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披星戴月,表里山河(四)

 七月撒丫子 2019-08-13

18年10月4日,稷山青龙寺、马村砖雕墓、南阳法王庙

慎终怀远,视死如生,中国人对待丧葬历来慎重。得益于古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可胜数的古代艺术品得以通过往生者的墓室躲过人世纷争、穿越千年的光阴最终展现在我们面前,幸甚至哉!

上世纪70年代,文物部门在稷山马村陆续发掘清理了9座砖雕墓,编号马村M1-M9,9座中的6座通过在地下相互打通、设置地下走廊的方式形成了一条参观线路。

墓中埋葬着段氏一族的四代人,时代从宋末延续至金初。段氏一族为药膳世家,这为其营建此般富丽堂皇的墓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顺着入口台阶下行,步入幽冥世界。

穿过极窄小的墓穴券门,顿时置身于一座微缩的四合院之中,四面屋宇相接,南北两壁各有一座门楼突出,形成凸字形平面。北壁门楼两柱之间设版门一合。在满室青灰色基调的仿木砖雕中,这合朱红色的大门十分显眼,一名梳着高高发髻的女子半启门扇,似乎在引导游人步入门后的世界,抑或是受到我们这些唐突闯入者的搅扰而欲一探究竟。

马村M1号墓北壁
马村M1号墓,妇人启门

正对北侧的门扇,一座舞亭从南面墙壁上突出,朱红色的山花悬鱼似在与门扇形成某种呼应。

马村M1号墓南壁,舞楼东侧墓道顶端嵌无字碑一座,图中左下即为我们进入墓室的通道

四面墙壁都是极忠实木构原物的砖雕,横栱、斜栱、耍头、昂首、椽子、梁枋、立柱无一不全,甚至柱间的门扇也镌刻的细致入微,作为宋金时期的遗构,实在是研究当时木构民居建筑的极好材料。宋金时期的地上木构建筑虽仍有少量遗存,但几乎清一色全为宗教建筑,民居则早已荡然无存,此处珍贵不言而喻。

马村M1号墓西南角

钻出M1墓门,进入M5,结构与M1大致相同。

马村M5北壁

M2号墓则是以浮雕的形式在柱与柱之间表现一些富有生活趣味的场景。

马村M2号墓北壁,墓主人夫妇开芳宴
马村M2号墓南壁,两雀替相交形成壸门,门尖下垂卷云头
马村M2号墓

此处遍布彩绘的墓室十分惊艳,完整保留了当时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木构建筑所配套的彩绘系统,仿木结构的斗和栱分别用不同色调的彩绘区分,柱间阑额下可见带有早期木构建筑特征的七朱八白彩绘,在佛光寺东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尚有遗存。

墙上所绘为墓主人夫妇宴饮

建筑栱眼壁绘有植物图案,格子门扇上以浅浮雕的方式刻出花鸟形象,再施以彩绘。

墓室尽头的妇人启门,此处是用彩绘的形式来表现。

刚刚进入M8号墓,就与端坐在门楼勾栏后的墓主人夫妇穿越八百年的凝视相遇。

马村M8号墓北壁

正对北壁墓主人所在的门楼,南侧的墓道之上抬起一座舞楼,显然,这才是墓主人夫妇真正凝望的对象。只是自马村砖雕墓发掘以来的四十年中,来来往往的游人又何尝不似这舞楼中的演员,来去匆匆。

马村M8北壁
马村M8杂剧演出

此次探访的全部五座墓室结构主要由五部分组成,自下而上依次为:基座、柱额、屋檐、墓顶。基座与柱础之间往往设置各式勾栏,柱则均为抹脚方柱。M1、M2、M5、M8四墓均于普拍枋下施雀替,每间相交,借由雀替形成壸门状的开间,雀替面饰卷草与缠枝花纹。

在清凉的墓室徘徊许久,终于返回烈日高照的地面。不远处就是青龙寺高高的台阶。稷山青龙寺,现存建筑主要为元明时期遗物,寺院中轴线上现存山门、腰殿、后大殿及东西朵殿,山门应属于较晚期建筑遗存,其它则为元代遗构。寺院规模不大,腰殿、后大殿不过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顶建筑。

青龙寺腰殿

踏入青龙寺山门之后,面前的第一座建筑就是立佛殿,即腰殿,外观看起来不过是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悬山顶小建筑,四面密不透风,当心间开小门一合,绕到北面入口进入青龙寺,方才了解其中玄机。

青龙寺真正的精彩之处在于建筑内的满铺壁画。青龙寺壁画与前述广胜上寺壁画以及下文中的永乐宫壁画在地理位置上、时代上都很接近,在题材和绘画风格上也颇具勾连。广胜上寺壁画早已远渡重洋,青龙寺却幸运的在原址保存了这满墙壁画。对于中国古代宗教建筑而言,建筑本身的结构部分与建筑内部的塑像、壁画共同构成了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在建筑兴建之时,这三者往往是被同时考量在内的,因而可能只有在壁画、雕塑等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存在于它们原生的空间之内时,古代工匠的设计意图才能够被最完整的展现出来,这些艺术品才能被最好的欣赏。遗憾的是,古代建筑能够保存下来已是不易,对于雕塑、壁画,哪怕二者仅存其一,也是难上加难,至于三者皆能遗存至今者,更是屈指可数。

青龙寺腰殿壁画

殿内四壁上,一场热闹非凡的水陆法会正在进行中。

青龙寺腰殿壁画:水陆道场

寺内游客稀少,可以安静地观看每一处壁画。

青龙寺腰殿壁画:水陆道场
青龙寺腰殿壁画:水陆道场
青龙寺腰殿壁画:水陆道场
青龙寺腰殿壁画:水陆道场

来到青龙寺最后一进的后大殿。

青龙寺后大殿及东西朵殿,大殿前铜香炉为雍正年间铸造

段氏墓地带来的视觉震撼及其凄清幽静的氛围依然在脑海中萦绕不散,直到迈入青龙寺后大殿中,东西两壁的巨幅说法图将我们带往另一时空,这座三开间的小殿仿佛包裹着另一重世界,殿外的人间烟火此刻再度消弭,一切都停滞不前,只有这两壁神佛,沐浴在永恒的时光中。

青龙寺后大殿西壁壁画,梵摩越剃度
青龙寺后大殿西壁壁画,供养菩萨
青龙寺后大殿西壁壁画:弥勒说法图
青龙寺后大殿西壁壁画:弥勒说法图
青龙寺后大殿东壁壁画:释迦摩尼说法图

结束了青龙寺的游览,再度踏上行程。附近都是村庄,拦不到出租车,我们便拖着行李箱,一路向东步行,来到南阳村。凭借手机导航和询问村民,终于看见了法王庙配殿挑出在围墙之外的飞檐。

南阳法王庙配殿

山门紧锁,只好先绕行一周观察,隔着院墙,看见舞亭极丰富的屋顶,不由得赞叹不绝。

南阳法王庙舞亭

法王庙南北两侧的配殿斗栱硕大,尤其是北配殿,看似元代遗构。一圈看下来,我们更觉得急不可耐,无论如何也想进入院内细细观赏一番。询问山门下乘凉的村民,辗转找到了文保员电话,几经周折,终于得偿所愿,进入庙内,心情格外激动。

南阳法王庙南配殿

一入院内,我们的注意力立刻被山门之后的第一进建筑——舞亭深深吸引。 舞亭建于明代,平面近似方形,亭内无柱,里转斗栱层层出挑,与四面梁栿相交,接着延续至屋顶,汇聚于一点,形成十分丰富的藻井,藻井四角使用抹角栿,由每面两朵靠近建筑角部的铺作里转第一跳斜华栱承托。

舞亭藻井大量使用没有结构作用的云栱,显是为了装饰,这也是明代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南阳法王庙舞亭

舞亭的屋顶部分也十分丰富,在重檐歇山式的基础上四出山花,构成十字脊,屋顶正面设置山花是山西地区许多现存古代戏场建筑的共同特征,也时不时让我想起段氏墓室中山花向前的舞亭与舞楼,在这里,我们幸而还能看到与砖雕墓中仿木建筑有关联的地面实例。

舞亭主体部分三面实墙,一面开敞,墙面上清晰可见上世纪五十年代留下的打油诗和简笔画。

南阳法王庙舞亭

现今的舞亭东、南、北三面环绕一圈腰檐,西面更有一处突出在里面之外的披檐,从形制上看,至少西面的披檐当是清代改动添加。

南阳法王庙舞亭
南阳法王庙舞亭西面披檐结构
南阳法王庙舞亭内部结构
南阳法王庙舞亭内部结构

法王庙南北侧的两座小配殿也十分有趣,只是我们太过沉浸于舞亭,未曾拜托管理员打开大门,无缘得见内部结构,也算稍有遗憾吧。

南阳法王庙北配殿
南阳法王庙南配殿

最后一进的大殿,前部披檐下当心间使用了两颗蟠龙石柱,柱上普拍枋、阑额一应俱全,形成标准的T字形截面。

最后一进大殿

殿内原来的塑像也是早已不存,只有一屋丑陋不堪的当代作品。

最后一进大殿室内

村里的孩子借此机会进入庙内嬉戏。

法王庙戏台东面,墙上还残存有斑驳的壁画。

参观完毕,管理员锁上山门,我们再度迎来一天的终结。从高耸天际的新绛龙兴寺塔,到下及幽冥的段氏墓地,从逝者的居所到神明的殿堂,终于,在这座小小的法王庙,我们又回到了纷纷扰扰的人间。法王庙山门是村子里一处公共节点,成年人在这里聊天,儿童在这里嬉闹,庙里曾经供奉的则是民间信仰的神灵。只是,宛如这常年紧闭的山门,法王庙曾经的使命已经结束,门前的文保碑宣示着它作为文化遗产的新身份;像中国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我们在南阳村所见也多为老弱妇孺,法王庙所处的空间固然还是它初生之时的空间,往昔支撑它发挥功能的乡土社会却早已消散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庙里的舞亭,恐怕也很久没有听见管弦丝竹之声了吧。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南阳法王庙山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