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金色年华554 2019-08-13

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以史料为基础,用通俗语言、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姑且起名《宋史笔谈:北宋王朝盛世梦》。此为第111篇。


北宋东路大军一后撤,契丹反攻的时机就成熟了。

岐沟关大败

五月初三,天降大雨。

曹彬让卢斌率领从涿州城中出来的老幼先撤,大军掩护在后。

打战最怕士气低落。现在宋军来回折腾了一个月,仓促疲敝后撤,哪还有阵型?

而契丹这边,斗志昂扬,终于可以乘宋军溃乱,主动出击了。契丹的骑兵一路直追,到达岐沟关北。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宋军的疲敝步兵,原来前进时很慢,现在面对暴风骤雨般的骑兵队伍的冲击,只能争先恐后的退却、逃离,正如一片落叶被秋风吹起,无法自主决定方向

根本无法抵挡,什么粮车、辎重都被拿来当作壁垒,可这能管什么用?

曹彬由此兵败如山倒。将士们四散溃退,人喊马嘶,曹彬与米信仅凭身边的几人几骑冲出重围。

而后,他们再集齐剩余军队,准备乘着夜色,渡过据马河,然后宿营于易水之南。

耶律休哥不让他们休息。他率领轻骑奋起直追,疯狂扫荡。苍茫夜色下,据马河边,铁蹄声声,寒光闪闪,惨叫连连。

宋军将士或溺死、或自相践踏,伤亡不可计数。刘保勋这原本准备接收幽州的,也就此丧命。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亏得李继宣殿后力战,暂时阻挡了耶律休哥部队的汹汹来势。

曹彬、米信率领数万残兵败将继续往易州逃去。逃到沙河(即易水,后汇入据马河),逃不动了,开始埋锅造饭。

他们忘记了耶律休哥在高粱河因何一战成名。正如当年追赵光义一样,这次,耶律休哥还是紧追不舍。他循着炊烟,率领骑兵,来到了沙河。

见耶律休哥如此阴魂不散,曹彬肯定想起了当年赵光义的逃离,立刻崩溃了。

接下来,完全是重复刚才据马河的逃命结局。半数宋军就此阵亡,沙河为之断流!

剩下这些活命的,没敢再休息,一路逃回宋朝境内的高阳关。路上又被契丹追着打,丢盔弃甲,死者数万。

运气好的,在据马河、沙河没跟着主帅逃的,自行躲到了易州,留下了一点点残余力量。而后方负责运粮的数万挑夫就躲入了岐沟关空城中。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总之一句话,据马河、沙河的大溃败中,宋军死伤大部,剩下的各自逃命。像崔彦进、米信就不听曹彬的调动,自己率领一部不知逃哪去了。唯独李继隆能够约束部属整齐撤到定州,而后再收留败兵。

这场岐沟关之败,更甚几年前的高粱河之败。二十万大军,大部阵亡,北伐主力及全国精锐消耗殆尽,二次北伐的失败就此注定!

而对契丹来说,岐沟关之战,无异于一场献礼,因为五月初五就是萧太后的生日。

她的战略意图完全实现了。东路大军已被击破,耶律休哥将宋军尸体层层堆积,大肆展览。

热闹庆祝一番后,耶律休哥请兵乘胜追杀,以黄河为界。

萧太后不愧为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盛夏行军,实乃犯忌,况且此次完全是被动迎战,山后诸州仍待收复,没有周全准备的仓促行军,胜算不大。

所以,契丹随后就班师回幽州,论功行赏、大肆庆祝。耶律休哥因岐沟关之战再次立下不世功勋,被封为宋国王。

萧太后命耶律休哥继续打扫战场,并派兵增援中西路,转向山后用兵,收复失地,并下令准备粮草、武器,待秋高马肥之际再行南征。

五月初九,赵光义得到了岐沟关大败的消息。

消息是从易州归来的王继恩传回来的。如果大家没忘记的话,应该知道,他就是赵匡胤驾崩那晚出去传信赵光义的那个人。这次,又是他,飞马入朝过来传信。两次传信,都预示着国家社稷的大变。

赵光义没想到二次北伐居然又会失败,更没想到居然会败得如此之惨。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心中骇然之际,他赶紧做出下一步部署。

他下令,曹彬、崔彦进、米信入朝,田重进率全军驻定州,潘美还代州。

中路的田重进基本是不战而退,行列整齐地撤得很快

耶律斜轸见田重进后撤,机会难得,不待援军到来即率领十万大军展开攻击。

五月十五日,他率军进攻蔚州,在蔚州东北的定安西(今蔚县东)遇到宋将贺怀浦。

别看贺怀浦北伐前叫嚣得厉害,现在一战而逃,被契丹追至五台山,斩首数万级。

次日,耶律斜轸再围攻蔚州,并进行招降。

此时,潘美正好行军至此。他原本是准备率军东进与田重进会师然后围攻幽州的,没想到局势变化太快,只好临时改变目标,与贺怀浦合兵来救蔚州。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城中守军见到救兵,也准备开城出击。结果,潘美、贺怀浦的部队被耶律斜轸的伏兵突袭,城中守军也被契丹军击破。

耶律斜轸率兵一直追到飞狐,斩首一万,并乘胜收复蔚州。

随后耶律斜轸派兵乘胜攻下灵丘、飞狐。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中路宋军所占地盘,就此全部失去。

班师疏

曹彬等人还没归来,朝廷已是一片凄风苦雨。

国家遭此大难,基本把赵匡胤打下的部队基础毁于一旦,把建国二十多年的财政基础挥霍一空,把赵光义和所有军队将领的面子丢了个尽。

当此国难之际,谁能力挽狂澜?下一步何去何从?

挺身而出的是赵普。身在邓州的赵普,是从朝廷下派的筹粮差使口中才得到北伐消息的;五月初,他又是从溃逃的士兵口中得知兵败消息。

他推断,败局已定;他深知,赵光义处境艰难。

宋史笔谈111:雍熙北伐后半段,东路军大败岐沟关

他责无旁贷,他义不容辞。在赵光义尚未发出撤兵诏令时,他向赵光义递交《班师疏》

《班师疏》言辞恳切,包含深情,富含谋略。大意是,马上秋季了,行军不利,建议班师;北伐准备不足、时机不对、偏听偏信,建议惩罚小人;要安定内部、孤立契丹,择机再举。

赵普的再造之恩不是第一次了。

赵光义终于有台阶下了,他可以超脱于战局之外,明确军队将领的责任,从而稳定政局。

他在答复赵普的手诏中说,我本来都部署好了的,结果将帅不遵照执行,尤其是曹彬率二十万大军出征,急于求成,后来又往回撤,来回劳苦,导致兵败,所以责任都在他们啊。

虽然责任推卸了,但是赵光义心底是明白怎么回事的。当初出征,自己只与枢密院商议,中书完全被隔离。现在看来,这是不对的。

赵光义私下里对枢密院的王显、张齐贤、王沔说,你们看着吧,今后我还会不会这样办事了!

赵光义都这样诚心悔过了,枢密院这班人更加无地自容,万般愧疚。因为,这是自己人在谈话,不涉及中书李昉这些外人,用不着掩饰什么,咱们得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就必须要防止契丹入侵。事到如今,还得依靠老将。

赵光义命张永德知沧州,宋延渥知霸州,刘光义知雄州。

这三人的资历够老,曾经的地位也高,赋闲这么久再起用,就指望这些老将们装点门面、稳定士气、把守边关了。

责任既然分清了,接下来就看怎么处罚了。

五月十八日,知制诰、知大名府赵昌言上书,请斩败军将曹彬等。

赵昌言与胡旦一样,都因那年科举而闻名,而且他父亲还是赵光义府邸旧人、舅舅是石熙载,全家都与赵光义渊源深厚。

这次上书极为及时,深得圣心。赵光义大加赞赏,败军之将可以先不处罚,先把懂事的赵昌言提拔为御史中丞再说。

第二天,曹彬等人归来请罪。

审吧,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赵光义令翰林学士贾黄中、右谏议大夫雷德骧等人认真审问。


多谢欣赏。读完此篇,如仍感兴趣,敬请关注本号,后续连载更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