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儿时的年味儿

 昨日残荷 2019-08-12

本文参加了【乡愁】有奖征文活动


“新年到,新年到,闺女要花、儿要炮,老头子要顶破毡帽,老妈子一摆手,什么都不要。”

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过年意味着能吃到肉、穿新衣服,还有放鞭炮、放烟花等很多好玩的。

腊月初八是农村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红豆、豇豆、小米、花生、大枣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到了腊月二十三,北方俗称“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这之后,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都要忙着置办年货,杀猪宰羊,蒸馒头、炸过油菜。老家的风俗是当邻居炸过油菜时,是不能随便到人家去串门的,否则人家会不高兴。调皮的孩子此时会在村里大街小巷肆无忌惮的把点燃的鞭炮往行人面前仍过去,看到路人惊慌失措的表情,往往引来孩子们的阵阵坏笑……

此时,父亲无疑是村里最忙的人。当别人都在忙着置办年货时,他却要赶在除夕前把乡亲们的春联写出来。

父亲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十里八乡都小有名气,乡亲们都喜欢父亲的毛笔字,喜欢父亲写的春联。

写春联是个苦差。恰逢寒冬腊月,手冻得伸不开,墨汁也往往冻得写不出字来,此时,娘往往在屋里生一盆炭火,顿时屋里暖意融融。我便自告奋勇地当起了父亲的小帮手,折红纸、裁红纸,折纸、裁纸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须根据每家每户的门框大小来裁方可,否则大小不合适,贴上的春联不整齐。父亲是个喜欢较真、追求完美的人,对每个细节都要求的非常严格,不能有半点马虎,连春联内容都是他事先精挑细选的,有弘扬传统文化的,如“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积德行善得福寿,孝悌忠信保平安”;有劝人尽孝的,如“百善之行孝为先 万事之理和为贵”,“孝母孝婆得孝子 善心善行感善果”;有歌颂祖国、颂党恩的,如“和谐社会民心畅,秀丽江山国祚祥”,“万紫千红歌国泰,五湖四海颂民安”等等,也有的属于个人家风家训传承的,父亲都会尊重乡亲们的个人意愿或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去写春联的内容。因此,父亲写得春联颇受乡亲们欢迎。即使到了年三十,还有人匆匆拿了红纸,找父亲给祖先写个牌位。父亲拿出毛笔,先用温水泡好,然后用手捋一捋笔尖,倒上墨汁,笔走龙蛇,不一会儿,一副对联就写好了,我于是便忙着把写好的春联放在屋里空地上晾晒,等晾晒好了,便一个个卷起封好,写上每家每户的名字,等待乡亲们来取。

一到腊月,乡亲们便陆陆续续来我家串门,一则来取写好的春联,二则来我家取暖拉家常,此时我们家便热闹起来。父亲要一直忙到大年三十贴春联,几十年如一日,年年如此。记得大年三十贴春联时,有的乡亲分不清上下联,不知道怎么贴,有的想再要几个大福字,父亲总是有求必应,往往顾不得吃饭,直到乡亲们满意为止。

除夕晚上要祭祖。父亲把我们李氏祖先的牌位都摆在正厅供桌的正中央,摆上鸡、鱼、肉,水果等贡品,倒上美酒,点燃香烛,然后按长幼的顺序依次上香跪拜。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并祈求祖先的庇佑。

祭拜完毕,才能吃年夜饭。首先要把第一碗水饺端给奶奶吃,大人依次坐定,最后才能轮到我们小辈,这充分体现尊老孝道的家风传承。

据考证,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寓意。席上一般有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年年有余)、腐竹(寓富足)、莲藕(寓聪明)、生菜(寓生财)等以求吉利。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传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外出务工者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过年不回家,这也使年夜饭成为了空谈。即便能在家吃年夜饭,也都喜欢围坐在一起看春晚,这些古老的仪式也被年轻人所不屑。

第二天便是大年初一,从这天开始便进入迎接新禧、祭祀神灵、祈求丰年主题。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烟花照天、辞旧岁、迎新年等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送旧迎新。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正月初一拜岁,迎新岁。早上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道贺新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我们这里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习俗(寓意一年得以素净)。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过年好等话。拜年的意义所在是亲朋好友之间走访联络感情、互贺新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正月初一拜年,也是农村人相互之间解“疙瘩”的天赐良机,同在一个村,“屋连山、地连边”,相互之间难免会有磕磕碰碰,这时,只要进了对方的家门,向供奉的这家人的列祖列宗的牌位磕三个头,一切都冰释前嫌、和好如初了。农村人的质朴、厚道在这一刻也显露无遗了。

正月初二是传统的姑爷节,姑爷们要纷纷去给岳父、岳母拜年。这天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我们这里对新女婿称为“新客”。岳父、岳母这时也拿出最高的礼节招待新女婿,往往请村干部或村里、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来陪“新客”。新客第一年来岳父家,无论长幼都做“主宾”首席的位置,以示对新女婿的重视。陪新客是个艺术活,既不能让新客喝多了“扶墙”走,这会让主家很难堪,也不能让新客不带点酒色,这说明陪客的人没水平,女儿会在婆家受气,所以要恰到好处,这个“度”其实是很难把握的。据说,有个新女婿酒量很好,公斤不倒,外号叫“浸不透”,意思是喝完酒跟没喝一样。俗话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年初二他给岳父、岳母拜年,遇到了一个酒量更厉害的角,喝酒不吃菜,眼看一斤酒下肚了,新女婿实在忍不住夹了一个花生米放在嘴里,这时,陪客的人发话了:“原来你是个‘菜酒’啊!”新女婿一听连忙把花生米吐出来,说道:“你看,我还没咽下去呢,不算‘菜酒’。”从此我们这里把酒量不高但又喜欢显摆的人称为“菜酒”。这虽是个笑话,但说明了农村人的质朴。

剩下几天里,除了走亲访友外,就是邻里之间相互宴请。一直热闹到正月十五闹花灯,看大戏,热热闹闹的年味方渐渐淡去。

现如今,物质极大丰富了,为什么年味却越来越淡了?

梦里又回到小时候,闻到了儿时家乡的年味。

作者简介:李兴甲,济宁散文学会会员、邹城市作协会员。曾出版新闻作品集《夯歌》,著有散文集《记住乡愁》,纪实文学《乡官手记》等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