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对于经历过书信时代的人来说,邮票似乎有某种特别的时代象征意义。它既承载着人间的思念,又传递着家国的文化,还代表着“从前慢”的悠悠岁月。 △从1980年至1991年,中国逐年发行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邮票。这十二年内发行的生肖邮票是我国第一轮生肖邮票。 生肖邮票应该是许多集邮爱好者不容错过的邮票类型。小编的爷爷当年在极不发达的八线小城,竟然也将这套邮票集齐,那种热忱和执着的精神现在我们能有什么爱好能与之PK呢? 红网论坛不乏对集邮感兴趣的网友,百炼成渣就是其中的一位。最近刚好有机会在本坛吐露了这些年集邮的一些感受。(以下,Enjoy) ▼ 少年时代喜欢集邮,方法是到处找信,把好看的邮票小心弄下来,放在自己制作的简易集邮册里,这样收集了一大本。后来慢慢地接触了一些集邮爱好者,发现他们都是成套成版地买新邮票,看看他们漂亮的集邮册和邮票,看着他们嘲讽的脸,摸摸自己的口袋,感到无地自容,于是放弃了。上世纪90年代初集邮热开始来临,家母认为是个投资的大好机会,宣布加入集邮大军之中,我把珍藏的邮票交给了她,不再关注,只知道家母拿着我的邮票到邮票交易场所,同样被人嘲笑了一顿。 家母去世后留下了大量邮票,有几十本年册邮册,大量版票邮折之类,初步估算,光买这些起码好几万,一些包装上邮票销售部门还印着“保值”“增值”“留给子孙的财富”之类的字样。最近家中增加不少物品,实在没地方放,决定把这些邮票处理了,于是找了个懂行的朋友来看,朋友估价五千,这是看朋友的面子,别人最多三千。到网上查查,回收价格基本差不多,现在的邮市惨兮兮,不少刚发行的邮票,一进入市场立刻跌破面值,邮票正处于被彻底淘汰的边缘,甚至各地钱币邮票市场,都难以找到收购邮票的商贩了。 不过我发现家母依然很保留着当年我给她的那本邮票,只是换了个集邮册,我对朋友说,这本不能卖给你,朋友大笑,那些没有用过的邮票都只能卖几毛钱一套,还不一定卖得出,你这些从信封上撕下来的烂邮票,贴钱给我都不要。我不再说话,坐在一边慢慢地翻阅着这本集邮册,不久不禁眼眶潮湿,我发现甚至可以说出大多数邮票的来历,当年获得一张自己没有的邮票是何等的艰辛,当终于配齐一套又是何等的喜悦,还有好几张邮票是我用心爱的小人书和玩具换来的。当这一幕幕都出现在眼前时,恍然明白,当年被嘲笑的我,才是真正的集邮爱好者。 ——百炼成渣 文 现在回头想想,集邮爱好者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弱势群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可唯独集邮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倒退,集邮爱好者的四散奔逃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邮票的最大价值是它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即使还存在着其它价值,也是使用价值所派生出来的,一个东西能够被大家广泛接受或者认可,不是靠去上什么课就能培育出来的,而是要靠它实实在在的价值作为最大支撑的,其它的都是虚无飘渺的。 最近又有人发表高论,希望富翁能够加入到集邮队伍中来,以此来提升集邮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些措施或者办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那都是在做表面文章,比如说让富翁买上几部邮集去参加国际或者世界邮展,抱个金奖回来侃侃而谈,说自己为此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岂不美哉!集邮事业已经到了靠几个富翁或者金银奖来撑门面的地步,这乃是集邮的最大悲哀之处。 由于邮票的真实成本非常低,从表面上来看,中国邮政无论以怎样的价格向市场抛售邮票都是赢家,集邮爱好者永远是输家,可实际上最大的输家却是中国邮政,因为其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枚小小的邮票,曾连接起寄信人和收信人的情感,连接起两端的思绪,也包含着浓浓的文化因子。在新的时代,用书信传递音讯的方式已不再多见,信封两头的思念已经被各种即时通讯工具填补,需要装进信封的幻想和祝愿都可以在瞬间完成。但邮票这一方小小的纸张里,它过去盛得下思念和祝愿,今天依然凝结着文化,继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时代的深情。 |
|
来自: kanglanlan > 《邮票、钱帀、火花、烟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