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学堂的师资录用标准,学堂对于教师的要求

 tylzgl 2019-08-13

题记:今日学堂对老师的要求,就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不是把学堂当做一个工作的地方,而是通过教学这个平台来提高自己智慧和能力的地方。学堂的老师如果不能不断进步,提高自己的教育境界,停滞不前,几年后就会被请出去。今天认为合格的老师,可能过两年就会变得不合格。这种事情在办学初期已经发生过,现在和将来还在继续发生。

那么今日学堂到底对师资有什么“特别要求”呢?文是清一山长在2010年1月发的博文,也是今日学堂办学初期的录用老师标准,希望能够给想做新教育老师一些参考。

 今日学堂的师资录用标准   我们对于“教师”的要求
 
由于今日学堂在很缺师资的情况下,在很多人要求我们“扩大办学规模”的背景下,依然拒绝了不少人的入职申请。以及一些在别的学校表现良好的优秀教师,居然会被今日学堂不认同。于是今日学堂的师资标准就变得很“神秘”:很多人都想问我,今日学堂到底对师资有什么“特别要求”呢?

其实今日学堂是一个开放的标准,愿意吸收一切符合标准的师资。这些标准,实话实说很简单,没什么特别的。我们所做的,不过是认真执行这些标准罢了。
 
第一:学堂教师必须是有真正教育理想的人。

教育是很需要“愿心”的。只有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投身教育的人,才会在琐碎的工作中干得开心和充实,才会真正赢得学生的心。没有真正的教育理想,没有决心把教育当做一件伟大的事业来做,不是真心想“为人师表”,只是“想找点事情来解除寂寞”,“做一份好像还不错的职业”,甚至于“找个饭碗吃饭”,特别是因为今日学堂的教师工资比大学教师还要高一些,就把“教师”当做一个“职业”来做。这是害自己,也害孩子。南怀瑾说:不好好用心当老师,害人慧命,是要下19层地狱的。这说明“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是很重要的,不可马虎。

“做教育”的理想,不是说在嘴上的,而是心中有真正的理想和愿望。一些喜欢说漂亮话的人,以“教育理想”为名,其实只是把“理想”作为工具,实现他们别的想法和愿望的人。他们真当了老师会活得“很辛苦”,教学也会“很无奈”,学生还会不买账。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拒绝掉这种人。由于学堂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行为研判能力,这倒是不难。认真实施这一条标准,就淘汰了很多申请者。不过,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真正的愿意做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可他们又会遇到下面几个障碍。
 
第二:要有良好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

这一条很难。由于今日学堂是以“思维和行为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所以,师资必然要求有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力,否则怎么去教学生?声称搞“思维教育”岂不是玩一个“概念”来骗人了?

这个要求,由于国内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要找到思维没被破坏的人很难,只有找被破坏得较轻,可以“修复”而且愿意修复的人。这种思维的特征,就是具有理性思考和务实精神,具备喜欢追根溯源的能力,满足不断追求“最终答案”的好奇心。

因此,我一直都比较“怕”纯文科背景的申请者。他们第一是喜欢把某个现成的“漂亮答案”当做“自己的答案”,可从来不愿意(也从来没有)搞清楚“这个答案”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最喜欢堆砌词汇来“拉大旗子作虎皮”,最喜欢“包装”和“玩概念”。他们拥有一大堆的漂亮名词,却不会思考和界定自己使用这些名词的含义。他们的思维往往混乱不堪,自己都理不清在想什么,但是往往又“讲面子”,“自我感觉良好”,自己不觉得或者坚决否认自身思维上的问题。

更可怕的是:文科背景出身的人,往往有很厚重的情绪和情执,总喜欢搞“情感敲诈”“情感互动”这一套,而不是理性思考。说一句话不小心,他们就“很伤心”,神经往往“脆弱敏感”,与他们打交道很累。因此,虽然学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文科,但是我宁愿选择文科成绩好的理工科背景学生作为师资。除了极少数理想愿望特别强的文科生,愿意“脱几层皮”,彻底“洗心革面”改造固有思维模式的人外,学堂对于纯文科生总体来说比较“敬而远之”。
 
第三:有开放的心灵和不断学习和完善的愿望

今日学堂的教师不上固定的课程。也就是说,他们可能每个学期都上“新课”。如朱老师,他是武大毕业的理工科学生,刚来的时候上“科学课”,后来上【论语课】,再后来上【余世维领导学课程】,下学期,他需要去上一班的【英语精读】课兼武术教练。而原来上英语课的老师,下学期的安排是【古代汉语】。即使是专门上同一门课的老师,可能每次都要选不同的教材和内容。

这种课程安排模式,会让传统学校的“专业老师”抓狂。估计全世界的学校,只有我们学堂会这样“跨学科”地安排课程。看了这一条,估计很多人已经不想来学堂当老师了。

我们不是因“缺乏师资”而让老师什么课都上,调换课程是为了让老师有不断学习进步的机会,而不是像传统学校的老师一样,一生围着几本弱智的教材转,到最后自己都变得弱智了。所以很多体制内的“老师”离开学校就活不了。

学堂的这一安排,坦率说,不是为了“照顾学生需要”,主要是满足学堂老师“不断学习提高”的需要。我希望学堂的老师,不是一个“知识贩卖者”,不是一个“熟练工人”,而是一个借“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修为和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终身学习者。所以,如果我们的老师一旦要离开今日学堂,他们会拥有更大的能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一条本来很简单,任何小孩子都是这个愿望。理论上说,这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但是在中国也很难满足要求,已经被普遍破坏了。大多数国人的心灵都是“封闭”起来的,喜欢“停滞不前”,喜欢“满足当下”,喜欢一辈子辛辛苦苦地“原地转圈”(有点“驴性”)。我遇到不少看起来很聪明的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也有“理想”。可惜他们的心灵已经关闭,失去了吸收力,学不进去新东西,也不再愿意学习新东西了,他们所谓的“工作”和“教育”,只不过是把自己原来学到的一点可怜的“知识”反复地玩来玩去。

有些人一脸的“诚恳”,嚷嚷要“学习进步”,尊我为“师”,跟着学习了好几年,除了会搬用一些我说过的名词外,基本没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让人遗憾。这些人只是“身子”装出“学习”的样子,“心”停留在“自己的”天空。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与跟我学习前相比没有什么本质变化,可又喜欢对别人说是我的“学生”,一副“已得真传”的样子,让我哭笑不得。后来我学乖了:任何人的“老师”我都不当,我也没有任何“学生”,免得心烦。

我发现,为了避免这种思维固化,申请人的年龄越小越好,他们的心灵开放一些。年纪稍大,特别是社会上混过几年的,基本上都喜欢“玩自己的一套”,难以真正理解学堂的教育方式和理念,而是格格不入,怎么可能形成“团队协作”?

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发现一些喜欢学习进步的苗子,教些入门功课。他们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来学堂工作了。或者转个弯,到社会上工作两年,锻炼/见识一下,再来学堂都行。这些学生的思维都还好,比较开放和愿意不断学习。目前为止,学堂的师资基本上都是这样来的,他们一般跟我“认识”的时间,都是大学上学的时候。这种要求,保证了学堂教育观念的一致性。

其实只要有开放的心灵,年龄大一些也可以融入的。不幸的是:目前为止我们没有发现这样的人(除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特例)。
 
第四:有良好的行动力和责任感。

有些人有一肚子的聪明和学问,可惜缺乏行动力,用不上。原来有博士生,研究生申请来学堂工作,但是一接触,发现脑子是不笨,知识一大堆,说起来一套套的,理论蛮多。可就是嘴上的东西跟实际的东西配不上,会说不会做,而且人很懒。这种人,我的建议是到大学里当教授,做研究去,来今日学堂是不行的。

学堂的主要教育原则,是实行古人“知行合一”的学术精神。只是自己光会说,不会做的老师,就是在学生面前树立了一个“虚伪”的标准。我们当然不能接受。我们不在意申请者的“经验”,也不挑剔他处理事情的笨拙,但是只要愿意身体力行,给与一些实践的机会,就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两年前,学堂有一个大一开始就在学堂学习,我“重点培养”了四年的大学生,最后毕业实习期间,发现该毕业生在“责任感”和“行动力”上面不符要求,所以我取消了新学期招生一个班的计划,不让她带班了。我不会因为可以收到一笔不错的学费而“将就一下”,而给学堂的发展带来隐患。
 
第五:有“同理心”。必须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协调互动能力的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