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性格旷达,诗风豪放,称之为'诗豪',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篇,尤其咏史诗,很是别具一格。那首《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道尽了历史风烟、光阴流转、人世沉浮、山河更替,是史上七律中不可多得的名篇。刘禹锡还有一首五律,也是怀古诗,也很脍炙人口,就是这首著名的《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三国时期,蜀汉立国两代——先主刘备、后主刘禅。'蜀先主庙'就是刘备的祠庙。这个祠庙不是今天成都的武侯祠,因为武侯祠本就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合祠,里面有汉昭烈庙,就是俗称的刘备殿。刘禹锡写的这个'蜀先主庙',是在重庆奉节的白帝城。公元222年,刘备伐吴大败,退守白帝城,病逝永安宫,于是白帝城就建了这个刘备庙,也就是本诗所写的蜀先主庙。 首联:开篇即挺拔突兀,境界宏阔,给刘备做了个总体的评价。什么评价呢?那就是'天地英雄'。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曾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落魄,依附曹操,但曹操却能慧眼识英雄。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曹操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 在东汉末年那个弱肉强食的乱世,织席贩履出身的刘备能够建立基业,实属不易。他开辟的蜀汉,与孙吴、曹魏三足鼎立,刘备确实担得起'天地英雄'的称号。那为什么不是'天下英雄气'?而是'天地英雄气'呢?因为和天下相比,'天地'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它是说刘备的英雄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至大无垠,这样也才配得上下一句的'千秋尚凛然'。 刘备和刘禹锡相隔六百多年,但刘禹锡觉得,刘备的英雄之气充塞六合,万古长存,即使相隔千年仍凛凛如生,让人肃然起敬。'天地'是一个无限的空间概念,'千秋'则是无限的时间概念。从空间到时间两个层面,就给刘备的一生做了定性——天地英雄,浩气长存。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英雄,正是有了这些'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人物,才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挺直了脊梁,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颔联:用'三足鼎'对'五铢钱',真是浑然天成,堪称神来之笔。'三足鼎',即'三足'鼎立中刘备分得'一足',才形成三分天下之势;'五铢钱'则是汉代的一种货币,汉武帝时开始铸行,后来王莽篡位被罢废,再后来'光武中兴','五铢钱'又恢复使用,可以说,这'五铢钱'就是汉朝的象征。而刘禹锡则化用了:'黄牛白腹,五铢当复'的汉末童谣,暗指刘备恢复汉室的勃勃雄心。 刘备的势力在于三分天下,而功业在于恢复汉室,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把刘备的英雄形象搭建的非常完美。如果只有'势分三足鼎',那刘备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割据军阀;而加上'业复五铢钱',刘备的功业就有了理想做支撑。这样的刘备既有英雄之业,也有英雄之志,刘备的形象就更丰满了,也更让人敬重了。 前两联写盛德,写功业,下两联则写人事,写业衰。 颈联:从功到败。刘备为什么能建立强大的基业呢?因为他知人善用。'三顾茅庐',不仅得遇诸葛亮隆中对策,更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成就了蜀汉开国、三分天下的功业,更有了'君臣鱼水'的千秋佳话。但刘备长于用人而短于教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亲小人远贤臣,最后葬送了蜀汉河山。 颔联两句,一褒一贬,而在这褒贬之间,寄托了诗人多少深沉的感叹啊!而这一联在结构上还是个过渡联,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得相能开国'是承上;'生儿不象贤'则是启下,怎么启下的呢? 尾联:感叹后主的不肖,也就是'生儿不象贤'的结果。刘禅降魏后,被迁到洛阳,封为安乐县公。一日,曹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故意让蜀国女乐表演歌舞,旁人都为后主难过,但刘禅却谈笑自若,还说出了'此间乐,不思蜀'的无耻之语。作为一国之主,国破家亡,连妇人、女子都不能保护,这是多么凄凉啊!而刘禅眼见柔弱被辱,却不知廉耻,麻木不仁,这怎不让人感到凄凉呢?这样的凄凉更加深了人们对'生儿不象贤'的感慨:先主如此英雄,却生下如此不肖儿子,以至于功业成灰,又怎不令人感慨良多呢? 刘禹锡仅仅是在感慨刘备和蜀汉吗?不是,他也在感慨自己所处的唐朝。唐朝当年也有过繁荣鼎盛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也有过英武的唐太宗、唐玄宗,也有过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一代贤相。可后来的皇帝却不能发扬祖上的辉煌业绩,不会识人用人,反倒纵容宦官打击刘禹锡等革新派,国势日益衰退,那这不也是'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吗?长此以往,是不是也会有'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的后果呢? 刘禹锡志向远大,年轻时就积极参加中唐的政治改革,并成了'永贞革新'的骨干人物。'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备受打压,遭受了二十三年的谪贬流放生活。唐穆宗长庆年间,刘禹锡被贬为夔州刺史,而白帝城在唐朝隶属夔州,刘禹锡又是刘备后人。文人好古,英雄相惜,于是他登上白帝城的刘备庙,抚今追昔,感慨万端,一篇大气苍茫,千古传唱的《蜀先主庙》就这样诞生了。 |
|
来自: Zhanjh1936 > 《刘禹铴》