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冷兵器强盛期——北宋时期

 骄阳飞雪 2019-08-14

古代冷兵器的发展,是一个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争格局不断改变而渐变的一个漫长过程,并且与同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并兼容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等诸多方面。

从远古的青铜器乃至石器时代至唐末,此一阶段是纯粹意义上的冷兵器时代;宋代至明清,这一阶段是冷热兵器混合使用的一个发展时期。宋代,热兵器开始出现,但运用上并不完善,技术上也不成熟,只是初具雏形。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未开刃)

五代至北宋时期,因军阀割据,战争频繁。生产出更为有效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经成为国家最高利益的核心。北宋的皇权政府,对于武器的创造、制作、改良等环节十分重视。使得这一时期的武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发展。在大力发展弩、炮等战略性新式武器的同时,单兵冷兵器也达到了鼎盛。“承唐创新”成为了时代的符号。

虽然北宋的时期冷兵器达到鼎盛,但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侵扰,使得生产力不能够长足有效的发展。以至于尽管北宋的武备远远超过同时期的辽、金、西夏等诸国,但还是仍然在战场上疲于乏力,难以应对外族侵扰。这与政治和统治观念有关,这里不做更多描述。

北宋时期,单兵武器主要分三大类:穿刺类(枪)、砍斩类(刀、剑、斧等)

——是一种直接刺杀敌方的武器,早在原始时期,人类狩猎或者生产以及部落殴斗中就开始使用。那个时候的“枪、矛”不过是木棍或者柱子削尖而已。随着人类的发展以及战争形势的不断升级,枪、矛在军队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了只要武器。这有很多原因,首先是批量制造相对简单,并且使用效果明显;其次是用途广泛。“以车外布,间设马枪,次施兵幕”这是为营;“扬兵缚筏”此为渡水实用......。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未开刃)

宋兵多承唐制。唐代枪有漆枪、木枪、白杆枪、朴头枪之分。宋枪与唐枪相比,没有更根本的变化,只是在细节上做出了更准确的改良,使得种类更加丰富、制造更加精湛。北宋的枪基本都是木杆枪(插杆形式)有枪头和尾攥。

实用上大致分三种:骑兵用、步兵用、特战用:

骑兵用枪是在唐代漆枪基础上加以大胆改革,在枪头侧面加以倒钩,柄在枪杆上加装套环,以防止战时武器脱手。

步兵用枪北宋的步兵使用素木枪和鸦项枪。素木枪就是普通的木杆枪,而鸦项枪是以金属锡作为枪颈装饰。“以锡饰铁嘴,如鸟颈之白”

以上两类,属于宋军制式武器,并广泛使用,可称之为标准器。那么第三种的特种作战用枪就是北宋武备上的一大创新了。

特种枪,主要用于城市的攻防作战。进攻实用短锥枪、短刃枪、抓枪、蒺藜枪、拐子枪;这些枪因为是在攻城绪棚、头车中向外刺杀守城敌人,所以枪杆比较短,大概170公分左右全长。守城一方使用拐突枪、抓枪、拐刃枪,因为是距险守卫,故枪杆较长,大概可达到4至6米之巨。守城兵士可利用巨长的枪,远距离杀伤正在进攻的敌方士兵,并且为了防止在争夺中武器脱手,还有在枪杆子后面加装上拐子的。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未开刃)

刀剑——刀是古老的兵器之一,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大量的石制刀。此后也是各个时期军队中的重要装备,也是最基础的配置之一。唐代有仪刀、陌刀、横刀、鄣刀......。除仪刀为礼仪之用外,其陌刀、横刀、鄣刀等均为战争所用。刀,也是北宋军队中重要的基本装备。

《武经总要》有载,北宋时期刀分八种:手刀、掉刀、屈刀、偃月刀、戟刀、笔刀、眉尖刀、凤嘴刀。虽然名字众多,其实大都差不多。军中所用制式装备大概是手刀、掉刀、屈刀。也大体延续了唐代式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手刀,此刀为单刃,短柄,如剑柄。宋军中大多对手刀珍爱。宋军规定除军队配发的装备以外,可以自留手刀,因难以控制,所以1014年,宋真宗赵恒颁召:“禁止军士私藏手刀,戍边军队除外”由此可见宋代手刀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并且很受欢迎。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

——早在春秋战国或者更早时期,就有少量装备,只是材质为青铜而已。至秦汉,才大量装备军队。汉代尤为重视剑。《晋书》中记载:“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但是后来,因为其制造工艺复杂,且实战中表现一般,至唐代起,其战场使用地位,就逐步被所取代。《唐六典》上,就已经没有了佩剑制度和要求。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

北宋时期,剑在战场上使用的就更少了,《武经总要》上对剑的记载只寥寥数语。可见当时对剑这种兵器在实战中不是很受重视,只有宋初王彦升因为“有膂力,善击剑,军中皆称其为王剑儿,而名噪一时”。还有就是宋太宗所创的“剑舞”,选几百人,击鼓舞剑,展示威仪。只能算作娱乐或者军队歌舞团罢了。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

但是,剑在北宋并非俗物,除军队中有限使用以外,更多的剑是代表皇权、军权存在的。此外,剑还常常被用作皇帝赏赐之物。虽然剑的路数较之前朝有了更大提高,但也不难看出,剑,正逐渐退出了战争的舞台。

龙泉匠人复刻作品

——也是一件历史悠久的制式兵器和兼职仪仗器。但到了北宋,斧就更加精彩,种类也愈加繁多。宋斧大致分为攻城、守城、野战三类。其中攻城、守城的斧形制特殊,很难运用于野战。但野战的斧却可以在城市攻守作战中使用。攻城的斧一般有两种常被使用,一种叫“峨眉鑺”长九寸,刃宽五寸,柄长三尺;另一种叫“凤头斧”,刃长八寸,柄长二尺五寸。这两种斧柄都不长,除了砍杀敌人以外,还可以用做挖地道,修工事等土工作业;锉手斧是守城用的,“锉手斧,柄横刀,刃长四寸,厚四寸五分,阔七寸,柄长三尺五寸,柄施四刃,长四寸,并用于敌楼、战棚蹈空版下,勾刺攻城人及斩攀城人手”(不用看到实物,听着就瘆人,这玩意儿怎么用呢?)大斧,是野战用的,在步兵交锋时,可以用来砍砸敌人盾牌,打乱敌军阵型。北宋名将狄青和孙征讨浓智高时,“沔始受命,数请骑兵,又令军中制长刀巨斧,人谓南方地形不便骑兵,而刀斧非所用,青竟用骑兵破贼,贼皆大盾,翼两标,置阵甚坚,矢石不可动,竟赖刀斧杂短兵搏战,阵乃破。”此为野战大斧破阵的经典战例,因此,宋神宗对大斧作战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应短兵相接,惟是刀斧取胜,可一面指挥沈括,近降劈阵大斧五千,可令诸将选择锐兵授之。”

除了枪、刀剑、斧之外,北宋军中还有鞭、锏、棒、骨朵(详见本公众号《兵器——骨朵》一篇)装备。当然,这些武器相对不较少,大部分为将领定制兵器。骨朵在北宋一般都是用作仪仗和卫戍部队。如宋仁宗时期的“冲入禁卫条”就规定五重禁卫为“亲从官一重,宽衣天武官一重,御龙弓箭直、弩直一重,御龙骨朵子一重,御能直一重。”可见骨朵是在皇家保护圈里的位置十分重要。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刊印的《武经总要》,全面记载了北宋初年制造和使用的钢铁兵器,有长杆刀枪各七种,短柄刀剑三种,专用枪九种,兵器和工具合一的五种,斧和叉各一种,鞭锏等特种兵器十二种,防护装具四种,护体甲胄五种,马甲一种,弓四种,箭七种,弓箭装具五种,弩六种,复合式床子弩八种。它们实际上是集宋代以前发展的各种冷兵器的大成。北宋时期得到了更大的改进和发展。

人们常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来形容中国古代兵器之多,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兵器远远不止这十八种,说它多得数不清是不算夸大的。宋代以后,钢铁兵器虽然仍在发展,但是它们的战斗作用同逐渐发展的火器相比,便退居次要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