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的ZTE---揭开全息定量PET/MR智能衰减校正平台Q.MRAC的奥秘(上篇)

 zskyteacher 2019-08-12

众所周知,衰减校正(Attenuation Correction, AC)在核医学成像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经过衰减校正的图像才能用于诊断,因此,衰减校正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图像的准确性。近年来,随着一体化PET/MR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MRAC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由于常规MR序列无法准确获取骨骼信号,相比较于PET/CT的CTAC, MRAC最难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获取人体骨组织的信息。而在整个人体组织中,由于颅骨是封闭的刚体结构,其衰减系数非常高,对PET成像,尤其是对PET精确定量影响非常明显。目前,一体化PET/MR在头颅的MRAC方法有以下三种:

1

 UTE

用UTE(Ultrashort TE)序列进行骨骼扫描,试图获取骨骼信号,用于头颅MRAC。然而,临床和研究证明,UTE存在众多核心缺陷:

a)   无法精准获取牙齿和骨皮质信号

b)   不能精确地区分骨骼与其它组织

c)   假骨骼、假空腔、假软组织频发

d)   容易导致组织分割错误 [1]

2

  CT-Atalas

将CT模板(CT-Atlas)嵌入MRAC,获取颅骨信息,但模板毕竟只是模板,并不能与每一名受检者精确匹配,尤其是颅骨变异或部分缺如的患者 [2],在此情况下,颅骨、鼻腔鼻窦空腔等信息识别会出现误差,并非该病人的真实信息。这种方法同样存在缺陷。

3

  ZTE

用ZTE(Zero TE)技术采集骨质信号,用于头颅MRAC。

a)   技术特点:ZTE的TE为零,能完全、精准获取牙齿和骨皮质信号

b)   突破性收益:基于ZTE的MRAC,针对每个病人进行特异性扫描,既能精准区分骨骼与其它组织,又是实时快速成像,真正实现精准的头颅MRAC[3,4]

2019年6月15日, GE医疗在北京发布 “全息定量TOF PET/MR with Quantworks” ,推出全身智能精准衰减校正平台Q.MRAC,独家搭载ZTE MRAC技术。为使大家更好认识这一技术的革命性意义,本文将着重解析ZTE原理、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

ZTE成像原理


回波时间(Time  echo  TE)是指施加射频脉冲到产生回波信号的时间间隔(图1)。临床常用的脉冲序列TE时间一般在2~200 ms之间。然而,在人体组织中,如骨皮质、肌腱、韧带等T2*/T2的时间均比常规序列的TE短,表现为在射频激励后,其横向磁化矢量迅速衰减至零,常规序列在信号采集时已读取不到任何信号,从而在图像上表现为低信号[5]。为了直接显示这些组织的信号,就必须选择更短TE时间的序列来采集。目前,TE时间在2 ms以下的超短TE(Ultrashort TE,UTE)序列[6,7]已经开始进入临床磁共振设备,但是在众多类型的UTE序列中,TE时间最短为50μs,对于牙齿结构及骨皮质而言,在此TE时间范围内信号已衰减大部分[5] 。为了实现对T2值接近为零的人体结构进行MR成像,科学家们发明了零TE(Zero TE,ZTE)序列

常规脉冲序列的实施通常先施加射频,然后通过射频或梯度场的切换产生信号。和常规序列不同,ZTE采集过程中,先进行梯度场的爬升,而后才施加射频,射频结束后立刻进行信号读取,去除了射频之后的梯度切换,因此实现了TE时间为零的信号采集(图2a)[5,8-13]。

实现ZTE成像需要解决两方面问题:

第一,由于梯度场持续存在,射频激励必须全部激发梯度场作用的所有范围,否则就会引起显著的信号不均、卷绕以及位移。通过使用硬脉冲配合较大的采样带宽可实现扫描范围内的准确激发。

第二,ZTE序列采用快速的放射状K空间填充方式(图2b), 但从射频发射到信号采集会总占有一定的时间,从而造成填充K空间中心数据的丢失。要克服这个问题,首先要求高性能的射频以尽可能地缩短激励时间,其次,快速的系统切换能力,尤其是高速切换的信号接收线圈是ZTE成像的基本要求。最后,要通过周边数据的过采样以及后续算法而重建K空间中心的数据[13]。

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信号处理方式不断进步已经使ZTE成像变成了现实。目前,只有GE医疗的MR及一体化PET/MR,能实现ZTE成像。




ZTE序列及图像特点 


和常规序列相比,ZTE成像有其独特之处[8-13]。

首先,ZTE是3D采集成像,读出梯度的启动先于射频激发,不再施加选层梯度,从而不进行2D扫描,可完成高质量3D各向同性采集后进行2D重建。

其次,在一个TR时间内信号采集结束以后,读出梯度只需轻微的调整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TR时间的信号采集,而不需要剧烈的梯度场切换,这一变化不但实现了“静音”扫描,同时也显著减轻了涡流效应,保证了K空间填充的准确性,也减轻了磁敏感伪影。

再者,ZTE序列的TR时间也较短,因此和常规序列相比,能明显冻结运动相关的伪影

最后,由于TE时间短,扫描用的线圈甚至周围的衬垫可以在ZTE上显像,这样就可以将线圈的信息纳入PET 的MRAC中,消除线圈对γ光子的影响,实现更精准的MRAC。

在图像特点方面,因TE时间为零,ZTE主要表现为质子密度加权对比,通过改变射频翻转角或磁化准备模块,ZTE也可以实现T1对比

ZTE成像的临床应用

01. 骨质成像


在骨肌系统中,骨皮质、肌腱、韧带及软骨等都属于短T2*/T2组织,因此ZTE的应用也很广泛[5,8,9,14]。Weiger等[14]尝试采用ZTE序列观察牛骨的骨小梁结构,在7T的成像系统下进行空间分辨率为56 μm 的等体素成像,结果骨小梁结构显示清晰,不受小梁间空气及脂肪磁敏感效应的干扰,和μCT显示结果相当。作者认为,骨小梁结构的显示可帮助观察骨基质的信号变化,进一步认识骨质病变的生理及病理过程;ZTE可对骨质的矿化过程进行定量,比UTE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和对比度。

S.B. Cho等[15]利用GE 3T MR进行ZTE颅骨成像,并与颅骨CT扫描进行比较,发现ZTE颅骨成像在诊断效能及图像质量方面,与颅骨CT 扫描非常接近,而且骨皮质的定量方面也与CT一致。图3为一例右侧顶骨骨折的病例,轴位CT显示右侧顶骨骨折,ZTE 翻转图也能明确显示骨折处的骨质不连续,有移位;3D VR图像上,矢状缝和人字缝的显示,二者一致性非常高。

Argentieri等[16]利用GE 3T MR 进行ZTE脊柱成像,用以评估椎间孔狭窄情况,并与CT扫描相比较,发现二者有很好的一致性。图4为同一患者的颈椎矢状面CT图像和ZTE翻转图,二者在椎体及附件的结构显示上高度一致,而且在各个节段的椎间孔及狭窄程度的显示方面也是一致的。

















02. 牙科成像


临床牙齿成像方式主要是X线和CT。常规MR可以显示牙齿周围软组织,但却不能显示牙齿本身及牙冠等周围结构,而ZTE对短T2*/T2组织的显示能力吸引了学者们的兴趣。

Hovener等[17]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SE、UTE和ZTE分别对牙齿进行成像,研究发现TSE只能显示软组织成像, 而ZTE不仅可以清晰显示牙本质、牙骨质及牙髓,而且还可以显示牙釉质结构,相较而言UTE则显示不佳。研究得出结论,ZTE不仅能显示牙齿周围软组织,还能显示牙齿的固体成分,因此可以做为降低辐射检查的替代手段。

在下牙槽植牙或拔智齿时,需要确定下颌神经管的位置,以防手术过程中损伤其内走形的下牙槽神经。以往的辅助影像检查以CT为主,但CT的对比不佳并且存在电离辐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Kang等[18]尝试了下牙槽ZTE成像,清楚地显示了下牙槽牙齿及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并可以准确测量牙根距离神经管的位置,作者认为在口腔植牙或拔牙时,ZTE可作为CT的一种替代手段而提供帮助。图5为同一患者的下牙槽的断层CT图像和ZTE 翻转图,二者都可以清晰显示第三磨牙水平的下牙槽牙齿,ZTE图像能清晰显示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及异常牙齿与神经管的位置。

03. 脑血管成像


临床最常用的脑动脉成像为时间飞跃法(Time of Flight, TOF)序列,其成像原理是通过连续施加射频脉冲以饱和静止的背景组织,而新鲜流入的血液则未受到饱和而实现了亮血的效果。然而,TOF-MRA成像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流速较慢的血液也可能会被饱和而表现为低信号,此外,血管走形迂曲的部位如颈内动脉虹吸段,因血流的状态由层流变为湍流等复杂形式,也会加速质子失相位而使信号衰减,造成假阳性或是病变程度的夸大。以及,对于动脉瘤术后放置支架的病人,要评价术后动脉瘤是否被栓塞、病灶旁的血管是否会导致狭窄等,TOF-MRA因受磁敏感效应的影响,常常无法显示要观察的结构,所以在术后疗效评价方面往往存在不足。


 SilenZ MRA结合ZTE和动脉自旋标记(Artery Spin Labeling, ASL)技术,标记内源性血流进行成像,不受血流状态及磁敏感效应的影响,对上述TOF-MRA成像效果不佳的情况,有显著更好的成像效果和临床意义。图6为女性烟雾病患者,3D TOF MRA显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分支未见显示,而在SilenZ MRA上清楚的显示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分支,但均显毛糙,并有侧枝循环形成。


综上所述

学界认为ZTE既能进行骨骼、牙齿、血管等成像,而且扫描时还能保持静音状态--既保证了良好的成像效果,又能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检查环境--ZTE成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ZTE的骨骼成像所提供的精准骨组织信息,可以针对一体化PET/MR的MRAC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完美的答案。

全息定量TOF PET/MR智能衰减校正平台Q.MRAC独家搭载ZTE的骨骼成像技术,为实现精准定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Reference

  1. Yannick Berker, Jochen Franke et al. MRI-Based Attenuation Correction for Hybrid PET/MRI Systems: A 4-Class Tissue Segmentation Technique Using a Combined Ultrashort-Echo-Time/Dixon MRI Sequence. 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 Vol. 53 · No. 5 · May 2012

  2. Jaewon Yang, Yiqiang Jian et al.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atlas-based attenuation correction for Brain PET in an integrated Time-of-Flight PET/MR imaging system. Radiology: Volume 284: Number 1 July 2017

  3. Jaewon Yang, Florian Wiesinger et al. Evaluation of Sinus/Edge-Corrected Zero-Echo-Time–Based Attenuation Correction in Brain PET/MRI. 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 Vol. 58 · No. 11 · November 2017

  4. João M. Sousa, Lieuwe Appel, Mathias Engström et al. Evaluation of zero-echo-time attenuation correction for integrated PET/MR brain imaging—comparison to head atlas and 68Ge-transmission-based attenuation correction. EJNMMI Physics (2018) 5:20

  5. Simone Mastrogiacomo ,  Weiqiang Dou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Hard Tissues and Hard Tissue Engineered Bio-substitutes. Mol Imaging Biol (2019) DOI: 10.1007

  6. Holmes JE, Bydder GM. MR imaging with ultrashort TE(UTE) pulse sequence: basic principles. Radiography, 2005(11): 163–174

  7. Chang EY, Du Jiang, Chung CB. UTE imaging in the musculoskeletal system.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5, 41(4): 870-883

  8. Weiger M, Pruessmann KP. MRI with zero echo time. eMagRes, 2012, 1(12): 311–322

  9. Weiger M, Brunner DO, Dietrich BE, et al. ZTE imaging in humans. Magn Reson Med, 2013, 70(2): 328–332

  10. Weiger M, Pruessmann KP, Hennel F. MRI with zero echo time: hard versus sweep pulse excitation. Magn Reson Med, 2011, 66(2): 379-389

  11. Weiger M, Pruessmann KP. Anomalous noise behaviour in ZTE imag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nnual Meeting ISMRM, Montreal, Canada, 2011: 747

  12. Dreher W, Bardenhagen I, Huang L, et al. On the suppression of background signals originating from NMR hardware components. Application to zero echo time imaging and relaxation time analysis. Magn Reson Imaging, 2016, 34(6): 264–270

  13. Weiger M, Hennel F, Pruessmann KP. Sweep MRI with algebraic reconstruction. Magn Reson Med, 2010, 64(6): 1685–1695.

  14. Weiger M, Stampanoni M, Pruessmann KP. Direct depiction of bone microstructure using MRI with zero echo time. Bone, 2013, 54(1): 44-47

  15. S.B. Cho, H.J. Baek, et al. Clinical Feasibility of Zero TE Skull MRI in Patients with Head Traumain Comparison with CT: A Single-Center Study. AJNR Am J Neuroradiol 2019

  16. Erin C. Argentieri, Matthew F. Koff, Ryan E. Breighner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Zero-Echo Time MRI for the Evaluation of Cervical Neural Foraminal Stenosis

  17. Hoevener JB, Zwick S, Leupold JA, et al. Dental MRI: imaging of soft and solid components without ionizing radiatio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2, 36(4): 841-846

  18. Kang Y, Wu B, Fu SK, et al. Can Zero TE imaging b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micro CT in dentistry imaging? In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Annual Meeting of ISMRM, Suntec City, Singapore, 2016: 2683

聚合 · 赋能

Gaia俱乐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