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日报》 2019-08-10 一段触景生情的难忘经历,引发了一部人物志的编著诞生。2009年春,刚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学习的高红勤,遭遇了实习时的带教老师、太仓首位副主任中医师赵振民老先生的不幸离世。老先生望闻问切、出诊巡医的场景时常浮现于眼前,高红勤萌生了记录太仓中医的念头。于是在太仓卫生部门的鼎力支持下,高红勤和她的团队历时8年,广泛搜集,核实调研,终于整理出太仓自元代以来1000多位中医中药人物名录。 据考证,太仓元代已有医家记载。元末明初的王履,不但医术超群,且是著名画家,著有《医经溯洄集》《百病钩玄》《医韵统》等医术典籍数种。早在200多年前,王履明确提出温病学,并成为吴中十大名医之一。太仓沙溪的郁震,于明永乐年间,以医名被征召入京师,随偏师三下西域,沟通了与西域诸国的文化、医药交流。清代王子接著《绛雪园古方选注》,《四库全书》称他阐明古方之用,发挥各科之方,饶有新意。自元代至清,太仓有名有姓可记载的中医人物达数百位。 一代代名医,为太仓老百姓祛除病痛而费尽心思。如太仓王秀伍胥庙的方氏外科,相传九代不衰,历时200余年,弟子遍及上海、苏州、常熟、昆山等地。方氏擅治痈疽疔疖等外科病症,远近就诊,日夜盈门,据相传当年来就诊的船只压了河面一大片。该医派传承的谭氏一支,谭氏中医外科成为苏州市非遗项目,也是太仓首个入选苏州市非遗医药类项目。太仓还有沿江的傅氏内科、城厢的盛氏世医、直塘的凌氏针灸、浮桥的蒋氏妇科等,这些行走于娄东大地上的中医名医,用自己的独门医术,为老百姓根除病患,造福苍生。 新中国成立后,太仓中医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太仓中医事业迎来了春天。医脉深厚的太仓走出了一批在全国中医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杰出人物。如有湖北中医学院首任院长陆真翘、温病大家杨进、中医血液病创始人吴翰香、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杨兆民等,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为太仓续写了中医事业的辉煌。今年是太仓中医医院建院40周年,太仓新一代中医以学历教育、师承教育、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青年沙龙为载体,发挥中医优势,老中青结合,中西医并重,共同守护太仓百姓健康。 堪称太仓中医药人物“家底”的《太仓中医人物志》,除了收录元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篇、后篇)中医药人物外,还附录与太仓中医有关的篇目,如“太仓世医”“远航的中医——郑和下西洋与中医”“明清时期太医院中的太仓医家”“娄东医籍”“太仓老字号中药店”“亦谈王世贞与李时珍《本草纲目》”等,亦是太仓中医药文献的重要资料。 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600多年前,历史选择了太仓刘家港。然而,郑和船队的成功遍访,与随团远航的中医先驱密不可分。正因为船队中有180多名医官医士配备,为船队成功下西洋提供了医疗保障。陈以诚、陈弓、匡愚、陈常、吴仲德、彭正等可查考的随船医人彪炳史册。 《亦谈王世贞与李时珍<本草纲目>》是高红勤的论文。《本草纲目》举世闻名,而你是否知道,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太仓王世贞有关?2013年10月,高红勤来到湖北蕲春的李时珍纪念馆,馆长及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高红勤,如果没有太仓王世贞为《本草纲目》作序,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本草纲目》。当年,李时珍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却遭出版商拒绝。李时珍想到了当时文坛极负盛名的“后七子”领袖王世贞,于万历八年(1580年)九月自南京顺江而下,来到太仓弇山园,拜会王世贞,向王表示“愿乞一言,以托不朽”。王世贞认真阅读了190余万字的《本草纲目》并仔细推敲指出不足,10年后完成一序,此事在文坛传为佳话。 于是,被达尔文赞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终于雕刻完成,正式刊印。 娄东中医药文化是娄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仓中医人物志》的出版是一个新的起点。去年以来,“高红勤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寻访名老中医,抢救散失档案,已将太仓已故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作为下一阶段重要工作之一,他们将为进一步丰富太仓中医药宝库而殚精竭虑。 □宋祖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