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是三国被矮化最严重的英雄

 沧海一粟1951 2019-08-14

  孙权及其部下是三国被矮化最严重的英雄

  三国之所以成为近二千来最被关注的一段历史,根本原因还在于两本伟大的著名,一部就是罗贯中写的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另一部就是陈寿写的历史名作《三国志》,虽然一部以小说的名义在书写历史三国,另一部以正统史实的名义在书写三国历史,但仔细阅读这两部伟大的著作,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小说也好,史籍也罢,他们至少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是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二是以渲染人物为最大特点;三是许多情节都写得相当精彩,文学性都比较强。而且我们对三国人物的关注往往以这两部伟大的著作为转移,以他们描写的故事情节而津津乐道上千年。

  然而,透过这两部伟大的著作,仔细甄别其中的差异,我们不难发现,在三国众多英雄人物中,尤其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大核心英雄中,孙权是同时被两大作者矮化最严重的英雄,以至于我们对曹操包括其手下的众多伟大英雄和刘备同样包括其手下众多伟大的英雄都很熟悉,而且都能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但相比之下,孙权却相对陌生,尤其是其手下伟大的英雄熟悉的更是不多,甚至陌生,而且矮化得更严重,甚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傻瓜之类的人物,如鲁肃,在我们交流三国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鲁肃怎么能够成为孙权手下核心谋臣,简直就是白痴,而孙权领十万大军竟然被曹操手下的张辽五百人就吓破了胆,真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孙权如何能够成三大英雄之一的。其实,我们对孙权包括其手下英雄的这些误解,都是因为两部著作者的偏见,误导了我们对孙权包括其手下英雄的正确认识,被严重的低估和矮化了。

  两部伟大著作的作者为何不约而同的要矮化孙权及其手下英雄呢?原因很简单,《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为晋朝大臣,他历时十年写下这部伟大著作《三国志》,当然要以晋的前身魏为主线,所以,《三国志》中,《魏国志》排在第一,关于曹操及手下的英雄壮举就必须拔高来写,所以,曹操最值得称颂的官渡之战就成为《三国志》里大书特书的内容,曹操的光辉形象就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而关于曹操的污点、败点要么不写,要么一笔带过,让人不知所以,如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之战,那是一场规模宏大的战争,其场面不可能比官渡之战小,但由于是曹操大败,而且是败得一塌糊涂,导致曹操从此无力南下,所以,在《魏国志》里是一笔带过,即使在《吴国志》中那也没有多少笔墨,另外,关于荀彧的死,在《三国志》里那也是一笔糊涂账,因为这关系到曹操的形象问题,所以,只能让你去猜。所以,阅读《三国志》,写曹魏政权那是最大篇幅,包括其手下英雄,那也是详细罗列,让我们知道了曹操手下几大谋士的谋略和武将的厉害似乎都能够通天,实际上都很平常,曹操手下第一猛将夏侯渊就死在黄忠刀下,大将张郃那也不堪一击。

  刘备作为汉朝的余脉,作为写历史的陈寿来说自然也不能忽略,所以,《三国志》中,实力最弱小的蜀国那也作为第二写的对象,也要拔高,虽然蜀国没有记载自己的历史,但也要通过传说、记忆甚至想象写出来,所以,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在陈寿笔下那也是无人能敌,实际上呢?《隆中对》有缺陷,五出祁山基本没有打过胜仗。而刘备其实并不光辉,所有事迹按照现在的说法都是小人所为,以朋友、兄弟、亲人的名义先吹捧你,然后在背后捅刀,取代你,刘备从流浪汉到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就是这样得来的,而刘备最光辉的一笔就是汉中之战,打败曹操,成为汉中王。

  作为东吴,只是军阀割据一方,既是曹魏的敌人,又与汉朝没有多大关系,唯一有点关系的就是与刘备联合,成为了刘备的盟友,所以,孙权在《三国志》里虽然也是重要一方,但却排在最后,没有作为重点书写。

  而《三国演义》又以刘备为主线,因为刘备代表汉朝的余脉,视为正统,所以,在《三国演义》里刘备是最主要的人物,而且《三国演义》又完全是文学作品,根本不需要完全顾及史实,自然对刘备要大写特写,即使移花接木也要表现出刘备及其手下英雄的英明和伟大,作为支撑刘蜀政权的核心人物诸葛亮自然在《三国演义》里被神化,赤壁之战似乎就是诸葛亮指挥的,而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计更是子虚乌有,完全是移花接木。而曹操作为反面人物,自然也要大写特写,反应其奸雄的面貌,所以,曹操虽然在《三国演义》是反面人物,但也是重点写的一方。这样,作为孙权方,如果不是历史故事需要,一般也就省略了,包括陆逊发动的石亭战役,大败曹操历史事实也被作者完全无视。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讲,孙权包括其手下英雄都是三国时期被矮化最严重的英雄,其实,对于三国三大核心英雄人物之一的孙权一方,我们必须至少要有以下十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孙权是唯一一个很少有败绩的英雄。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只在北方称雄,官渡之战后曹操几乎就没有打过胜仗,而刘备除了里应外合打败刘璋之外,真正意义上的胜仗只有汉中之战,彻底打败了曹操,杀死了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大将夏侯渊。而孙权方,几乎就没有什么败仗,虽然合肥一战孙权败了,但没有什么损失,但在三国演义中说成张辽率五百人马吓退孙权十大大军,在冷兵器时代,这可能吗?何况孙权是战场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什么场面没有见过?孙权方的主要战略是能够打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即使战败,那也没有什么损失。而且孙吴政权在与曹魏的对抗中,绝大多数都是以胜利为主,直到三国末期,都能大败曹魏政权。

  二是三大战役,孙权方独赢两次,而且是赢曹操和刘备。三国三大最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只有曹操方赢得了官渡之战(而且不是与东吴和蜀国开战)之外,都是孙权方大胜,赤壁之战,周瑜率领三万大军大败曹操23左右万大军(曹操自己号称80万),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夷陵之战,陆逊以三万大军大败刘备十万大军,火烧七百里连营,十万大军尽殁,刘备只身逃往白帝城。孙权方在与曹操方和刘备方的关键战役中从来就没有败过。

  三是鲁肃的榻中对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六七年。诸葛亮对刘备的隆中对传奇近两千年,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让我们对诸葛亮的伟大谋略所折服,而关于东吴鲁肃给我们的形象似乎是迂腐、呆滞,没有主见,就随便诸葛亮玩,而事实是鲁肃也有类似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我们可以称之为榻中对,是鲁肃投奔孙权时与孙权在房间里畅谈的天下谋略,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实际上大同小异,但比诸葛亮的隆中对要早六七年,可见,传奇的隆中对,我们有理由怀疑是借鉴于鲁肃的榻中对,而且现在也有观点认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实际上是早年与一帮朋友如司马微,徐庶,庞统聊天时的观点,是集体智慧。而且对于鲁肃的谋与勇,我们也不得不佩服,我们熟知的关羽与鲁肃的“单刀会”,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拔高关羽的形象,可仔细阅读,鲁肃的光辉形象那是跃然纸上,一位文臣谋士,不顾及生命危险,一人赴会关羽,即使在关羽的大刀之下毫不畏惧,而且说得关羽哑口无言,以一已之力逼迫关羽退兵,试问三国有哪位谋士能够做到?

  四是周瑜指挥赤壁之战,与刘备方没有关系。我们一直认为,赤壁之战是孙权与刘备联合战胜的曹操,事实如何呢?即使在《三国志》里,有诸葛亮出使东吴游说孙权的篇章,但此后没有了刘备方任何痕迹,在赤壁之战中,我们除了看到周瑜即一帮大将的谋略和上战场之外,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刘备方的任何一人,在蜀志里也没有任何字眼任何人物与赤壁之战有关,所以,赤壁之战其实是周瑜一人领导下指挥的战争,完全是孙权方所为,与刘备方没有丝毫关系。而传说中的曹操文武双全,其五大伟大谋士外加司马懿、钟繇等谋略通天,武将也是无人能敌,但在周瑜面前那是集体失声,屁滚尿流。而诸葛亮所谓的“三气周瑜”那完全是为了拔高诸葛亮诋毁周瑜的。

  五是刘备方一直依附于孙权方而发展、存在。刘备流浪到荆州,在曹操占领荆州之后,刘备向孙权借得荆州而才有了根据地,然后才有了向西图谋刘璋的资本。取代刘璋之后,关羽在江陵战役中牺牲,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又打回原形,然后,诸葛亮又只好与东吴重修好,依靠与孙吴的联盟才存在下去,当然,也是相互依存,但依存度刘备方是离开孙吴方就不可能存在,而到了三国末期,刘蜀政权消灭之后,东吴政权还存在了十多年。

  六是无论曹操方还是刘备方都有重要将士死于沙场,唯独孙权方没有这样的现象。说什么关羽、张飞能敌万人,但最终被吕蒙所擒杀,说什么庞统谋略通天,可比诸葛亮,实际上自己的生命都谋划不到,在小小的战役中就丢了性命,而张飞也是死于自己手下,连刘备也是被气死。而曹操方的夏侯渊、张郃、典韦等大将都死于战场,曹休也被气死,唯独孙权方没有一名重要将领战死沙场,也没有重要人物被气死。

  七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只胜了一场小的战争,陆逊四次北伐无一败绩。《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的神奇是六次北伐,《三国志》里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五次,而且有的北伐根本算不上,即使如此,真正意义的北伐就没有赢过,要说赢过一次那也只是一场很小的遭遇战。而我们知道吴国北伐的事就很少了,实际上吴国也是经常北伐,仅陆逊领导的北伐就有四次,三胜一平,无一败绩,而且在石亭战役中,差点打到曹魏老巢,如果不是陆逊太小心,真正启用朱恒的谋略,一举打垮曹魏政权那也有可能。

  八是草船借箭、空城计并非诸葛亮的杰作,都是孙权方的杰作。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伟大的军事才能主要体现在草船借箭和空城计方面,而事实上这是作者的移花接木之功劳,实际上与诸葛亮没有半点关系,草船借箭是孙权演绎,而空城计是陆逊第二次北伐时演绎的,当时是孙权方进攻襄阳,孙权在形势不利的前提下撤兵,留下陆逊带领一小部分军队掩护,另一谋臣诸葛瑾是吓得要死,可陆逊虚张声势,羽扇纶巾,摆了一场空城计,派亲信韩扁假意给孙权送信,被曹军抓获,获得陆逊的军事部署。而陆逊既不理睬诸葛瑾的商议,也不理睬亲信被抓,反而派人去种农作物,并且与部下和平时一样下棋、娱乐。诸葛瑾坐不住了,亲自前来商议,这个时候,陆逊安抚诸葛瑾无须担心,仍按原计划行事,叫诸葛瑾率领水军(当时孙吴水军最强大,所以,最安全),自己率领陆军向襄阳进军。知道陆逊厉害的魏军,看到陆逊竟然按照原计划(从韩扁那里得知)前来攻打襄阳,只围观而不敢进攻,陆逊进入白围之后,扬言狩猎,暗中派周峻、张梁等进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看到吴军全面发动进攻,魏军吓得赶紧堵城,由于进城人太多,无法关门,魏军只得自相残杀,最后才关上城门,而只有一万军队的陆逊,一路斩杀千余人,然后安全撤回。

  九是《三国演义》为何不写夷陵战役后吴国的辉煌,那是因为作者作假太严重,无法写下去。在夷陵战役以后,吴国相继在江陵与石亭等战役上取得辉煌战果,但《三国演义》却没有写,为什么》那是因为《三国演义》在夷陵战役中为了拔高刘备的形象,将一场被陆逊打回原形的战役美化成陆逊赢得惨烈,将大将程普、黄盖、朱然等一大批孙权方重要将领都战死在战场上,事实上是夷陵战役,孙权方根本就没有损失一名重要将领,程普、黄盖那在夷陵之战前就病死了,而朱然在后来的江陵战役上,一人率领少量军队抵挡曹魏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高级将领率领的大军达到六个月以上,曹魏大军最终知难而退,从而威震华夏,相比关羽,同样在江陵,而关羽虽然也是威震华夏,但最终是既丢了荆州,也让自己丢了性命。而且后来朱然在一系列北伐中包括石亭战役中都是核心人物,最后直到68岁才病逝,如果《三国演义》要写吴国的这些辉煌战绩,可是现在作者让他们死在了夷陵战役里,又怎么能够写下去呢?所以只能不写了。

  十是三国末年,孙权死后,吴国也能大败被西晋。三国末年,西晋取代曹魏,这个时候的三国,蜀国随时有可能被灭,而且是节节败退,无一胜绩,但是,东吴还依然有陆抗这样伟大的文武双全的将军,在西陵战役中,同样以3万大军大败羊祜率领的8万大军外加投降的至少有2万大军以上共计十多万大军,让西晋的羊祜在战后被贬,从此陷入平庸,而且西晋认为东吴有陆抗在,不可能有战胜的机会。这场战役实际上是三国三大战役后的第四大战役,作为已经衰落的东吴,在这个时候依然能够独自打败北方的西晋,刘蜀政权中似乎不可能有这样的将军。

  另外,孙权还是所有三国英雄中称帝最迟的人。三国英雄,相互指责对方不忠于汉朝,所以,许多英雄因此而打倒,即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自己未称帝,但实际上与皇帝无异,而且自己死后,曹丕马上称帝,刘备不甘落后,随即称帝,而孙权在看到大家都称帝之后才称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