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韵楚风||张涛:古沛访谱记

 老鄧子 2019-08-13
古沛访谱记
张涛


一、   专访“四大家族”

      说起沛县的四大家族,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它是清末民国沛县阎、赵、封、张四大家族的统称,他们掌控者沛县的民政、财政、教育、经济等主要资源,且互相联姻,形成一个稳固的地方家族势力。端午节的时候,我们专门寻访了四大家族的后人。


阎寨阎氏居首,阎强老师对家族的迁播、传承非常了解,他手上还保存着康熙八年、嘉庆八年、道光时期和民国、1962年、2004年的家谱,体系非常完整。阎氏出自山西太原,堂号初为日月堂,因阎尔梅反清被通缉,为避祸端,次修家谱时改为雾隐堂,2004年续修时复改为日月堂。明初迁沛,居沛鱼交界的老寨北沙河一带,后分两路,一路向东南迁至滨湖地区的沽头、大闸,再向西迁至华岩寺、阎集、阎寨、阎岔楼、阎华山等地。一路向西南迁至杨明集、丰县一带。经过几代人的繁衍,至五世开始有读书人,至八世出现了阎尔梅这样一位著名的遗民。

沛县故里阎古古先生墓

因阎尔梅遭到清政府的抓捕,踏上逃亡之路。为了避免牵连族人,他们曾单独修过家谱,从五世写起。仅他这一支,在清代就出过进士阎圻,诸生阎炅、阎焸、阎陈锡、阎大镛、阎文源、阎凭、阎懿,拔贡阎汉亭等人物。到清末,阎家首先挂出“千顷牌”,成为沛县“四大家族”之首。阎汉亭曾任沛县公署科长,掌管全县金融财政。后做过归德府道尹,江苏省议员、沛县救济院院长。他拥有私人武装,抗战时将武装上交八路军,远走天津,后病逝于徐州。目前,阎尔梅的《阎古古全集》和阎圻的《憩养堂诗集》、《泗山家乘》尚存。

      从阎集出发,我们来到沛县赵氏的发祥地沛城镇赵圈。赵氏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砀山。明末,其中一支迁居沛县北赵庄,堂号琴鹤堂。赵圈村规模很大,有两三千人口。我们找到了一位赵家的后人,赵锡藩是他的堂祖。他指着一块高地说,这就是以前的赵府,富丽堂皇,几进几出的大院,高大巍峨,还有河道环绕,有吊桥,有岗楼,有庄丁看家护院,后来都被拆了。赵锡藩的墓地上以前有高大的石碑,也被砸掉了。在一处小桥边,找到一块石碑,落款是赵锡藩的祖父赵玉理。除了

作者(左)和阎强老师(右)拜访赵圈赵氏后人


这些,再也找不到赵氏兴盛时期的实物了。他说赵氏到沛县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乾隆时期出现了举人、知县赵敬修,家族大。其子赵汝一,其孙赵慎庵,曾孙赵玉理,玄孙赵锡藩,都是在县志上留下名字的人物。特别是赵锡藩,他是清代的拔贡,当过沛县的民政长,后来到山西稷山县做县令,算得上沛县首屈一指的人物。赵锡藩的侄子赵特夫,为国民党少将军衔,36岁英年早逝,张伯英亲书碑文。赵老先生还向我们展示了1995年和近年重修的两种家谱,都是四卷,含艺文一卷。“文革”前后,赵氏家族的荣耀也为他们后来政治上带来了阴影,他四十多岁才落实工作,成立家庭。听到这里,手中的这几卷年谱顿时变得沉重起来。

      出了赵圈,向南不多远,就来到封氏的聚居地关帝庙。遇到一个老者,他说家里有谱,邀我们到他院子里说话。他说,天下无二封,沛县的封黄庄、关帝庙、大封楼都是一个封。因为有哮喘病,他说几句,就要猛吸几口药物。他上楼去找谱,喘得更厉害了。我们在他小院的石榴树下静坐了许久,他才出来,说因为老母亲刚去世不久,谱不知道被谁拿走了。不过他又带我们去参加修谱的一个老人家里,这次终于见到了封家的谱,2011年三修,一册,收入碑文多篇,颇有价值。我问他们可

关帝庙拜访封氏后人

知道封檠,他们说是关帝庙封氏的一位祖先,还带我们去看坟地。坟地已不可见,只能大概指个位置。附近的河沟里见到几个石龛,应该是某个墓地上的老物件。1522年,河北景县封尚义奉旨巡盐,定居于沛县,为封氏始祖,堂号渤海堂。数百年间,封氏人才荟萃,入县志者28人。封汝德、封汝才、封珂、封瑸、封绍为官清廉,多有政声。加上封檠之文学,封自牧、封濬亭之人品,封九姐之义烈,封惠香、封绪香、封绪昕、封树藩之经济政治,终使封氏跻身于四大家族之列。
      离开关帝庙,已经五点半了,我问阎老师,是不是明天再去张洼。阎老师说,乘热打铁,一气跑完。于是我们赶到了张洼。张洼也是一个有规模的集市,位于魏庙镇斗虎店西侧,清代处于铜沛交界处。向村民询问谁是张延绅的后人,大家都说不不知道。直到遇到一个正在轧豆子的老人,他说,张延绅是俺老爷(爷爷)辈,后来他被镇压了,后人也基本上绝了。再问张延绅的爷爷张世琥(字绣珍),他也知道。他说,没有绣珍老爷,就没有张洼。说明来意,他主动带我们去参加过修谱的另一位老人家里。老者八十多岁,耳朵不太好,一个人独居。他以为我
寻访张洼百忍堂张氏

们是来续修家谱的,结果不是,他说那不能看,家谱不能给外人看。好说歹说,终于捧出来,新旧各一种。他一提起张世琥和张延绅,就有说不完的话,为张家林地被毁而愤慨。据他介绍,张氏自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迁沛,因地势低洼,故名张洼。张氏发迹较晚,所以排在“四大家族”之末。直到捻军之乱后,县治草创,张世琥异军突起,做了不少公益事业,受到表彰,家族从此兴旺发达。张氏一门文武兼备,风光占尽,张延绅曾与其弟延康、侄正杰留学日本,民初任沛县公款公产管理处副主任、沛县商务会长等职,是“四大家族”张氏代表人物。其兄弟、子侄,或为官员,或为军官,势力很大。

二、   寻访“文化世家”

  在沛县,除了政治上的“四大家族”外,还有一些“文化家族”。清明节前夕,我们去了古沛朱家、魏家、鸿沟张家这三个比较典型的“文化世家”。我们首先来到鹿楼镇大朱集村,两年前朱氏子孙在村里修建了祠堂,悉遵旧制,青砖灰瓦,院落四合,亲情穆穆,古意森森。朱氏是沛县地区的望族,家谱说来沛起源无考,但从家谱序跋等资料推算,至少在明初就居住在千秋乡了。堂号念祖堂,现改为折槛堂。现在朱氏子孙数万人,主要集中在大沙河两岸的朱寨、栖山、朱王庄、大朱集、小朱集、朱瓦屋及微山滨湖一带。据村里老人介绍明清两代,朱氏名人辈出,明代有中书舍人朱一麟,清代朱衣点、朱尊霖、朱开均祖孙三代为官,家谱里收有还有朝廷给他们的敕封圣旨五十多道。因为有了良好

大朱集朱氏祠堂

的家庭背景,朱家读书人甚多,涌现出朱重光、朱训典、朱锡蕃、朱敬持、朱敬瑞、朱敬诠、朱延恩、朱延祉、朱方曾等诗人学者,且多有诗文传世。强大的文化基因,成就了朱氏的名望。值得注意的是,有清一代沛县地区的拔贡仅10余人,朱氏一门就独占6人。出了宗祠,我们又来到村外的朱氏的老林地,这里散布着明末以来的很多古碑。朱氏家谱曾多次重修,天启二年(1622)初修,1932年八修。谱中有序跋、传记、圣旨、诗文等资料甚多,不可多得。

 随后,我们又来到河口镇崔堤口村。通过原苏州文化局副局长魏嘉瓒先生的介绍,我们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见到了他的弟弟魏嘉瑁。嘉瑁先生今年66岁,原来做过村小的校长,现退休在家。平时以书法自娱,他曾参与过家谱的编修,并做过深入的研究。他为我们展示了《看云草堂集》、《魏氏家谱》、《魏氏源流》、《大名堂前》等图书。魏氏堂


号大名堂,明初奉旨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沛县魏老家,始祖魏稳。清代以来,魏氏名人辈出,为官者有魏志栋、魏天质、魏准等,文人则有魏月香、魏怀琦、魏立柱、魏以旭、魏嘉瓒等,医界有魏以纲、魏以伦等,行谊则有魏天正、魏席珍、魏荣衢等。按照魏老先生的指示,我们又去了魏氏发祥地张寨镇魏老家村,参观了魏氏家祠。祠堂是清代建筑,原为家塾,族内弟子外,还招收族外弟子就读,民国时期成为小学,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家祠东西两廊排放了二十多通古碑,足见魏家之兴盛,其中有光绪十二年重立的迁沛碑,是研究家族迁播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从魏老家不远就到了小张寨,他们是鸿沟张氏。在一个小店里,见到了好几位张氏后人。他们知道张良弼,但却不知道张斗。拿出家谱一看,上面记载的非常清楚,就连张懋斌父子都记载的很清楚。可惜整整九卷家谱里,却独独没有艺文卷。鸿沟大楼位于微山湖西岸,原属沛县,现属于微山。张氏堂号曲江堂,为张九龄后裔。始祖为元将张泉,

寻访曲江堂张氏

由江西迁沛。张泉与其孙张良弼兄弟六人皆善战,军中有语:“不怕金牌张,惟怕七条枪。”明代后期,出现了进士张斗,历任县令郎署,诛奸除恶,政声卓著。张斗之子张道生处鼎革之世,修“乐道庵”,皈依佛门。清代中后期,又出现了张懋斌、张开均、张开疆父子三人,均为硕儒,著作等身。开均尤著,有《摭古卮言》、《帐中集》、《一方居吟稿》、《望益轩文集》、《榆香拾存》等。现张氏子孙数万人,集中分布于微山湖两岸。张谱凡三修,最近的一次是1990年。
三、再访“地方名人”

 今年国庆有八天之多,前几天赶上下雨,我没有回去。雨停了,阎老师打电话,来访谱不?说走就走,连夜带着六岁的女儿回了老家。这一次,我们本来打算访一些湖团谱的,到了龙固吕高群兄处,中午一喝酒,竟然喝到了半下午。老吕说,别走了,我带你们去看白塔寺和普济桥,晚上继续喝酒。结果在苏鲁边界姚桥河上见到了素有“五碑担三拱,一桥压二省”之称、由五方古碑铺成的普济桥。又在鱼台老寨见到了重修白塔寺碑,碑文是沛县王度的手笔。傍晚回来,顾不上吃饭,先去了张双楼寻访沙河张氏的后人。

张贞观是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黄清华老师曾送我一套张氏谱,内容丰富。老吕说在张氏后人手里,还有光绪时的老谱,不可不访。到了双楼,天色已晚,老吕问路,正好就是他认识的张氏后人。堂屋的墙上挂满了书画作品,显示出书香门第的气息。张老先生说,明英宗时,一世祖张德荣自北方迁沛沙河镇,堂号长春堂,现为少卿堂。明末进士张贞观历任益都知县、兵部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礼部都给事中。万历末因直言忤旨除名,天启中追赠太常寺卿。其子张振、张扬,其孙张獬、张豸均有著述。清代中晚期,又涌现出张允杰、张其浦父子及张士举三人,均为贡生,徐沛名士,皆有诗载入《徐州诗征》。老人欲要留饭,我们婉谢,趁着夜色返回了龙固镇。

 次日,我们吃了早饭,告别老吕。上午走访了安国镇訾氏、常氏、李氏、祝氏、辛氏的家谱,文献价值不高。在辛家庄村口,就看到一个碑亭,里面有一通《李景颜先生碑赞》,碑高三米,马建屏撰文、朱广武书丹。从辛家庄向东二里来到二郎庙,找到杨文明老人。老人今年84岁,是“沛北三杰”之一杨克斋先生的小儿子,向他提及杨克斋1962年因替他人修谱而被判刑,老人有些激动,说当时自己小,也不知道父亲

访问杨克斋先生后人

做的这些事,如果知道修家谱都会获刑十年,肯定是不会让他去的。因为没有其他罪证,杨克斋在沛县关押了二年就出狱了。1962年至1963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续修家谱的高潮。所以这个曾读过大学、做过法官、德高望重的老人,自然是修谱的最佳人选。杨氏名人还有杨克斋的父亲杨玉山,也是民初著名的乡绅。杨文明老人还为我们提供了父亲的照片和杨氏家谱。里面果然有很多杨克斋撰写的传记和序跋。

  从杨家出来,已经十二点多,匆匆赶到沛县吃了中饭。然后马不停蹄,驱车到魏庙镇蒋桥村。找到了蒋立峰先生的侄子,看到了近年所修的蒋氏族谱,共四卷,系丰沛铜三地蒋氏的合谱。蒋氏堂号九侯堂,元末明初,由河南迁丰沛。蒋氏人才众多,蒋立峰教授尤为突出,他执教于南师大中文系,曾参加了《汉语大词典》、《英汉词典》编纂工作。

拜访蒋桥蒋氏

曾祖父蒋步蟾,太学生,以德行入县志。祖父蒋希孟,字淑轩,曾在蒋家桥设育才小学,成效显著,荣获三等金色嘉祥奖章。叔父蒋荫亭,曾任沛县教育局局长。蒋氏后人或留学国外,或为工程师,或为医生,对国家贡献颇大。蒋氏谱凡五修,民国前修谱两次,1963年三修,1994年四修,近年五修。值得一提的是,蒋氏家谱中收录了时任沛县视学、清末民初留学日本、归国后献身沛县现代教育事业的李昭轩和民国时期著名诗人张升三写的序跋等文章,使人们得以窥见清末民初沛县的社会与教育现实。

 沛县家谱资源丰富,体例多有创新,上述所访仅是冰山之一角,大量有价值的民间家谱的宝藏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