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往往有人将不善于随大流、见风使舵的人称之为“傻子”,将沉迷于一件事乃至于废寝忘食的人称之为“疯子”。无论是华为,还是亚马逊,其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任正非和贝索斯有超凡能力,而恰恰在于他们都有执着、坚持、苦干的“傻劲”和“疯劲”。科研工作单调、枯燥,有时更像是一场孤独的长跑,因此更需要这样的“傻子”和“疯子”! 科研需要“傻子” 就像任正非所说:“华为最大的长项就是傻,从上到下都是大傻瓜,好不好都使劲干。”这种“傻”,就体现在其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上。的确,做科研需要一种“傻气”,需要用近乎偏执的坚持,专注事业,保持定力;需要有纯粹的简单和足够的耐心,不被外部缤纷的世界所干扰,不被各种风潮和时髦所左右,埋头钻研,甘受寂寞,不计得失,痛并快乐着。 科研需要“疯子” 时代楷模、杰出科学家黄大年曾说:“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所谓“不疯不成魔”,做科研需要一股“疯劲”,需要用几近疯狂的热爱献身创新,任由自己的思维在创新的天空中翱翔,在浩瀚的海洋里遨游,忠于科学,不畏权威,勇于挑战,敢于颠覆。 其实,这样的“傻”和“疯”体现的是一种境界,人人都能够达到,但需要勤修苦练。 01 首先,它源于职业定力。源于自己对科研事业的热爱,源于去除功利、妄想,让心凝聚于职业追求而不散乱的禅定功力。这需要科研人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里,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诱,不为难所屈。既有勇于开拓、另辟蹊径的霸气,也有不畏失败、从头开始的勇气。 02 其次,它重在专注。专注力是成功者必备的能力之一,也是科研人员最稀缺的心理资源。只有当你全然沉浸于一种浑然忘我的巅峰状态,即进入这种近乎于“傻”与“疯”的状态,真正地“钻”进去,才能体验到每一个创新瞬间带来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和成就的获得。 03 再次,它需要一个安静的外部环境。科研的每一点进展和突破都来之不易,需要理解,更需要包容,积极打造 “三少一无”(少非科研业务、少不当竞争、少趋利性评价、无后顾之忧)的宽松宜研的创新环境,是给科研人员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礼物。 “傻”和“疯”有时就是最大的聪明,选择一项事业不为功利所左右,才是聪明人在职业中寻求幸福的明智之举。曾国藩说:“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其中道理莫过于此。 所以,我常说,要看一个单位的科研工作做得怎么样,就看看晚上它的实验室是否常常灯火通明。实验室里通明的灯火下有多少执着的“傻子”和“疯子”,科研院所的未来就会有多少灿烂星光! 欢迎留言和我们交流讨论本期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