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天刚看完电影《哪吒》,竟特别感动。农村出身、在大城市里始终格格不入、也找不准自我定位的我,突然有了勇气想要从头开始,再拼一把!我大学毕业三年,跳了两次槽,至今仍然是个与人合租房子还只付得起相对便宜的朝北小间的金融民工。我常常在想,过去三年里自己是不是一个loser。愉记姐姐听完我的故事以后,让我停一停脚步,不要继续两眼一抹黑地摸爬滚打,而是总结自己一路的选择,绊在了哪里,欠缺了什么,在更高的维度下看清楚自己后再出发。否则固有的思维可能会一直把我绑在原地——原地打转,没有出口。“世界没错我错了。”是我开始反思时最醍醐灌顶的一句话。借着“愉见财经”的“大树洞”,我会把我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写出来。一来,我想让和我差不多出身的朋友看到,不要走我的弯路;二来,与和我一样还在金融行业底层奋斗的朋友共勉,也很想听听大家对我的建议。 我是一个农村人,家境一直都不好,所以我在念书时选择专业、毕业后选择职业,似乎从来就没有过自由,一切都是目标明确地奔着“钱程”去的。还记得高考报专业的时候,我的父母与给我的意见是这样的:报医生,你看谁给医生讨价还价的;报精算,全国说才1万多个精算师;报哲学,你要是敢报哲学我打死你!就是这样的。我热爱什么,梦想是什么,兴趣在哪里,做什么最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做什么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这些在填报志愿时都不重要,不重要到我自己也无感了。人人都说金融行业工资高,于是全家没有反对票,一致通过。我进了一所985院校,金融系。大学的四年,我的自我感觉就是一只灰扑扑的鸭子,而别人都是高不可攀的凤凰。在那里不像是高中,高中时反正大家一张卷子论英雄,应试教育下会和题海死磕的我总还“英雄”有着用武之地;大学里,我的自卑可能是挂在脸上的。我几乎没有社交,所有的社团都不敢参加、所有的比赛都不敢报名,哪怕其中有一场创业大赛,优胜者能去海外实习,这是让我心里默默澎湃了一把的。最终,我也只是告诉自己,那些都是别人的花花世界,我不敢想。但以上并不是我给自己找借口。我没有堕落,啃书本的功夫都在,所以学习成绩还很不错。到了大四,我的成绩保研绰绰有余。可是条件不允许,家里不能继续负担我。所以我要赶紧找工作去。 大四那年正逢一名学长的创业公司有了蓬勃起色,他回学校搞了场活动,并想招些专业成绩过硬的学弟学妹过去。但因为毕竟是创业公司,工资开不高,不过团队期权池还算丰厚,彼时入职,员工号还能挤进前30的数字。对于这份我人生的第一张工作offer,坦白说,我在听完月薪数字后就豪不犹豫地PASS了,甚至连给后面的应聘不成功做个“保底”或“备胎”,我都没有考虑,当场断然拒绝。很多年以后回想,这也许是我离给财富做“乘法”最近的一次。可惜22岁的时候,我连财富的“加法”都还没开始做。那时的人生就是一条单行道,我根本没有试错的时间和机会——我需要的是一份父母认同的、在老家人面前长脸的、不冒险的、确定可落袋薪酬高的、前景稳定有路径可循的,普通金融职业。  于是我和绝大部分身边的同学一样,找工作的时候也是海投银行。而且面试官询问岗位意向时,我统一回答“客户经理”,因为听说我们这种没背景的,可能只能当当柜员,谁要能从“客户经理”当起就该谢天谢地;并且,有人说客户经理挺能赚些钱的。但是面试的结果都不如人意。整个夏天,我极具耐心地关注每一场招聘会,奔波于一场又一场的面试之间,然而迎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挫败,热情逐渐被消磨。当时的我,想的是我是XX大学金融系专业成绩TOP 10毕业的,好歹能入个银行门吧。直到今天,愉记姐姐的一句责问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换位思考”。“我”不是核心,“对方为什么用我”、“我能为公司做什么”才是核心。银行为啥要用我呢?我能为这家银行贡献什么呢?是因为我能带客户、能带存款、还是酒量和性格都好,能谈大客户?还是我手脚麻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愿意做最基层的低薪螺丝钉?又或是我专业能力真能好到足够匹配做中后台的工作?……只有我的能力足以匹配,只有我对公司而言有价值,我才能为自己要到更好的筹码;而同时,这份工作也能提升我,带给我上升空间和物质回报——现在回头想想,这才是择业的关键点吧。记得有一次去中行面试的时候,我表达了想做“客户经理”。未料这位面试官突然接连反问道:“如果第二天有500万的存款指标还没达到,你会怎么办?会找谁求助?”那几问,把我问愣住了。是,我只想着哪个岗位能赚钱,我竟从来没认真想过,我是个内向甚至有点木讷的愣头,我是个大学里什么社团都不敢参加的农村孩子,我在这大城市里没有人脉资源,我真的不晓得去哪里完成500万存款指标……我,我,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做客户经理?其实我那一刻很尴尬,感觉自己像一只被拔了毛的麻雀,很想落荒而逃;但另一个我又告诉自己要保持镇定自如,于是我语无伦次地回答了一些碎片的句子:实在不行的话,从柜员做起也行;我暂时没有办法,不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比如周末的读书会、义工活动之类,积累社会资源……“好的,谢谢。你出去叫下一位进来。”面试官并没有等我把话说完。 这次应聘当然是黄了。但是正当我决定放弃找银行系统的工作之际,命运有时候会开玩笑,我拿到了一家小银行的入取通知。一开始我错觉以为那场面试的面试官也许挺喜欢我身上的朴实,又或者是,他们喜欢专业成绩高的人。但后来去了那家银行,我发现事实其实很简单,就是他们正好很缺人。当时正逢领导交替,业务部门也不稳定,基层薪酬费用考核受到影响,人员流动率一下子高了起来。我进去的第一个月,就一月走三人,然后马上又有三个新兵蛋子补充进来。一开始进银行,虽然我做什么事情都小心翼翼的,尽量表现出自己认真的一面。但这么做,在校园里可能是个好学生,在职场,却并不代表能够胜任自己的岗位。职场很现实。凭硬的,态度好不如业绩好;凭软的,勤恳干活不如领导欢心。相对于其它银行,我们行的狼性文化显得更强烈,几乎所有的客户都是要新人自己去发展的,薪酬考核也基本上都是“唯业绩论”。我的性格弱点此时开始给我颜色看了:客户拖不到几个,每天在行里又都很紧张,不敢正视领导,经常走路都低着头。被领导骂了,我只会像只鹦鹉一样,重复着一句“对不起”。领导叫我,我会像弹簧一样噌地弹起来,然后赶紧整整衣领,赶紧想想最近有没有做错什么事。我越来越沉默,也越来越觉得自己成为被孤立的对象。这二者还相辅相成地恶性循环着。直到有一天中午,下电梯到了一楼,领导和部门其他新同事、甚至包括实习生一起,乐呵呵聊着要出去吃饭,同事们都呼和着要领导请吃某家新开餐厅。而我却跟傻瓜一样不知道要做什么,然后下意识地又按了电梯负一楼,一个人去地下一层的食堂自己吃饭。那天我边在食堂吃饭,边开始反思起了中行面试那次拒掉我的面试官的话:你的性格适合吗?是的,是的,是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自卑却又敏感。从小到大都忽略着自己真正适合什么,只知道自己应该去要些什么,强迫症地一样希望着尽快出人头地。越发地压抑自己,觉得自己不重要,却又反而越发地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是的,是的,是的。那位面试官的问题其实是一声警钟。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拿到一张offer并不是故事的结尾,一切并不必然通向事业前程;恰恰相反,那只是所有挑战的开始。所以,找到自己真正能力和潜力适配的岗位,是很重要的。否则,勉勉强强地挤入自己不适合的工作,结果只是日复一日地为难自己。 当第一份工作败在了自己的社交困难症上,我开始寻思,有什么工作可以不和人打交道呢?我找了两个答案,要不就是天天和机器在一起、要不就是天天和数据在一起。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好歹有了“从银行跳槽出来”的背景,在我看来是我有比较优势地找了一家体量并不大的制造型民营企业,做内审。为此还挨了父母一顿训,说我保不住银行饭碗没出息。另一方面,面试时我的未来上司只问了我几个最简单的财务问题后,似乎对我各方面有没有能力都没更多兴趣了解,但却意味深长地强调了一句话:行,你是我招进来的,以后就跟我。进公司最初的一个月里,我是有些窃喜的,因为同办公室的只有一个性格和我一样闷的出纳,她根本不跟我说话,我似乎真的每天只要对着一堆报表核核数据就可以了。我觉得能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如果薪酬每年涨幅有个20%,也算是在这个城市有个立足之地了。但很快我就又被卡壳了。我交上去的报告,那个把我招进来的老大总是退回让我重审;他还把我派到分公司去做内审,一样的情况,他对报告是有提前的结论的,如果我审出来的结论和他的不一致,就要被打回去。大部分情况下,我的上司其实在要求我审出各种账目问题,比如地方坐支代收总公司款问题等,这些之前从来没人管,而现在我被顶在杠头上做“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个小孩子。更让我这个愣头青慢慢清醒的是,我同办公室的那个出纳从来都不愿意配合我的工作、或者也从不让我插手她的事情,有时候我需要看一些历史账目或资料,她都会从中作梗,故意收走文件说丢失。事出反常必有妖,果然。这份工作最后都没做满一年,我因“浪费公司财物”、“上班时间消极怠工”等“罪名”而被劝退。至于我究竟做错了什么呢,我同办公室的那个出纳“检举”的内容包括,我使用了公司高磅数的A4纸单面打印了文件(公司有两种A4纸,对内规定只能用薄款的纸并且提倡双面打印以节省耗材);以及我上班时间多次语音回复微信上的私事被她听到了……直到丢饭碗的当刻,找我谈话的HR小妹故意露了一句话给我,“全公司都知道出纳是大老板的小姨子”。愣头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的上司那一派人,和大老板那一派人,正在宫斗。而我,从被招聘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是一枚过河卒子、一把被用完了就可以扔掉的刀。很自然的,在最后时刻,我的上司一句话都没有替我讲。丢车保帅、卸磨杀驴,反正作为工具的我,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我的情商,真是感人。工作中那么多早该警觉的事件接连出现,我竟稀里糊涂地直到最后才知道自己的角色。我在“被辞职”后的第一天,突然想起了高中政治书上,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以为工作就是做做事,但那一天起我突然明白了,做人,从来都比做事重要而高级。(备注,离开这家民营企业之后我还有一份工作,但这里就不详细说了。当时因为缺钱得厉害,就加入了一家已在挣扎期的P2P,现在的情形估计你也能猜到了,唉……) 好了,这些就是我过去三年的经历。你们会想对我说些什么,是“哀其不幸”还是“怒其不争”?愉记姐姐听完我的故事后跟我说了很多,里头有四句话,让我触动挺大的,也在“愉见财经”里分享给和我有一样困惑的人吧。第一句话。当我抱怨着我的这三份工作,都是别人错,自己运气差的时候,愉记姐姐说:“先不要告诉我世界欠了你多少,你先告诉我你想为世界(金融行业)做些什么,已经做了多少?”我以前听不进这种话,觉得是空话套话,但现在想想,是有道理的。从面试到择业,我一路其实只在乎自己要的工种和薪酬、有没有立足之地。某种程度上,我其实根本不关心公司要怎么发展,我能为上司和同事们多做些什么,所以“自私”反而让我对人的态度敏感,却对事情迟钝。如果关心我想为行业做什么,那有些莫名其妙的工作也许我根本不会选,也就不会掉“坑”(但我的苦恼又是我实在缺钱,两难啊)。如果我的出发点是“给予”而不是只关注自己,那在银行时我就不会这么敏感脆弱,在民企时也就不会那么迟钝。第二句话。愉记姐姐说,大多数人的痛苦就八个字,“心有不甘,力有不逮”。所以如果想和这个世界和解,要么赶紧发展能力,让自己确有一技之长而不是只会死读书;要么就甘心地去找一个正常稳定的工作并保持努力(坦白说在进P2P前,钱少但正常的工作机会还是有的,但我还是看中了P2P给的薪酬高些,尽管我也意识到他们已经在借新还旧。)第三句话。“入世的修行,是用足自己的长板;出世的修行,是抵补自己的短板。”愉姐进而问我,我的最长板是什么呢?身上有什么对雇主而言的不可替代性呢?上,我的财务或金融业务能力比同事都出众吗?下,我能任劳任怨比同事都靠谱吗?所以其实路都在我脚下。一则,养长板,我要真正有能力去匹配机会,而不是等待世界给我机会,好像没给就是不公平。二则,补短板,既然到了哪里都免不了要和人相处,那我该做的其实不应该只是逃避,而是勇敢地从舒适区跳出来,不求八面玲珑,但至少要刻意训练自己一下,如何放下搅扰在一起的自卑和自尊,把自己的感受变小一点,把对别人的真诚坦荡变多一点。而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我还记得第四句话,“钝感力”比“玻璃心”强大百倍。看完电影《哪吒》,写完这一篇反思文,我突然觉得有动力了。“不认命,就是哪吒的命”,我会再拼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