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月明星稀,夜阑人静,整个城市仿佛都已经睡着了。窗外已经没有了白天的喧闹和噪杂,夜色变得宁静而深沉。我独自坐在窗前,心里又涌起对杨兰春老师的哀思和怀念。杨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些日子以来,杨老师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感觉杨老师好像并没有走,好像昨天他还在给我指导唱腔,纠正我的动作。在这样寂静的夜里,我任由自己的思绪漫无目的地飞舞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01年,河南省豫剧三团复排经典名作《朝阳沟》,由我饰演剧中的银环。得到这个消息时,我最初感觉的压力是比较大的,魏云老师塑造的银环形象已经家喻户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我不知道怎样才能在魏云老师的基础上,把银环的角色赋予新的内涵和特点,让这一人物更加亲切可爱,再创经典之作的辉煌。杨兰春老师对复排《朝阳沟》十分重视,他和魏云老师一起手把手地教我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尤其令我记忆深刻的是,杨老师教导我要深刻体会剧中人物的感情。我认识到,只有深入了解和体会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才能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得体和到位。在表演下山一段时,杨兰春老师教我认真体会银环的心理感受,银环的犹豫、银环的不舍、银环的羞愧和银环的留恋,都要通过演员的演唱和动作表现出来。在台上,杨老师对我要求十分严格,有时一次排练一个动作要重复排练十几次、几十次,直到杨老师满意为止。仅仅下山这段戏,拴保递给银环毛巾,银环接毛巾的手势杨老师教我做了好多遍他才满意,因为他要通过这个手势来表现银环矛盾和复杂的心情。
当年,复排后的《朝阳沟》在北京长安大剧院演出,观众热情空前高涨,专家好评如潮,新版《朝阳沟》获得了成功。杨兰春老师、许欣导演、魏云老师都很高兴,也很欣慰,他们觉得《朝阳沟》后继有人了,要我好好把《朝阳沟》唱下去。我不忘老师嘱托,全身心地投入这部戏的表演当中。在老师帮助下,我一边演出、一边体会、一边学习。2003年,我凭借此剧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5年,中央电视台空中剧院直播在河南省人民会堂演出的《朝阳沟》,杨兰春老师身体已经每况愈下。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老师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演出,他拄着拐杖到现场给演员们说戏,并把第一场到第九场戏重新整理一遍。后来,他又把我们逐个叫到家里,一个又一个地说。常常是给我们讲完戏以后,杨老师自己要躺在床上休息好半天才能缓过来。我们就只有加倍认真地排练,既心疼杨老师,又为杨老师感动。在杨老师看不见我们的时候,忍不住地偷偷地流泪……
杨老师的病情逐渐加重,我们经常到家里或医院去看他。杨老师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清醒的时候,他还不忘他的戏,不忘他的剧本。盛红林去看他时,现场为他演唱《朝阳沟》中栓保的唱段,每次演唱时,杨老师都听得特别认真,只有听戏时眼睛里才会流露出神采和激动,最后唱的人和听的人都是泪流满面。
2009年6月2日21时26分,敬爱的杨兰春老师在郑州病逝,享年89岁。带着对人民群众和戏剧艺术的无限热爱,带着对朝阳沟的深厚感情和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杨老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我们悲痛万分,立即赶去看杨老师。
我在杨老师的遗像前三鞠躬后,动情地唱起杨老师生前专门教过我的《朝阳沟》下山,人也留来地也留。唱着唱着,不禁泣不成声。是啊,人也留来地也留,为什么还是没有留住杨老师呢?
杨老师生前曾经对孩子说过,去世后丧事一切从简。不开追调会,不麻烦领导,不惊动外地的戏迷和朋友。在杨老师逝世第三天,即进行了火葬。好多戏迷朋友不理解,认为杨老师的葬礼过于简单和仓促,其实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都是杨老师特意的嘱咐和要求。
杨老师火葬当天,他生前好多领导和朋友都来为他送行。许欣导演、齐飞编剧,王善朴老师、杨华瑞老师、高洁老师,三团的领导同事还有许多领导、朋友和戏迷都来送行。因为时间仓促,许多杨兰春老师生前的好友都没有来得及看他最后一眼。郭兰英老师闻讯后,马上准备乘飞机过来,可是还是没能赶上。河南、河北还有全国的许多戏迷都还没有来得及为杨老师送行,杨老师就匆匆地走了。
杨老师一生视艺术为生命,以为人民群众写好戏、让人民群众看好戏为最大追求。他是太行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巍巍太行山练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他的一生从来没有停止过战斗和工作。即使到生命垂危之际,他依然笔耕不辍,念念不忘他的观众,念念不忘他的两个“朝阳沟”。根据杨老师的遗嘱,他的骨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撒到河南登封“朝阳沟”,这是他当年创作的地方;另一部分要撒到河北武安“朝阳沟”,那片土地是他出生的地方。
7月13日下午,杨兰春的家乡河北武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大街小巷挂满了悼念杨兰春的黑底白字的横幅:南征北战功不朽,春去秋来名永存;一生刚直无邪,终世清白光明;家乡人痛悼兰春难再得,众乡亲最伤此世不重来;洺河有泪流亲人,两岸同声哭兰春;昔日兰春出生地,今日兰春朝阳沟……灵堂庄严肃穆,灵堂前摆放的鲜花表达了村民对杨兰春无限的哀思。在灵堂左右,悬挂着一副挽联:人也留来地也留,生死不离朝阳沟。这一天,我也来到了武安朝阳沟村,踏上了杨老师的故乡,踏上了养育杨老师的这块热土,再次送别杨老师……
杨老师走后,河南豫剧三团专门召开了杨兰春艺术追思会,深切缅怀杨老师为人民、为戏曲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我们暗自决心要加倍努力,为观众演好戏,沿着杨老师开创的道路,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今,豫剧《朝阳沟》即将再赴国家大剧院演出,为建国60周年献礼。可是,舞台依旧,人却不同,杨老师再不能为我们指导和讲解,我们再也不能听到杨老师的教诲,每每想到此处,禁不住无限感伤,泪眼婆娑!
不,杨老师,我们相信您并没有走。您的《朝阳沟》还在,您的英魂还在,你的精神还在,我们会继承您的遗志,发扬您的精神,我们一定会演好在国家大剧院的《朝阳沟》,以此献给尊敬的杨兰春老师、魏云老师,王基笑老师。我们会把《朝阳沟》继续传唱下去,让这一经典作品永放光芒!
杨老师,相信天国因为有您的戏曲,也会格外增添几分美丽。愿您一路走好……

杨兰春老师

我和盛红林在杨兰春老师追思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