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我爱你文摘 2019-08-13

虽然咱们也不太懂这些高尖端的技术,但是,感觉很强大,希望高校能有更多的科研成果问世,造福于民。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华中科技大学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近期,学校就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1、在超声超分辨成像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7月3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物理学院祝雪丰教授团队题为《基于超振荡波包的声学超透镜》(Ultrasonic super-oscillation wave-packets with an acoustic meta-lens)的研究论文。团队成员基于人工超构材料结构实现了声学超振荡聚焦效应,并在实验上证实了声学超振荡波束的辐射力操控和微结构超分辨声成像。

2、在二维光电子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7月27日,材料学院新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关于二维光电子器件的突破性研究成果:Reconfigurable Two-Dimensional Optoelectronic Devices Enabled by Local Ferroelectric Polarization。材料学院2016级博士生吕亮为论文第一作者,翟天佑教授和诸葛福伟副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研究展示了铁电极化调控方式在优化构建光电子器件方面的特殊优势,而其特有的可重构、非易失特性等也赋予了单个器件多功能化,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光电子器件工艺的微型化和集成化,有望进一步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器件结构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3、在可生物降解聚碳酸酯嵌段共聚改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7月9日,《德国应用化学》(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杂志在线刊发了化学与化工学院解孝林教授研究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氧气调控一锅法合成二氧化碳基嵌段共聚物'(Oxygen Triggered Switchable Polymerization for One-Pot Synthesis of CO2-based Block Copolymers from Monomer Mixtures,Angew. Chem. Int. Ed.2019, DOI: 10.1002/anie.201906140)。

该新型嵌段共聚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发生水解,具有全生物降解特点,有望作为PPC与淀粉、纤维素共混复合的相容剂,实现PPC的高性能化、低成本化加工。

4、在《自然神经科学》发表论文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7月8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学术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 whole-brain map of long-range inputs to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the mouse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的文章,详细描绘了小鼠内侧前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长程输入环路的全脑图谱。

本研究由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骆清铭教授团队完成,博士生孙庆涛和李向宁副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华中科技大学任淼、赵梦婷、钟秋园、罗盘、倪鸿、张小宇、张晨、袁菁、李安安和龚辉等共同参与了本项研究,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罗敏敏研究员和博士生任育齐协助完成了电生理实验。

5、在二倍半萜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近日,药学院张勇慧教授团队在国际化学顶级刊物《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了关于二倍半萜研究的最新成果: Bipolarolides A–G, Ophiobolin-Derived Sesterterpenes Representing Three New Carbon Skeletons fromBipolarissp. TJ403-B1. (Angew. Chem. Int. Ed., doi: 10.1002/anie.201905966)。

该研究极大的丰富了二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的研究内容,体现了天然产物结构多样性、复杂性的化学之美;同时为后续化学合成以及生物合成机制研究提供了有趣的目标分子;也为新型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和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先导化合物。

6、在六方氮化硼储氢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6月2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光电信息学院张道礼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王浩敏研究员课题组合作研究成果:Isolating hydrogen in hexagonal boron nitride bubbles by a plasma treatment。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将等离子体技术与六方氮化硼(h-BN)相结合能够从碳氢化合物中提取出氢气并将其隔离存储在h-BN的层间间隔中,为微纳尺度领域的氢提取及氢存储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案。

7、在国际消化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科研成果

6月25日,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研究团队'成果在消化领域排名第一的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影响因子19.233,RANK=1)上发表,这也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小肠疾病诊断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该文章第一作者为丁震教授、施慧英医师。该研究成果不仅实现了胶囊内镜应用的智能辅助,更将可能极大程度的改变小肠疾病的诊断模式。

8、在《科学·进展》发表论文揭示慢性肾脏病的免疫学新机制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近日,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肾内科徐钢教授、姚颖教授和曾锐副教授团队,在慢性肾脏病和肾纤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美东时间6月26日以'Lymphangiogenesis in kidney and lymph node mediates renal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实现了同济医院以独立作者和独立通讯单位身份在'科学'主要子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突破。

该发现填补了慢性肾脏病获得性免疫调控机制的空白,从而为干预肾病患者纤维化进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治疗靶点。

9、《自然-通讯》发表刘剑峰团队发现GPCR多聚体'翩翩起舞'的规律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6月24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刘剑峰教授团队和法国Pin JP教授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GPCR中一个重要的成员GABAB受体是如何通过自身的改变将外界环境的信号传递至细胞内部,对与GABAB受体相关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10、《自然·通讯》刊发张新亮董建绩团队研究成果

厉害了,华中科技大学10项科研有新突破,虽然看不懂但很厉害

6月2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张新亮教授、董建绩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仇成伟教授、丹麦技术大学丁运鸿博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周林杰教授合作研究成果:现场可编程硅时域隐身'Field-programmable silicon temporal cloak'。董建绩、仇成伟和张新亮为通讯作者。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集成器件实现时域隐身,为实现单片集成时域隐身系统提供了重要思路。

欢 迎 转 发 评 论 吐 槽~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北京文都立场)

免费送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