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二时辰外的长安大佬:口蜜腹剑李林甫(二)

 不求甚解2017 2019-08-13

正文共:4566 字 

预计阅读时间:12 分钟


1

前边,我们聊到了《长安十二时辰》里右相林九郎的原型——奸相李林甫是如何上位的。
今天,我们接着聊聊,在主政时,他是如何掌权的。
读过我们前期文章的朋友们,应该不难看出,李林甫是一个典型的“权术型管理者”,或者说“官僚”。
权术型管理者要坐稳位置,需要处理三个方面的关系:
1.对上:逢迎献媚
2.对下:威权控制
3.平级:排挤打击
对上关系处理,可以看看上篇文章《十二时辰外的长安大佬:口蜜腹剑李林甫(一)》。
对下,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2

李林甫大权在握后,就要控制舆论,利用信息不对称,便可将大权独揽。
他把谏官们召集起来,明确的说:
现在明君在位,英明神武,大家只管服从皇帝的指示(其实大部分是他的安排),别多说话!
你们注意过宫门口的“仪仗马”吗?早朝时,宫中会派御马八匹站立两旁。御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高官的薪俸。但是,只要在仪仗中嘶叫一声,就立马滚蛋,再也享受不到这待遇了。你们要引以为戒,别到了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啊。
(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悔之何及!)
这可以说是十分赤裸裸的威胁了:想保住官位和俸禄,就注意点言辞,别乱说话。勿谓言之不预也。
左补阙杜琎,上书议事,第二天立刻贬为下邽县令。
话也训过了,鸡也杀给猴看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敢提意见了。
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的,谁也不会跟饭碗过不去。
你说安静,那就安静喽。


3

李林甫擅用权术驭下的另一个例子,是他与安禄山的关系。
作为改变了盛世的人物,安禄山实在是个妙人,喜欢以胡汉习俗不同装傻充愣,比如假装不知道太子为何物,见了李亨不下跪。关键是,玄宗还蛮吃这一套,经常被安禄山哄得很开心。
但安禄山被李林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
初见李林甫时,安禄山占着得玄宗宠信,对他也不是很客气。
当然了,见了未来的皇帝——太子他都不客气,跟你这个老官僚有啥可磨叽的。
李林甫城府颇深,不动声色,只是找了个机会,在安禄山面前召见王鉷。当时王鉷与安禄山都是御史大夫,王的职位更高些。王鉷在李林甫面前非常谦卑恭谨。安禄山一看,得,老大哥都对李林甫这么客气,看来我也不能太过分了。
这算是一个下马威。
有点像是你单位新来一个领导,你们年轻人不知道底细,有点没大没小。这时候领导把你们处长叫过去,当个晚辈教训。你们一看平时训你们那么狠的人,现在跟个孙子似的,马上就都明白了。
他要是拉下脸训你,反而落了下乘,效果也不一定好。

李林甫善于揣摩人心这一技能,也用在了安禄山身上。
每次两人交谈,李林甫都能猜透安禄山的想法,并抢先说出来。安禄山惊惧不已,数九寒冬都会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这个就叫“向下兼容”。一旦有个人,你想的什么,他都知道,都能点出来,并且提出更高明的见解,你除了拜服,恐怕也很难有啥心思了。
揣摩人心这个能力,对于掌权者,很有用。对上揣摩,迎合皇帝心思,确保权力稳固。对下揣摩,摸清下属心里的小九九,抢先投棋布子,牢牢的控制下属。
唯一的缺点,就是除了利己,这个能力对社会没啥贡献。
话说回来,被李林甫向下兼容的安禄山,对他非常忌惮。他的手下从长安回到他身边时,他都会问:“十郎说了些什么呀?”
听到李林甫称赞他,就很开心。
如果听到李林甫说“让他老实点儿”,他就会拍着床榻担心的说:“这下子死定了”。
据说在李林甫当权时,安禄山不敢反。
但权术型管理者是不得人心的。
一旦失势,他原先治的死死的这只恶犬,立马开咬。这是后话。
4

说完了他驾驭下属的手段,主要还得说说他对平级的手段:排挤和打击。
李林甫这种人,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也并未灭绝。
聊聊他对付同侪的手段,也是给大家伙提个醒,遇到类似的人时,要警惕,不要被他们表面上的和风细雨迷惑了,时刻记住:他正在等待机会捅你一刀。
李林甫掌权时,极其嫉贤妒能,凡是才华、名望、功业超过自己的,或者被玄宗信赖倚重、从而权势地位可能威胁到他的,他都千方百计排挤。
早年唐朝的戍边将领,都是富有名望的高官。高官戍边取得了功勋威名,往往调往中央当宰相。出将入相,赫赫功业。
李林甫自己没有军功,估计也不太擅长带兵。他担心戍边大将入相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奏报玄宗:
文官出任统帅,面对乱箭飞石,都害怕的要命,不堪大用。不如使用出身贫寒的蛮族。蛮族将领勇敢果决,又没有势力根基,没有党派,陛下只要诚意相待,施以恩德,他们就会效忠。
这番话,自然是有利于他自己。蛮族将领没有文化,当然不可能跟他争夺相位。
但他的话术高明,出将入相的人,在文官武官中都有根基,确实容易尾大不掉。从皇帝的利益出发,使用蛮族将领,也有利于巩固自己的权力。
就这样,两个为了自己私心的当权者,把兵权交给了外族。
此后,重要战区的节度使,都由外族将领担任(安禄山、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不信任同一文化语境下的同族,反而盲目信任异族。安史之乱,正是在此时埋下的祸根。
5

李林甫特别擅长表里不一,阳奉阴违。表面上跟你特别友善,凡事似乎都为你着想,暗地里却下毒手构陷。时人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知识点啊,记住了,这就是“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由来。
李林甫曾经推荐自己圈子里的萧炅(感谢何炅老师的普及,这个词不用注音)任户部侍郎,大概就是财政部副部长。
但是萧炅这个人呢,文化水平不太高,有一次在同僚严挺之面前,把“伏腊”念成“伏猎”。
这就有点尴尬了。

虽然现如今也有顶级学府的院士校长念错别字,但情有可原。
校长的专业是理工,也许说起专业名词,拽起英文一套一套的,但念文言文,不流畅啊错别字什么的,可以原谅,术业有专攻嘛。
但伏腊是两种祭祀的名称(其实也就是时间点),古代讲究礼法,是文官必修课,这个没弄清楚,当真是个污点。
这事儿就被时任中书侍郎的严挺之记下了。
李林甫推荐的时候,严挺之就在宰相张九龄面前开嘲讽:
中央怎么能容纳一个“伏猎副部长”呢?
张九龄反对,萧炅被贬到陕西凤翔。
就这事,李林甫记恨严挺之了。

张九龄跟严挺之关系不错。他曾经想推荐严更进一步,也劝他说:李林甫现在挺得皇上恩宠的,你应该去拜访拜访他,联络联络感情,至少不要让他反对你。
但严挺之这个人,也有点清高,看不上李林甫,也不肯去着意结纳。李林甫的怨恨就更深了。
6

后来,李林甫运作上位,张九龄离开中枢,严挺之就被贬官到河北永年,也离开了权力中枢。
实际上,玄宗对严挺之印象还不错。
有一次,他问李林甫:
严挺之现在什么地方?可以请他出来工作呀。
李林甫自然是不想,但领导的意思,他也不能公然违背。于是,就耍了一个花招。
他找了严挺之的弟弟严损之,告诉他说:
皇上还牵挂着你哥,想办法觐见吧,也许见了皇上,你哥又能复出,回到中央工作了呢。
但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地方官,都能随随便便回京面圣。
李林甫于是出了个损招:
可以让你哥上疏奏报染上了风疾,请求回京治疗。这样不就争取到了回京的机会么?回来后,跟皇上一碰面,不就又能在中央的政治舞台复出了?
你看看,多贴心,把事情安排的妥妥的,不由人不心里一暖:老李真是个好人哪。
实际上呢,严挺之如此这般照办后,李林甫拿着奏章跟玄宗说:
皇上,您上回提起严挺之,臣就留心了。你看他上了一个文,说自己年老体衰,又害上了风疾,真可怜啊。如果安排他到繁忙的岗位上,咱们于心何忍?我建议给他加授一个闲散的官职,提高待遇,让他安心疗养好了。
玄宗听了,叹息良久。后来,安排严挺之做了太子詹事,属于编制外,但享受正式待遇,去往东都洛阳养病了。
严挺之本来在地方上,还是实职。这么一顿操作,挂个虚职,没有权力,就剩养老了。

这事仔细复盘,是细思恐极的。
李林甫找的是严挺之的弟弟,交待运作细节,仿佛都是为严家考虑。他可能也知道,直接找严挺之,人家是不会信他的。
从严挺之的角度来说,他不是围着领导身边转的人,在外为官,不知道皇帝的想法,也看不到自己的机会,自然只能被动应对。
主动权都在领导身边的人手里。身边人知晓领导的想法,在汇报时又做了艺术性的呈现和隐藏,欺上瞒下,利用了信息不对称来搬弄是非。
对于严挺之,除非他改变自己的为人,否则还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而这个事件对我们的启示是:
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有人跟你没什么深交,却突然跳出来给你出谋划策,你就要好好琢磨下他的用意了。他在这件事中能得到什么?
如果推演不出他的所得,或者他的所得与付出并不匹配,千万不要以为他是良心发现,或是着意拉拢你了。
他也可能是要毁你。
7

李林甫这样口蜜腹剑的故事,有很多。
我们只再讲一个,他与“左相”李适之争权过程中发生的事。
《长安十二时辰》中也出现了李适之。李适之性情疏阔,坦率正直。
一般来说,性情比较阳光的人,不会太过于计较细节。反而是性情较阴郁的人,会想的很细,顾虑甚多。
李适之的问题,就在于过于阳光,城府不够。
有一次,李林甫和李适之聊天,说到:华山有金矿,开采后可令国家富裕。这可是个好消息,咱们领导还不知道呢。
在官场上,好消息是种资源,特别是你的前途决定于领导的心情时。
如果你有坏消息,你需要好消息来对冲,这样领导怪罪你的可能性就会稍小。
如果只报好消息,那更好了,领导一开心,可能就赏赐你什么。
李适之听了这个好消息,本着不用白不用的原则,在汇报工作时,就提起了这件事。
玄宗问李林甫的看法。
李林甫说:
华山有矿这事儿,我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陛下的本命,是王气所在,开凿采矿恐怕伤了龙脉。为了陛下好,所以我一直不敢提。
这两句话,就要命了。
读过我们前面文章《大明无日,领导有私》的同学们,可能还能回忆起一个知识点: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和利益。
传统官僚式的领导,尤其希望你,在办事时以他的利益为重。
你心里有领导,他才信任你,委以重任。如果让领导觉得你没有优先考虑他的利益,他就会敲打你;实在孺子不可教,最终会放弃你。
李适之说采矿,是从国家利益出发。李林甫说不采,是从皇帝私人利益出发。
采了矿,国家会富裕。但如果伤了王气,玄宗做不了皇帝,那国家再富裕,又有什么用呢?
李林甫的话,准确的戳中了玄宗心中的软肋。

这事之后,玄宗认为李林甫心里有他,而对李适之考虑事情不周到非常不满。
他敲打李适之:
以后有什么事情,最好先跟李林甫商议一下,不要轻率发言。
李适之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后来,慢慢也淡出了权力中心,最终被李林甫手下的酷吏逼死。
复盘此事,作为像李适之一样,会考虑工作,却不擅长揣摩人心,会领悟大势,却不擅长人际细节的我,真是心有戚戚。
李适之败在过于粗疏,斗争的警惕性不够强
他与李林甫,是竞争关系。竞争对手为什么会放出好消息这种职场必争的资源,让你去报功请赏呢?
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掉了,小心那是陷阱。
8

最后,说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元夜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当然比马亲王的故事平淡的多。
李林甫一直就不支持太子李亨。与太子亲近的官员,也看不惯他专权霸道。
比如皇甫惟明,他做过李亨的咨询官;比如韦坚,他是太子妃的哥哥。
皇甫惟明击破吐蕃,进京献捷,想趁着报功的好势头打击下李林甫。
谁料,李林甫早就安排杨慎矜秘密调查他的行踪。
正月十五夜,太子李亨出游,跟韦坚见面。不久后,韦坚到景龙观(虚构的靖安司的隔壁),与皇甫惟明相会。
插手枪杆子,是极大的忌讳。
这个过程被杨慎矜掌握了。他上疏指控韦坚作为皇亲国戚,不该与边防军将领密切交往。
结果就是韦坚、皇甫惟明被贬。
电视剧中浓墨重彩的这十二个时辰,历史虽然一样惊心动魄,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多刀光剑影,冷热兵器。
而李林甫的故事,还能接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