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析!古代瓷器史上昙花一现的瓷器艺术——唐代花瓷工艺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08-13

故宫博物院的唐黑釉蓝斑拍鼓,早年就被定为国宝,可见其受重视程度。此鼓长近60厘米,鼓身起弦纹七道,中间细两头粗,粗细比例悬殊,黑色器身不严谨、不规则的装饰有状如巴掌大的色斑,明亮抢眼,异域风采明确。

黑釉蓝斑罐唐

黑釉蓝斑拍鼓唐

拍鼓亦称腰鼓,宋人陈旸《乐书》说:“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纤腹。”宋代以后腰鼓流行,演奏时站立而双手拍击,因置于腰部,故称腰鼓;但唐以前腰鼓并不全是置于腰部边拍边舞,而是有一类跪或坐于席上,置鼓于腿上,亦双手拍击;再早至北朝时期,拍鼓则置于长案之上演奏;这些演奏的形象在敦煌壁画及云冈石窟上多有体现,这就可解释为何唐代陶瓷制作的拍鼓不适宜站立演奏的原因。

黑釉蓝斑执壶唐

陶瓷腰鼓分量较重,不适宜背负,尤其站立演奏时姿受限,会变得不灵活;另外,陶瓷腰鼓易碎,快速演奏时难免磕碰破损,以此推想,唐陶瓷腰鼓应当置于某稳定处演奏,而不会悬挂于腰部演奏唐南卓《羯鼓录》指出腰鼓“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

黄釉绿斑席纹执壶唐

故宫博物院曾对河南鲁山窑考察,获拍鼓残片若干,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客观准确。实际上除鲁山窑外,北方许多窑口亦烧过花瓷拍鼓在唐代,花瓷是对色斑瓷的统称,流行很广。不仅拍鼓为花瓷,其它各类经典造型都有花瓷作品。

黄釉月白斑双系罐唐

故宫博物院所藏青褐釉蓝斑罐,此造型俗称万年罐,白釉作品为多;黑釉蓝斑翻口罐;黑釉蓝斑双系罐;黑釉蓝斑执壶;这类深色为底的色斑作品是花瓷的主力军,其艺术效果强烈,视觉醒,尤其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异域风情扑面而来可以推测花瓷—即色斑作品受西域文化传入启发来。拍鼓本不是汉民族的传统乐器,汉民族的情感宣泄大会载歌载舞。

青釉褐斑四系壶东晋

《通典》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正如漆桶。漆器用久会成自然斑纹,侧观多有大块色斑。唐代瓷拍鼓的装饰风是否受漆器影响也未可知,但乐器的总体形势是以漆器主,胡琴、琵琶均可佐证。

月白釉褐斑大罐唐

唐代花瓷的出现在后世看来似很偶然,但对唐人可能并非这样。西域刮来的风浸染着东方的汉人,最会学习的汉人在自己的领地将西域风气落地,逐渐演变成自己乐意接受的文化。唐代花瓷应该说是极好的一例。

在这样的局面下,花瓷开始变化,有月白为底色,褐斑为装饰的大罐;有黄釉为底色,月白为斑的双系罐;唐花瓷开创的色斑新作品,不过是提示了中国陶瓷工匠另一类装饰风格,非色非彩,色中有色。

可惜,唐代陶瓷的这类大气磅礴的装饰风格并未传递给宋代,花瓷这一乐章在晚唐戛然而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