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文友发给我一条微信说:“手机的听书软件很多,我下载了喜马拉雅,而且还掏钱成了VIP会员,可畅听更多节目。由此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读书与听书,哪个更有益?” 读书与听书哪个更有益?还真是个不能贸然回答的问题。比如读书,古往今来,读书的方法可谓千千万万,不可尽言。比如听书,古有听说书,听评书;后有听电台小说,今有听手记。 说到这个话题,我一下子想到自己的“听书”经历,那还是很多年前,在广播和收音机里听过评书名家单田芳、田连元的精彩评书段子。近年来手机里的“听书”,我一次也未实践。没有比较,对“读”和“听”的孰优孰劣,我就缺少了发言权。凭我所想,如今手机里的“听书”所获得的,一定是朗读者的照本宣科,其效果跟单田芳、田连元等评书名家的评书也一定不能相比。因为名家评书是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的,于是就绘声绘色、扣人心弦、精彩异常。而手机里的那种“听书”,朗诵者仅不过有个抑扬顿挫的语调而已。 再从生理的角度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读”是通过视神经将所获信息传输到大脑的,“听”是通过听觉神经将所获信息传输到大脑的,这其间的速、缓、強、弱只有生理学家和高名的医生才说得清楚。但我想其间的情况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要看某人习惯于哪种和擅长于哪种,擅长于“看”的人,就“读”书,擅长于“听”的人,就“听”书。一般来说,眼睛比耳朵易于疲劳,所以许多人更愿意“听书”,而不愿意“读书”。给我发微信的这位文友就是一例。他在这条微信中还说道:“我读书一小时,眼睛就胀痛,而听书一小时却觉得轻松愉快。”这样看来,是读是听,一则要看视力听力的強弱,二则要依自己的习惯和擅长酌情选择。 是读是听,还要依书的内容而定。比如那些情节性的作品,就适合于“听”;若是名家名作,其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章节都需反复品味涵咏领悟,那就最好用“读”了。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又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意思很明显——“听到的”不如“看到的”。推而论之:“听书”不如“读书”。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要从“闻”的内容上来加以分析,这里所说的闻,它的内容大多是听人传讲的,那么就一定带着传讲人的立场和观点。那么就可能是偏了、歪了的,甚至是和事实大相径庭的。而如今“听书”所听到的内容却是朗诵者的照本宣科,不可能带上他们的观点,更不可能对内容加以歪曲。因而我们不能把俗语的这种说法,作为重“看”轻“听”的依据。 据说许多大首长,报纸和文件是听秘书唸的,这样做能保护视力,也能让自己更轻松、更舒服。当然也不是全都“听”,有时也自己来“看”的。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到一种启示:“读书”与“听书”要交替进行,这样就让视力和听力轮流运用,轮流休息,读和听的效果就都好了。 总之,“读书”与“听书”没有优劣之分,要依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交替运用恐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古语云:“口诵心惟”,耳听又何尝不需心惟呢?所以“惟”字是关键。由此可知无论“读书”还是“听书”都离不开这个“惟”字,意即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就谈不上效果和收获。因而“读书”和“听书”都必需认真思考。 2019、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