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汉字:尨

 杏坛归客 2019-08-13

这个“尨”字读作máng,本为象形字。①为甲骨文的形体,像一条尾朝下头朝上的狗,腹下有长毛之状。②是小篆的写法。③为楷书的形体。
 
《说文》:“尨,犬之多毛者。”这就类似于今天的长毛猎犬。《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无感(撼)我帨(shuì)兮,无使尨也吠。”其大意是:不要动我的彩佩巾,别让狗叫惊动人。这种长毛猎犬多有杂毛,所以能引申为“杂色”,如《左传·闵公二年》:“衣之尨服。”“衣”作动词用,穿。也就是说:穿上杂色的衣服。这种猎犬身上的长毛多蓬松而散乱,所以又产生了“尨茸”一词,如《左传·僖公五年》:“狐裘尨茸。”也就是说:狐狸皮的皮衣蓬松柔软。不过这里的“尨”字应读作méng,而不能读为máng。另外,“尨”可以作“庞”的通假字,读作páng,当“高大”讲,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然大物也。”这是说:虎看见了它(驴),原来是个庞然大物呢。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字。从犬,从彡(代表多毛),据犬多毛会意。甲骨文像长毛下垂的犬形;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只是代表长毛的“彡”移到了“犬”的背上;楷书由小篆演变而来,写作“尨”。本义指多毛狗,读作máng。《说文》:“尨,犬之多毛者。《诗·召南·野有死麇》:“无使尨也吠。”毛传:“尨,狗也。”由多毛引申为杂色义或芜杂、散乱义,表示芜杂、散乱义的“尨”读作méng。按照同源字原理,从音域、义域相关的族群看,“莽”、“茫”,“蒙”、“猛”均与“尨”关系密切,可作为理解“尨”字的锁钥。(郭小武 叶青)

——李学勤《字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