚声于中外。
   太平猴魁产于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畔的猴坑一带,境内最高峰凤凰尖海拔750米,为黄山山脉北麓余脉。这里依山濒水,林茂景秀,湖光山色,交融映辉。茶园多分布在25---40度的山坡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其中猴坑的红椿坞、黄桶坞、黄梅塔、九龙岗、狮形头,猴岗的凤凰尖、板山培、新桩棵、胡家垄,颜家的四方块、青龙山、黄檀树等地块所产的鲜叶,制茶质量最优。这里年平均温度14---15℃,年平均降水量1650---2000毫米,土壤大多为千枚岩、花岗岩风化而成的乌沙土,pH值在4.5---6.5之间,土层深厚肥沃,通气透水性好,茶树生长良好,芽肥叶壮,持嫩性强。当地茶树品种90%以上为柿大茶。这个品种分枝稀、节间短、叶片大、色泽绿、茸毛多,是适制猴魁的良种资源。
   太平猴魁的鲜叶采摘特别讲究。谷雨前后,当20%芽梢长到一芽三叶初展时,即可开园。其后3---4天采一批,采到立夏时便停采(立夏后所采茶叶改制尖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叶初展,并严格做到“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丛,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品种的茶丛;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要进行“拣尖”,即折下一芽带二叶的“尖头”,作为制猴魁的原料。“尖头”要求芽叶肥壮,匀齐整枝,老嫩适度,叶缘背卷,且芽尖和叶尖长度相齐,以保证成茶能形成“二叶抱一芽”的外形。“拣尖”时,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均不要,即“八不要”。一般是上午采、中午拣,当天制成。
   太平猴魁采摘要在晴天进行,雨天一般不采。“拣尖”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短时间摊放,实际上是一种轻度萎凋,使之少量失水,便于杀青,同时也有利于内含物质的转化,这对猴魁香气、滋味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
   太平猴魁产地仅限于猴坑一带,产量不多,其他地区所产则统称“魁尖”,制法与猴魁基本相同,外形也与猴魁相似,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但品质风格却是“泾渭分明”,不堪攀比。过去尖茶按品质分等级确定其名称为:“猴魁”为上品,“魁尖”次之,再依次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元尖、亨尖等。现在则按品质来划分,“猴魁”为极品,分1---3等;“魁尖”次之,也分1---3等,称上魁、中魁、次魁。
   太平猴魁的外形是两叶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之称。叶色苍绿匀润,叶脉绿中隐红,俗称“红丝线”。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独特的“猴韵”;汤色清绿明净,叶底嫩绿匀亮,芽叶成朵肥壮。品饮时能领略到“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