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门一景

 汐钰文艺范 2019-08-12
退休在家,有一个家庭任务:每天接刚上一年级的小外孙放学回家。刚上学的学童,嫩嫩的皮肤透着红润,下午放学从校门一露头,就像初升的红太阳,跃出地平线,朝气会强烈地撞击着你。他们又像一群活泼的小鸭子,从远处看长相差不多,因穿着统一的校服而更难以分辨。每天接他们,只能看带队的老师,才能确定哪个班放学出来。时间久了,对老师就有所注意。也可能几十年的新闻生涯,练就的职业敏感所致——我发现老师的服饰很惹眼。

  生活是美的,美在生活。美丽的校服是学校文化的载体,渗透着美育,老师得体的服饰也是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接小学童时,看到教他们的年轻老师,服饰穿戴很有个性,朝气、帅气、新潮,既有线条的动感,样式和色彩搭配又完美和谐,如同一幅生动的泼墨画。有的老师,着装典雅精致,光彩夺目。即使严寒的冬天,她们的服饰也不呆板,不单调,是校门靓丽的一景。

  接孩子时,我爱人经常情不自禁地赞美老师的服装太美了。我当过多年杂文编辑,杂文圈里有句话,“杂文兴,则国运兴”;借用这句话,服饰昭示国运,“服饰兴,则国运兴”。从老师美丽的服饰,让我们看到了开放、自信和多元的中国。

  美育教育是感受,是品位,是眼光,是充满快乐和幸福的感觉,是渗透学童生活之中的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少年美则中国美。七岁小学童的小脑袋瓜里,你不知他在想什么,留下什么记忆。也不知种下什么籽,将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每天在教室,学生不仅学知识,更学习做人,培养生活态度。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蔡元培曾说:“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当然,服饰所体现出的美育,在人生观教育方面只是一个小侧面。1960年,我在常德道上小学,学习了三个月就转到昆明路小学。在常德道上学时,教我们的是刘秀文老师,她那时也就二十多岁。虽然我只在常德道学习了三个月,不知怎么对老师当年的辫子印象很深。五十多年后,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学生和刘老师聚会时,我冒昧提起这件事,老师笑了。现已年近八十的刘老师看到我们这些已入花甲之年的“小学童”时,十分高兴。聚会席间,她兴奋地唱起歌曲《鸽子》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

  著名作家梁实秋精辟地论述过服饰的重要性。他说:“衣裳是文化中很灿烂的一部分。”“妇女的装束能告诉我未来的人文,胜过一切哲学家、预言家及学者。”由此,我想到:为人师表的教师的服饰,更具人文含量。

  我国是一个重视服饰文明的古国。早在2500年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涉及以服饰为标题的文章,就有十二篇之多,如《羔裘》《缁衣》《无衣》《素冠》等,这些篇幅中包含的服饰就达32种。由此可见先人对服饰搭配的讲究。

  中国复兴和腾飞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又在小学。美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小学的美育如何展开呢?教师们得体而又美观的着装仅是一个小侧面。我们希望更多看不见的美,润物无声地滋润小禾苗们健康快乐成长。

  “报国三尺的讲台”孕育着中华龙的腾飞。向美丽的老师们致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