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佛大学花75年追踪724人:幸福的人生,只有一个相同点

 阿布的书柜 2019-08-12

你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

一项研究的调查中,超过80% 的人认为最大的生活目标就是要有钱。还有50% 的人表示,第二重要目标是要出名。

名利双收,就可以享受幸福人生了吗?

并非如此。

哈佛大学花费了75年的时间,进行了一项对幸福人生的研究。在这期间,研究员们跟踪研究了724个人的一生,他们发现:

无论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还是出生于贫民窟的小人物,风光万丈也好,碌碌无为也罢,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你有随时可以说话的人吗

微博上曾有一张图片,是孤独指数排行榜: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一个人看演唱会、甚至一个人搬家,一个人去医院。

有网友说,能做到前三件事的,是自立青年;达到前五级别的,是独行青年;前八级就是空巢至尊宝;若是满级,就孤独得像只狗……

网上有一个词叫“空巢青年”,指那些生活在大城市,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的年轻人。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淘宝,五谷不分,这便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空巢生活”是成年人的主动选择,但是“孤独得像一条狗”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你的人生中一定有这样的片段:站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看着身边的人成双结对,三五成群,自己只能拉紧大衣,一个人走在陌生的城市中;下班后回到家,结束了一天的疲惫,想找人说说话,翻遍手机的联系人,却没有一个能够倾诉。

日本曾拍摄过一部名叫《无缘社会》纪录片,就将镜头对准了这一现状,记录了几百个失去社缘、血缘、地缘的人,最后孤独死去的故事。

日本20个政令市中,平均每30人中就有一人是无缘死去的。而在拥有约1/5日本人口的大阪,无缘死的比例上升到了1/9。

孤独死,听上去就异常悲凉。

许多身份不明的死者,会被作为“行旅死亡人”处理。他们生前的信息,会被登载在报纸上,若有亲人得知,他们还能有个归宿。若是无人领取,其骨灰会被葬入无缘墓地。

报纸上寥寥几行的信息,代表他曾来过人间一趟。

曾读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活到最后,要死两次。

第一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呼吸和身体机能停止,再也无法感知这个世界;第二次是社会意义上的死亡,与你有关的朋友、亲人甚至同事,都已经忘记你的存在。

当我们与社会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少,我们离无缘社会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

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种,一个人生活也许是其中不错的一种,但是一个人并不等于切断与其他人的交集与羁绊。

要知道,这些交集与羁绊,是让生命无法彻底孤独的敌人,恰是生命之意义所在。

朋友在质,不在量

我们需要友谊,但这并不意味着朋友越多越好。

美剧《再造淑女》的女主角艾莉莎,平日里沉默寡言,内向自卑。她缺少朋友,内心倍感孤独,强烈地渴望群体与交流,因此她迷上了网络社交。

她热衷于分享自己的生活视频与照片,积极在网上发言,艾莉莎迅速走红,成为坐拥数十万粉丝的网络社交达人。

每次她发布一条信息,就有成百上千的人给她点赞留言。这种万众瞩目的关注感,让她的虚荣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但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当她生病发高烧时,她所谓的朋友,只是在屏幕前嘘寒问暖,没有一个人愿意为她送药。

那一刻,她躺在浴缸里失声痛哭。

她终于明白,点赞之交,根本算不上朋友。

互加好友,却无言以对,偶尔点赞,权当问候,遇到困难时,永远不在线上,伤心难过时,也无人可倾诉。

给你点赞的人很多,偶尔关心你的也人很多,可真正关心你的人很少,把你放在心上的更是寥寥无几。

要知道,真正的朋友也许从不在朋友圈的喧嚣处,真正的友谊无需依靠点赞来维系。

几年前,高晓松因酒驾被拘留。

在狱中时他执导的电影《大武生》即将上映,他无法亲临现场为电影做宣传,只好拜托朋友前去捧场。

他给好几位老友打电话,寻求帮忙,但最后只有最不喜欢社交的韩寒,去了宣传现场。

首映当天,韩寒还在山东参加一场赛车比赛。结束后,他立马赶飞机,直奔上海首映礼现场,甚至来不及捯饬一下自己,就直接上台帮高晓松宣传。

真正的朋友,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微信里成百上千的好友,可真正关心你的只有寥寥数个;酒桌上推杯换盏的众人,在你有事相求时却对你避之不及。

朋友不在量,在质;闺蜜不在多,在贴心。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一个知心好友,胜过一百个泛泛之交。

好的关系,都是相互的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纠结在许多奇形怪状的人际关系中,欲脱离却无法自拔。

三观不合、界限不清、过度依赖、情绪无法共鸣……糟糕的关系千姿百态,但良好的关系清晰可辨。

首先,它是纯粹的,不求渗透的。

《圆桌派》在第一期节目中邀请了陈坤和周迅这对老友,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关系,能够有多少复杂性?”的问题展开对话。

陈坤周迅,人人都说他们是“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相识二十年,买房永远都买上下楼,合伙办公司,一起做公益……他们的关系,从师徒到好友,最后变成没有血缘的“亲兄妹”。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纯粹友好的关系,不掺杂一丝丝暧昧。

窦文涛问她:“你对异性朋友的爱和对男朋友的爱有什么不同?”

周迅回答:“我就觉得最大的不同,其实就是没有要求。”

我会看不惯你的缺点,但你不收敛不改变也无所谓。

与人交流的过程,就是一个观点与价值观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相互磨合,彼此渗透,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效果。

不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也尊重他人的个性,坚守自己的底线。

其次,它应该是平等的、不卑不亢的。

在你面前,我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袒露我真实的人格、隐私、价值观;

我不会嫉妒你的成功,你也不会轻视我的萎靡,我们彼此鼓励,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奔波;

当你闪耀地站在台上时,我会认真地打扮好自己,为你送上一束精心挑选的鲜花,尽管我明白,哪怕我穿着T恤短裤,随手从路边摘几朵小花,你也不会介意,但是我不会这样,我重视你,亦如你珍视我那样。

最后,它应该是流动的,相互的。

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是感情能量的流淌。而输送这份能量的通道,就在付出与回报之间。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的一幅画面:

胡同里的五户家庭,每次在用餐时刻,家长都会让自家孩子把炒好的菜送给邻居一份,每家餐桌上原本只有零星的几道菜,可最后变成了满满一桌丰盛的晚餐。

你投之以桃、我报之以李,来而不往,非礼也。

对一个人付出的不回应、忽视、理所当然,是对他付出动力的扼杀,而讲究回报的关系,更能让温暖自由流动在彼此心间,滋养彼此的心田。

无论是婚姻还是友谊,亲情还是爱情,即使再好的关系,我们不去经营,付出和珍惜,早晚也将消磨殆尽。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究其本质,就是社交的一生。

一位伟人曾经说:“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活动、生产,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竟有共同语言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但我们也依附于社会。

社交网络的发达,让我们与一块冰冷的屏幕日夜不离。

我们痴迷于为成百上万的陌生人点赞,习惯了把所有的心事都写在微博里,却未曾努力打开我们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们也被我们需要的人坦诚相对……

就从今天开始改变吧,勇敢按响邻居家的门铃,送上自己亲手做的甜品;和“宅”彻底说再见,周末时也要走出家门,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拒绝“社交恐惧”,主动与同事分享生活趣事,收获双份的快乐……

也许某天清晨醒来,你就会发现,原来幸福,真的触手可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